Friday, 27 November 2020
台灣宣佈自製潛艦 美台軍事合作是否持續尚待觀察
台灣總統蔡英文周二(11月24日)宣佈啟動「潛艦國造(IDS)」計劃,這將是台灣首次自製防衛潛艦(潛艇),引起各界關注。
這起計劃也被外界評論與台美軍事合作有關。根據路透社的獨家報導,台灣宣佈自製潛艦動工的同時,負責亞太地區情報部門的美國海軍少將邁克爾·斯蒂德曼(Michael Studeman,台灣譯「邁克爾·史達曼」),也在同一時間秘密抵達台灣。台灣官方拒絶回應斯蒂德曼訪台的相關消息。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也高調出席動工典禮,引起各界討論。
台灣反對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向台媒表態,支持自製潛艦計劃,但國民黨的立場會先要求立法院「凍結預算」,要求台灣海軍確保能得到美國的技術「輸出許可」再往下走,「否則整個潛艦自造有可能功虧一潰。」
蔡英文的潛艦計劃
「國造潛艦」計劃是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後宣佈啟動,是其任內最重要的國防戰略之一,今年她連任成功之後,打破外界認為該計劃只說不做的批評,在本周動工,預計2025年內可交艦給台灣海軍。蔡英文在動工典禮發言特別強調,潛艦動工是「打破外界不實謠言及質疑政府決心的行動」。
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蘇紫雲告訴BBC中文,潛艦是防衛性的軍武而非去刺激北京:「是防禦性防衛盾牌,不是主動攻擊性的刀片,大概可以航行在海面下300公尺左右,自我防禦的定位很清楚。」
潛艦被視為麻雀雖小,五臟具全的高科技武器。在有限空間內需滿足容納各式武器、人員居住等需求,建造工藝要求很高。
但也因為潛艦需要的高科技技術,耗時耗費,台灣自製潛艦有40%的技術來自美國及歐盟國家。蘇紫雲解釋,台灣選擇走捷徑與歐美合作,加快速度。如澳大利亞的自製潛艦,也是與歐洲合作,同時也是軍事技術交換交流的戰略。
但若進一部以印太戰略來看,就台灣立場,「潛艇這種水下軍武不僅可以防禦台灣,並為台灣盟友提供共同安全保障, 例如,它能防衛巴什海峽(巴士海峽),保持盟友通往日本和韓國的海路暢通,避免解放軍戰略核潛艇進入菲律賓海;他們的潛射彈道飛彈,最遠能到美國西岸本土,」蘇紫雲告訴BBC中文。
象徵美台軍事互動繼續?
2016年,蔡英文上任不久,美國是否會支持台灣自造潛艦還不明朗。但隨著特朗普對中國大陸開啟貿易戰,台美外交關係這幾年來持續升溫,加上此次美國在台協會最高長官出席動工典禮,外界評估美方支持台灣發展潛艦乃至防禦性軍武的方向可算穩固。
更引人矚目的是,如果負責亞太地區情報部門的美國海軍少將邁克爾·斯蒂德曼的匆匆來訪屬實,這是否象徵台灣繼續參與美國發起的印太戰略聯盟合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分析稱,斯蒂德曼此次訪問應該會與台灣交換情報,並傳遞給拜登。
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媒體能夠完整證實,秘密來訪人員便是斯蒂德曼,尤其沒有任何照片及公開行程流出。但有媒體捕捉到美國專機的規格,從而猜測來訪官員的職級。
不過,台反對黨國民黨立法委員葉毓蘭認為,「斯蒂德曼來訪台灣」是特朗普的困獸之斗,台灣不必配合。「現在全世界都知道特朗普凖備留下爛攤子給民主黨的拜登,若我們還在配合演出,蔡英文總統就連智慧都失去了,千萬不要葬送台灣利益。「
台灣外交部對此事保持低調,發言人歐江安周三(11月25日)向媒體重申「不證實、不進一步說明、不公開相關行程、也不加以評論任何相關消息。」
台灣潛艦歷史
回顧歷史,當年蔣介石到了台灣,財政困難,國際地位也如江河日下,但是這並沒有讓台灣海軍停止尋求潛艦。台灣在1960年代向意大利購買了用於搭載蛙人、執行滲透突擊任務的微型潛艦,在台灣組裝,並成立了「武昌艇隊」。這就是台灣海軍第一支潛艦部隊。
到了1973年,美國出售兩艘1943年、也就是二戰期間建造的茄比級潛艦給台灣「供反潛訓練使用」,但是名為「海獅」、「海豹」這兩艘潛艦,不但年紀大,據稱交船的時候,魚雷發射管也被美方封死。
除了不出售較為新型的潛艦之外,美國也一直不出售潛艦使用的魚雷,台灣只有迂迴經由第三方取得其他國家製造的潛射魚雷。
1988年,台灣得到荷蘭同意並經過與中國的外交角力,終於取得兩艘「旗魚級」潛艦,命名為「海龍」與「海虎」。隨後,雖然台灣仍積極爭取取得潛艦和生產技術,但礙於國際情勢一直徒勞。到了2001年,陳水扁第執政一年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宣佈出售8艘中國稱為常規動力、也就是柴油電力或是傳統動力的潛艦。
刺激或拖累台灣經濟?
2016年,蔡英文上任宣佈自製潛艦,引起正反不同意見。台灣還有聲音批評全力發展自製潛艦,耗費許多資金及時間,可能會傷害台灣經濟。
台媒《聯合報》也分析,潛艦中需要美方科技支持的設備,是否全部都已經得到同意輸出的合約,還是個疑問。
但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蘇紫雲分析稱,台灣自製潛艦可帶動經濟發展,譬如刺激就業率,包括船廠就業人員、設備商研發人員或周邊服務業等。另外他說,以技術「溢出效果」,包括焊接,機電,精密金屬加工、電力管理及軟體科技等附加價值技術,可以刺激經濟。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508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