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4 November 2014

蕭少滔: 從滬港通和佔中再看中國金融大博奕

這篇文章其實是中性的,純技術分析。當然,正正由於政治上不站邊,結果應該會是「全方位中箭」。因為想中國死的,會認為中國掙扎求存的情況是「抵死」;至於愛國份子、以及一眾撈油水的,會認為中國只不過是大國崛起,對於負面評論只會當是造謠生事、阻人發達。

不過假如中南海真的知道自己是什麼情況,相信這篇文章才是千里之外有知音。但事實有時比起謊言更難忍受,對於自命是為民請命的領導人來說,就只能繼續忍辱負重,絕對不會講一些愛國份子不喜歡聽的說話來澄清。那麼中箭也只能說是我活該了吧,衰多口。

大家假如心水清,應該還會記得先前我出過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中共怕佔中:金融數據的啟示】。我的角度不是說「一旦出現佔中,香港就會出現金融風險」。文章的重點是從香港對於中國金融的真實重要性來提出:到底為什麼中共不能不拼命確保在香港的「話事權」。文章之中,我的確沒有隱瞞這一點,在未段真的有寫明:
佔領中環真正要命的,是讓全世界的投資者看清楚:中共在香港的「維穩力量」到底如何?到底話事的是「國際資金」還是「維穩勢力」。這個才是重點。
因而其後8月31日的「落閘」決定,對我來說是並不奇怪。因為唯有「落閘」才能確保話事權不會受到任何挑戰。尤其是國際資金的挑戰。這個是中國的看法無疑。

香港人由於習慣了在自由經濟的生活,當然不會明白這種威脅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相對於中國由一個「計劃經濟」過渡到「自由經濟」,這種高風險動作,中國當然是擔心得要死。亦因此中南海全部人不論政治立場如何,都必然會將「蘇聯解體」視作最大的夢魘

假如不相信這個博奕到了什麼激烈程度?看看新聞,墨西哥高鐵事件吧。就是中國正在力拓「高鐵外交」,而高鐵「走出去」成為了國家戰略重點。但「高鐵第一步」竟然在墨西哥政府宣佈中方「中標」後不到廿四小時,即刻反口撤鎖。

外媒差不多一面倒指責中國投標的財團是「割價傾銷」而自招其辱,而中國國內也有類似的評論。當然,負責承建的「中鐵建」方面還是盡力解釋造價不同是由於「技術要求不同」啦。至於為什麼千里迢迢跑到墨西哥去起高鐵,居然成本比在中國國內建高鐵還要低? 那就由高鐵自己解釋好了,反正大家都知道什麼叫「高鐵體」….反正他自己就是信了。

至於中國為何要力推高鐵作為「出口」的重點,而不是以往的家電玩具?很簡單:中國還能在低價貨市場獨霸多久?

或者來一個很簡單的引述,看看到底情況是如何陳述的
1. 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額首次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12%。但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中國出口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質量和效益不高。
2. 出口產品主要依賴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組裝環節,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的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仍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
3. 雖然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中國出口商品的主體,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的產品比重低。據測算,中國自主品牌產品出口金額比重 不足10%。中國很多出口商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手中,如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的對外依存度達到85%,高端核心芯片與電子元器件99%依 靠進口,石油化工裝備的80%、數控車床的70%,光纖製造設備近100%依賴進口。
4. 在2013年中國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61.2%是外資企業生產的,51.1%是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73%是外資企業生產的,65.3%是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
5. 以往中國外貿發展主要依靠價格競爭優勢,但未來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低成本競爭優勢將持續減弱。與此同時,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加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6. 從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推出的“再工業化”戰略,以及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等措施,對於中國產業升級造成更大壓力,對於中國國際貿易份額的穩定也是一大挑戰。
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7月11日 “優化中國貨物貿易結構的戰略目標和路徑”
而所謂「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情況如何?德國已在2014年超越中國,成為貿易順差第一大國。美國也謀求在「能源自給」的前題下,重新發展美國的製造業。

在這種國際新形勢之下,中國能否繼續依賴傳統的「低值出口」來支撐它的經濟發展?答案很明顯了吧。

因此中國政府自己也早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積極謀求出路。在這個背景下,對於中國主動參與「金磚五國銀行」、爭取成立「亞洲基建投資銀行」以及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等等措施,都毫無例外地指向同一個目標:就是中國有被孤立和架空的風險。

或者套用一個大家日常也接觸,但混然不知其所以的例子來說明吧。大家手上的蘋果手機:中國以「代工式」生產,所佔的「增值」只是出口價格的3.6%!這個還只是出口價,不是零售價。

