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一方批評另一方小題大作,偏激;另一方列舉法例,地方習俗,批評對方違法,不入境問俗等等。雙方之間的對立越演越烈,以至於互相咒罵。
先抄一些在網上找到的資料:
1894-1922年在香港爆發的鼠疫與“洗太平地”
十九世紀,英國人曾經包容華人,給予時間華人改善生活環境,可是華人一無經濟能力,二無公共衛生概念,更一直覺得自己被英國人刻意刁難。
但是,當時從英國來的軍人和政府官員,在香港頻頻染病,死在異鄉的,難計其數,譬如印籍軍人,幾個月內就死去一半。然而英國人直至鼠疫爆發之前,還是沒有明確責難華人是傳染病根源,而是以為洋人或印度人在香港之所以多死多病,只是不適應本地水土和傳染病頑強所致。死在香港的衛生官員哈蘭醫生曾向在任港督寶寧進言,要求政府設立排污系統,加速處理垃圾,認真規劃香港市容,最後卻因為政府資金有限而不了了之。
華人當時的居住環境:人口擠迫,一家人擠在六呎乘以五呎的板間房,然後幾間板間房擠成一宅,空氣不流通,垃圾到處放,還任由老鼠竄來竄去,蚊蟲滋生。 (來源)
到了1894年,香港發生大規模鼠疫,死亡人數達二千五百多人,而香港當時的人口總數只有25萬人,死亡人數高達百分之一,情況不可謂不嚴重。以後,差不多每年 都有千多人死於鼠疫。這場鼠疫一直肆虐至1922年。疫症最嚴重的地方,是上環太平山街一帶,因為這一帶人口稠密,衞生情況惡劣,港英政府於是實行洗太平 地,保障市民的人命安全。因這場瘟疫,才有「洗太平地」這個具香港特色的辭彙出現,直至1954年,「洗太平地」式的洗樓工作才正式停止,前後共60年。 (來源)
因為這次的瘟疫,在“洗太平地”停止之後,香港的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的運動,教育民眾注意公德,衛生。
1948年起的歷次“清潔香港”運動
清潔香港運動最早追溯至1948年,當時每年推行一次,每次為期兩星期, 一直維持到1954年。1965至1969年,政府便曾舉行連串的地區清潔運動,「平安小姐」這個宣傳人物,呼籲市民注意家居清潔、防治蚊患及吃飯先洗手 等。1970年12月成立全港清潔運動委員會。1972年8月展開宣傳和教育,開展儀式由當時的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這期間設計了不少海報和象徵標誌,包括人見人憎的「垃圾蟲」。(維基百科)
這些運動 “為很多香港人留下深刻印象,清潔香港運動已深入社會每一角落,香港環境大為改善,清潔運動不單給香港換上一個整潔的市容,而且更漸漸在市民之間,尤其在年青一代之中,培育出一種公民意識。 ” (維基百科)
香港人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群體,也曾經不講衛生。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宣傳,教育之後,加上法例的規管,香港人基本都會注意保持街道清潔,而大解小解要去廁所,在(近代)香港人看來是不用解釋的常識。於是,這樣的香港人看到在街上就地解決的遊客,便會感到不可理解,而當類似的情況一再出現,便會一發而成更大衝突的導火線;再加上香港人和中國大陸民眾之間彼此的其他不滿,結果就是新一輪的口水戰。這樣的口水戰如果繼續下去不會有贏家,因為雙方很可能會不斷加深對立,直至和解再不可能。這樣的局面,怎麼看都不是好事。
補充:尊重是雙向的,中國大陸的遊客在香港不依照當地的習俗、法律行事,而且一再出現同樣的情況,然後對香港人提出的批評一概視為針對,對什麼都聽不入耳,鬧情緒,最後還說香港批評遊客的人自大,傲慢,不文明,說香港的有關法律是惡法?道理是這樣說的?請中國遊客,中國民眾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文明,尊重一下自己,不要把所有的批評都視為惡意,不要只知用自己的標準,來指責批評者偏激。再說一次:(近代)香港人經過“清潔香港”的教化,基本都不在街上亂掉垃圾,也覺得這做法不可以接受,而在街上直接解決,即使是小解,都是比亂掉垃圾更不可接受的行為。
再補充:
香港的公廁位置搜尋網址: http://www.fehd.gov.hk/tc_chi/map/index.php?frm_type=toi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