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2 January 2014

練乙錚: 從《明報》事件看自由的聲音在風雨中成長




我們這一代的香港人太幸運,竟然從老牌殖民者手中得到世界一流的法治、吏治、市場體制、基本自由包括新聞自由、營商自由,等等,而付出過的代價,卻小之又 小。不說別的,就看市場體制,大陸要經過幾十年的折騰、難以算計的犧牲和費耗,才只得到今天那種市場局面。然而,正是因為得來太過容易,這些「好東西」並 未在我們當中很多人的意識基因中深植。可幸97之後的許多風風雨雨,逐漸喚醒更多民眾,令大家更清楚知道「好東西」之所以好及不足(既是老殖民的東西,當 然有缺陷和不足);更明白為了保有之、發展之,必須付出代價。

《明報》事件來勢之猛烈,前所未有,必將令更多人站起來、站出來,為保育自由特別是新聞自由而奮鬥。可以說,事件定義了港人真正要爭取、要付出的開始。在這個新聞自由歷史的轉折點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景象呢?

就我們關心的「好東西」而言,能夠寄望大體上作有效報道、版面上容許相關討論的本地新聞媒體並不多;筆者統稱之為「開放媒體」。這些媒體後面,或是有悠久 的開明歷史,或是有比較開明的老闆及管理層,再加上員工中的主體對「好東西」有一份執着,故能夠維繫着大批認同和關注「好東西」的作者和讀者。這些本地新 聞媒體,大致可分三類:財團擁有的、老闆發起的、小本經營的。

這樣界定、劃分,不一定完全確切,任何人都有理由不同意;具體歸類或舉例的時候,更必然引發爭議。

筆者這樣劃分,只不過較能體現出不同媒體的最大特徵,方便分析而已。

開門見山。財團擁有的開放媒體,例如《明報》、《信報》。老闆發起的開放媒體,例如《am730》、《蘋果日報》。小本經營的開放媒體,包括《主場新聞》、《D100》、《852郵報》、《輔仁網》等,都生存在網絡空間裏,有些還未站穩腳步。

「財團擁有的」

這一類媒體的經濟生存最有保證,但影響其路線的變數也最多最複雜;它們時時處在風口裏,不僅為進步讀者所寄望(或者是失望),同樣也最是北京與特區統治者 爭取收編的首選對象。統治者以限制或提供財團在港、陸的其他投資和經營項目,迫使、誘使財團改變其旗下媒體的編輯路線。財團的一個理性對策,是把這些它們 擁有的開放媒體視為與統治者討價還價的籌碼。

客觀而言,後者不一定是壞事,要視乎財團首腦怎樣在與統治者的博弈中,最長期地、最好地利用這手中的籌碼。

這些開放媒體之所以能夠是一塊塊有價值的籌碼,必然因為統治者恨之入骨、務必去之而後快。正因如此,這些媒體的「壞孩子」身份對財團而言便是其價值之所 在;一旦「壞孩子」變成「好孩子」,籌碼的作用便消失。我們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情況底下,這些「壞孩子」變得更「壞」,其籌碼價值便愈高,對擁有者而言便 愈有利,往後有需要之時,能從其身上擠出的籌碼作用便愈大。「壞孩子」其實是一隻會下金蛋的鵝。這便是此類新聞媒體生存機制吊詭之處。

然而,財團擁有的這些「壞孩子」,其籌碼價值(即「壞」的程度)卻不由財團本身掌控,而必須由社會大眾包括在這些媒體工作的員工提供。

以《明報》近日發生的事為例,其員工、作者、讀者和社會大眾愈能以聲音和行動抗拒統治者惡勢力從外部對其管理層施壓,客觀上,《明報》往後對張曉卿的籌碼 價值便愈高。因為這個利益機制的存在,媒體之愈是公器,其私用的價值便愈大。從經濟理論而言,這是一個「誘因互容」(incentive compatible)的機制,其下的博弈操控得宜,能夠支撐的局面,總的來說可以相當穩定、長期。

有人會擔心,總有一天罷,統治者提供足夠吸引的利益條件,誘使財團殺雞取卵,把旗下的媒體一口氣連根拔起。統治者如此採用「核武選項」,當然有可能,但一 來肯定會引致全社會普遍反感,代價很大,二來難保不會「一雞死、多雞鳴」,局面更難應付。因此,非到極致,統治者不會用上這種你死我亡的手段。事實上,我 們至今還未看到北京或特區的統治者用上這種「核武選項」對付擁有開放媒體的財團。因此,只要統治者不敢太過放肆,這類媒體與統治者的博弈便會長期存在。視 乎客觀形勢,這類媒體的運程有高也有低──太「壞」了(下金蛋的鵝長得太肥了),財團也許會拿刀子割幾片肥肉與統治者做點交易;如此周而復始。

