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今年的雾霾我已经不太愤怒了。我只是使劲儿的咳嗽,看着孩子们使劲儿的咳嗽。办公室、咖啡馆和家里都装备了空气净化器,我每天看三次以上空气污染指数,并妥善的安排开关净化器和新风机。一切都很纯熟。
面对咳嗽也很纯熟,就是忍着,等待死亡。跟雾霾有关的信息,已经无法激起我的情绪。任何情绪。
你们想想,我公号都写得少了,小有害怕啊。
只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怎么朋友圈里没有人讨论社会事件、公共话题了?我感到更多一些的害怕。或许,就跟面对雾霾一样,我们习惯、妥协并等待死亡了?
于是,我跟自己说:每一个雾霾天的时候,都需要关心一下社会。否则,就是更多的雾霾天。
继续写公号。
————
以下包含自己的一些印象、观点。存在偏见,读者自行思考。
1. 我感觉朋友圈的社会议题正在减少,尤其是跟公共利益、突发事件有关的。
我想了一下,大这里有很多原因吧。
一个是人们对待社会事件本身。由于朋友圈裹挟进来的人更广泛,如果人们缺乏公共事件的关注训练,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么多公共事件呢?当第一个事件开始时,我们发现它时这么重要;但是第99个事件发生时,我们已经疲惫了。更何况,每个事件的关注都是缺乏结果的,甚至,事件还有反转和搅混水式反转。注意力和情绪都被大幅度消耗了,而人们又不太可能称为持续的「事件和情绪的消耗品」。所以,疲惫大概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可能是无力吧。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朋友圈里讨论,在群里讨论,甚至写公号义愤填膺。但是这些意见分散,缺乏有效联结。此外,由于缺乏公共讨论的方法,所以我们也无法达成有效共识,是以,也就很难形成「公共意见」,它没法对事件、对公共事务、对管理者产生影响。我们甚至也缺乏信息和能力去跟进事件的进程。这个社会的舆论系统不是努力去尊重舆论,而是去消化、消解,用浑水、封禁等方式「维稳」舆论。
原因三大概就是冲突。缺乏公共讨论的议程机制,以及缺乏公共讨论的训练,甚至说,整个缺乏公共常识作为基础。所以在讨论时,一个是意见和观点过于多元,将话题带到过于多样化的情况,自己的观点和表达和其它产生了冲突。再就是表达过于自我,情绪激烈,在朋友圈或群这种存在「关系」的情境下产生意见冲突,进而带来心情的糟糕和关系的破坏——甚至在比如中医、警察权力这样的持续议题下产生关系的断舍离。
在这里或许还可以加上更宽泛的社会舆论控制。
在目前的情况下,社会事件还没有来得及酝酿和传播,就可能被及时侦测、封禁和消解。配合人们的疲惫、无力和害怕冲突,再悲惨和激烈的事件,都难以引发广泛的讨论了。
想起十多年前,那些记者们感慨,第一个自焚的时候,是个大新闻,但第十个自焚时,实在没法报道了……
————
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声音需要「标准」吗?在以前的意义来说,是需要的,传统媒体必须建立在新闻报道的标准上,这个时候,是有一些诸如平衡、追求客观、有一线采访、事实性信息等,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的评论,则要放在公共利益的角度,尊重事实,并指向公共价值。
公共讨论是,基于事实,基于公共价值,基于「公共性」的常识,通过讨论形成公共声音,进而产生舆论或者公共意见的某种一致性。
而不是,提供不一样,提供情绪。今天的公号生态,当事件出来时,来不及核实,来不及提供更多事实信息,各种周边信息、各种情绪、各种观点就快速来分食「社会事件」。在任何一个声音都可以有公号支持,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小生态,都可以文饰,我们的舆论新情况是:
2. 没有共识。没有共识,不追求共识,意味着并不存在公共舆论,只存在情绪。
上述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们继续把它列得更加明确一些:
媒体缺位,事实性信息缺位,采访报道缺位。
自媒体变着戏法提供周边信息(非事件直接信息往往带有观点和意图,变成搅混水的信息),提供情绪,提供观点,极大改变了讨论格局。
反转性,多样性,鼓励人们的情绪表达,鼓励偏见,鼓励观点的强硬表达,鼓励对事件、信息的片面选择。表达当道,讨论退位。
缺乏公共常识,整个社会因为教育和媒体的双重控制效应,人们的社会常识、政治常识缺乏,讨论没有基础。在讨论时缺乏公共指向,无目的性,也不追求共识和公共利益。
缺乏公开讨论的训练,在讨论过程中,缺乏事实、缺乏指向,流于表达,不断提出新议题没有归拢,不断刻意组织材料参与辩驳而不反思。不声援、只做反驳不做理念陈述、刻奇求新重传播点……
所以,我们进入了一个没有共识的舆论状况。这个在警察的权限、中医问题上展开的重复、多样的分立,尤为明显。
————
「斯德哥尔摩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这个名词,人们开始产生一定的自我检查。但是,这个词远远不够描述我们的社会情境。
当十九大时期,朋友圈一片红,人们需要去跟自己的朋友分享自己对十九大的期待、认同时,它所呈现的「政治主导性」其实是一个阶段的整体结果。
朋友圈为什么在减少社会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封删和宣传面前,认识到「讨论社会议题」存在某种政治不正确,因此,人们开始:
3、向中国的政治正确靠齐,以隐蔽的方式。
当然也有公开的,并且正在试图越来越公开。
压力可能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类似北师大这样一个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社会担当者的大学,会开除一个只是在微博上小小议论了时政,并采取了正常观点的教师(副教授),它具有明确的「示范效应」,从而让更多体制内的人噤声。
但这种压力绝不只是体现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公号被封杀,越来越多的账号被ban,越来越多的人消失,越来越苛刻的管理比如外网封禁……
所以:压力,这是造成我们目前朋友圈红色表态以及减少不和谐言论的主要原因。
言论气候则让人不自觉的产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党支部成立,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党支部都以煊赫的方式,以公司动员的方式,以公关文稿发布的方式,正在成立并且发挥作用。
自媒体和网络媒体们开始去参观红色圣地,此外还要进行大量通气会,大量学习班。国有资本正在努力进入更多的互联网企业。
此外,十九大的宣传铺天盖地,新一轮政治言语体系化的方式开始传播。这一切,产生了一种「言论气候」,于是,聪明世故(对,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优点)的我们选择了沉默,或者减少言论,或者偶作表态。
或许,潜在的利益还产生了更积极的表态
党管一切。除此以外,国家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大政府的架势非常明确。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以政策、财政支持的方式,对很多产业提供明确的支持。这种方式,正越来越普遍;即使你游离在外,也不希望政府以某种方式收紧或者收割。所以,表态和支持,越来越和现有的利益和将来的利益紧密相关。
长者说过闷声大发财,如果想更多一点,还要谄媚。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2017/09/11 -- 《金融时报》主张对朝强硬的中国鹰派声音渐强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9/09 -- 宋志标:敦刻尔克海滩终于有了中国故事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8/29 -- 自由亚洲电台:政治问题太过政治化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7/22 -- 大时代的小访客Pluto:老大哥也不需要你爱国了,需要你恐惧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7/09 -- 刘夙: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6/30 -- 中国数字时代:洗地战术及其流程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6/17 -- 宋志标:彭宇案重燃激辩,法院十年没治好受害者心态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6/17 -- RFI:环球时报社评“西方有点乱了”遭呛声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4/13 -- 泸州太伏中学事件 中国特色“负面事件” “维稳操作”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4/06 -- 宋志标:泸州一事 法医秦明何以也成了吃瓜群众?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2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