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 November 2014

博谈网:庞大地方债的风险

央行副行长易纲在10月30日举行的2014年金融街论坛上发出警告:银行不良资产率在上升,有些风险越来越大,有些平台已进入了还债高峰期。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究竟是多少?一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或可信的数据。审计署去年底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7万亿元。
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由于各地债务门类繁多,数据更不透明,地方债务实际上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地方财政也蕴酿着极大的风险,但风险到底有多大,还是莫衷一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标准来统计地方债务,各地融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很多资金的来源和数量根本无从知晓,负债规模也难以统计。正因为这部分藏在黑箱里的隐性债务是个未知数,更加剧了财经界对地方债务危机的担忧。
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各地披露的债务数据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地方政府的债务恐怕已经到了令中央政府吃惊的地步。
媒体之前报道称,全国人大常委尹中卿承认,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可能超过30万亿人民币。而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占总债务的21.89%,这意味着,今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超过6.6万亿元。仅据审计署发布的部分地方债务情况显示,去年6月底至今年3月底,有9个省份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而举借新债达到579.31亿元,但仍有8.21亿元债务逾期未还。
《财经》杂志的“摸底中国负债”根据分门别类的统计,综合金融部门债务、政府部门债务、居民部门债务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债务总规模高达120-128万亿左右。仅2012年非金融部门债务就达到了GDP的2.21倍。该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他的结论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维持如此之高的债务水平”。
有些地方政府只管借债,根本没有考虑到还款压力,一旦碰到资金短缺,地方政府就会玩“信用担保”和“借新还旧”的把戏。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卖地收入大幅度下降,这使得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大大减低。地方债如“定时炸弹”高悬,银行不良贷款猛增致坏账成堆,房地产风险等问题集合在一起,无论哪一个问题都是爆破点,并有可能引爆中国经济危机。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1024亿元,达到6944亿元,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包括浙江在内,八个已公布上半年数据的省市,不良贷款全部出现上升,其中部分地区新增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的60%。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今年7月发布的文章中称,中国经济下行、房地产价格下降、投资回报率下降等因素迅速波及银行体系,银行贷款随之过度紧缩甚至冻结,加剧了金融和经济波动,是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风险因素。
《金融时报》10月29日指出,中国过去5年来在财政支出上负债严重,政府、公司和家庭的负债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大幅增加至240%,相当于金融危机时的两倍。这些负债成为中国经济的沉重负担,中国今年应还的利息就达1.7万亿美元,比印度去年的GDP总额相近(1.87万亿美元),高于韩国、墨西哥和印尼的GDP。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负债的增速,因为中国利率提高(按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的估算,平均为7%),偿债成本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债台高筑的国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需求大幅减少,重创中国出口行业,迫使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又带动了数十万亿银行信贷和地方政府投资热潮,新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桥梁和工业园在中国各地大量出现。据《财新》称,在2008年至2012年,中国建成了约9700平方公里的新市区,相当于约25个底特律。在某些地方,出现了每平方公里居民数量少于1000人的“鬼城”。
过去十年来,地方政府从银行、债市和影子贷款机构借了数量庞大的债务,用于没有回报或没有收益的重大项目或形象工程。实际上,这些年地方政府靠“土地财神”已经过惯了肆意挥霍的好日子,尽管中央一再要求地方政府将销售土地的收入,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偿还政府债务,用于保障房建设、教育投入等等。但地方政府的土地获利,更多是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甚至大拆大建,与中央政府的要求相差甚远。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坦承,对于地方欠债,如果中央来填补窟窿,必然要减少民生、公共事务等等方面的支出,最后等于是老百姓来替政府还帐,如果银行将地方债务转变成坏账,仍然是老百姓的损失,如果通过多印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来稀释债务,仍然是老百姓受害。


from 博谈网 http://www.botanwang.com/articles/201411/%E5%BA%9E%E5%A4%A7%E5%9C%B0%E6%96%B9%E5%80%BA%E7%9A%84%E9%A3%8E%E9%99%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