換言之,中國的「最大優勢」其實依然是「廉價」。

因此中國的經濟動力,必須重視「自主增值」才能維持下去。否則在歐美各國重新工業化、以及產業智能化之後,再將低值附加工序搬到友好的第三世界國家,那麼中國將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威脅。

先前中國也曾嘗試進行「內需」實驗,邏輯是:只要中國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格局,則不愁外面的國際形勢轉變。這個理論的簡單地方,在於和二百年前的滿清帝國一樣,就是「中國什麼都有」。不過很可惜,這句說話二百年前經已證明是行不通的,更何況是二百年後的今日。

中國內部的分析也清楚說明,中國政府的「公共支出架構失衡」,根本無法通過「提振內需」來解決經濟下滑的風險!中國不是「消費不足」,而是公有經濟的支出經已嚴重超出經濟增長的負擔能力,因此通過「擴張手段」來「振興經濟」後果只會對經已形成的債務負擔進一步增加壓力。而中國的負債水平,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已達到GDP 的200%。要再增加,除非私人經濟的領域能夠分擔才有可能。


china debt

於是在這個時候,大家開始明白何解在「肥水不流別人田」的小農心態之下,中共會「大方­」地提出「混合所有制」。因為單靠公有經濟的力量,經已「撐」不起來! 不過這個措施,就是要假設私人領域能「分憂」。不過很可惜,在中共一直為了維護自身的「操控能力」,仍然緊抱「國進民退」的經濟政策。因此先前的「放任」是建基於私人經濟不會威脅「公有」經濟。而所謂「混合所有制」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拿私人市場的錢來撐公有企業」。

高鐵為何得到中國進出口銀行的85%融資「支持」?很明顯了吧:可以帶動中國的「外貿結構轉形」嘛。風險這回事,盡量向外「分擔」。

而基於相同的邏輯,「滬港通」的「吸水」特性,其實正正就是如此簡單。中國的股票市場經已「低迷」了很長時間。而直接受影響的,又正正是急需集資的企業。這種雙重打擊,實在不易捱得過去。

先前也又已分析過,中國的金融市場情況。而香港作為唯一可靠的「金融通道」,再明顯不過。而「滬港通」其實也只不過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其中一步,而且不能不靠香港未完成。中國更期望「人民幣金融產品」,其實即是中國企業解決資金缺口的工具,可以在香港所佔的市場份額,由10%增加到30%。

明乎以上,就會知道為什麼香港的重要性原來如此嚴重。假如沒有香港,那麼中國可以怎樣?而墨西哥的「高鐵風潮」會是一個很好的註腳。中國要解決自身的產能過剩問題,必須尋求海外收入的出路。而假如海外市場不是由中國「話事」,隨時被人「堵死」。

也 又好生奇怪,到底香港又犯了什麼天條,要受到如此糟糕的待遇?因為作為中國的「水泡」,香港一直都發揮着這種「救命」的角色。在中國參與韓戰期 間,被聯合圍堵的時候,香港作為物流中心,解決了中國亟需的戰略物資需要,包括真的救命必需的抗生素。而在中國「大躍進」和文革期間,香港也發揮了食物進 口港的角色,養活了不少中國人免於餓死。

而在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的期間,香港更加到了今天還在發揮金融中心和技術輸入的管道角色。就是到了今時今日,中國不止沒有減少對香港的依賴,反而是進一步提高!香港佔中國直接境外投資的比重,接近70%
那當然,反過來看。中國一直都認為是「超級照顧了香港」的利益噢。包括了食物支援、食水支援、政策傾斜、市場優惠……

而這個「關照」的主題,一直都是國內文宣的重點。因此在香港要求中國兌現普選承諾的時候,居然出了這麼大的「認知落差」。這個情況,真的不知如何說起。

或者只能這樣講:中國真的是擔心得要死,因為世界上除了依賴香港之外,中國無法解決不能不解決的金融困局。而不斷自言自語的「外來勢力干預」,又真的只能說是「信就會見到」。那麼不信又會怎樣?是不是這麼恐怖?一拿出來就會令到全香港的市民一齊嚇死?

如要真的解決問題,起碼不能把問題隱瞞。以香港人的務實性格,相信也不想和中國「攬炒」吧?而如果在幫助中國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可以「自我增肥」,就更加是錦上添花了。

我寫這篇文章就肯定沒有什麼要隱瞞。假如分析不對,歡迎指正。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4/11/blog-post_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