當然,長期而言,這類媒體的運程靠的是與民眾的互動;民眾一洩氣,媒體的關鍵支持消失,籌碼作用跟着消失,運程便拾級而下,直至消亡。因此,民眾不能洩 氣,而不洩氣的其中一個秘訣就是所寄希望不能過高。到底是財團擁有的媒體,其對爭取自由民主的貢獻有上限,不可能「成佛」;近日發起支持《明報》員工、要 求該報管理層保證「編採自由」的運動,說到底不可能都贏;不是都贏,也不應該輕易說「《明報》已死」。

全勝不可寄望,運動就是一切。面對這類媒體,我們一要長期支持、聲援其員工的工作,二要不斷監察、鞭策其管理層。

「老闆發起的」

北京最近在港發動打擊若干獨立媒體,對象包括兩份老闆發起的報紙(及網站)am730》和《蘋果日報》,所用手法主要是要求、威逼中外廣告客戶,停止在這兩個媒體上登廣告。

抽廣告這個手法,用來對付財團擁有的媒體沒有效,因為一來財團內部其他公司的廣告可以補上,二來媒體盈利只是財團很小部分,就算掛零或出現盈赤,對財團總體而言不是問題。因此,我們至今還沒有聽到北京和特區政府出手,導致商戶抽起《明報》和《信報》的廣告。

am730》因為是免費報,單一利潤來源便是廣告;一旦廣告被抽,生存空間便馬上縮小。我們不知道施老闆為他的免費報訂下什麼水平的利潤(或負利潤)底 線,故無法推測北京巨人的進擊對小小《am730》造成的損害。施老闆言論中肯,辦報態度開明,筆者十分欣賞;如果因為北京的打壓而令《am730》不能 存活,實在非常可惜。至於《蘋果》,因為產品比較多元,特別是有「動新聞」壓陣,部分廣告抽起了,大概還不至於危及生存。黎老闆見過世面,北京的小動作難 不倒他,倒是特區政府少用記招多搞吹風以落實其親疏有別政策也許比較成問題。

「小本經營的」

以網站為主要平台的開放媒體,除了偶爾遭受「五毛黨」洗板及惡意黑客襲擊而運作功能短暫受損之外,幾乎可說完全不受北京及特區統治者的進擊。那當然主要是 因為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網絡世界還是自由的,在大陸的各種網絡監控工具如「綠壩」等,還未殺到這裏。有朝一日,中港融合了,又或者大陸的ISP奪得香 港網絡服務市場的控制權了,情況才會有根本變化。這個優勢是前兩類開放媒體所不能比擬的。

此外,因為經營成本低,故就算廣告業務因政治打壓而不能順利開展,則或會妨礙擴大經營、招攬名人參與等,卻不會因之而倒閉。有這個「進可攻、退可守」優 勢,此類開放媒體的生命力或可比得上上述第一類(財團擁有的)開放媒體,而勝過第二類。筆者認為長遠而言,以網絡為主要平台的開放媒體最有潛質。此有數據 資料為證。

如果大家到一些專門統計網站流量的網頁略事搜查,當會發覺香港的一些新興開放網站的流量年來不斷上升。舉例說,到alexa.com上面看看關於《主場新 聞》的統計可知,這個網站三個月以來,其所有流量參數都有可觀的進步;其世界排名現為21,283,比三個月前爬升了7,439名 【註1】。至於比《主場新聞》更新的開放網站《輔仁媒體》,世界排名現為88,539,比三個月前則更凌厲地爬升了19,721名;所有流量參數也比三個 月前大幅提升【註2】。

是的,統治者的打壓變本加厲,一時間好像烏雲灌頂、「日月無光」;但如果大家放開眼界看看大形勢,卻未必得出同樣悲觀的印象。筆者甚至斷言,因為最近的一連串對媒體的打壓,更多本來不大關心政事的市民看不過眼,漸漸、或者忽然醒覺了。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壓迫愈深,反抗愈烈。」大家記得是誰說的嗎?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1 http://ift.tt/1aMaTbT
2 http://ift.tt/1aMaR3F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ift.tt/1c4FN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