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中国经济学者、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日前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后期,金融自由化是帮助中国完成经济转型的关键。
拉迪是在日前应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邀请来校发表演讲时说这番话的。他指出,中国过去30年靠资本控制、利率管制和固定汇率换来的出口型增长空间越来越窄,为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松绑,是中国必须突破的瓶颈。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预计,中国今年第四季度GDP增速可能会落到9%以下,明年可能会进一步跌至8.5%左右。这个估计甚至低于一些国际组织的预测。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拉迪认为,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维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必经之路,但过低的存款利率已经成为捆绑内需的枷锁。一般而言,低利率会刺激消费。但中国的情况是,存款利率太低反而导致家庭储蓄率越来越高。
他说:“我的看法是,中国大陆的很多家庭是“目标储蓄者”。这些家庭给自己设定了储蓄额度的目标,不达目标就一直存下去,所以存款利率偏低,反而会让中国人增加储蓄去弥补收益缺失。”
拉迪认为,由于存款利率偏低,再加上中国普通消费者投资渠道有限,致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房地产投资虽然近年来带动了GDP增长,但有迹象显示,房地产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
来自中国的经济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人住房投资占GDP7%,去年,已经超过10%。
既然低利率的负面作用已经如此明显,中国央行为什么仍然长期坚持低利率政策?
对此,拉迪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央行肩负的保证出口和控制通胀这对自相矛盾的使命。拉迪说,央行用大量人民币回收外贸创汇,以此防止人民币过度升值,然后再通过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人民币剩余流动性,以此控制通胀。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央行连续十几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尽管最近微幅下调,但存准金率仍在20%的高位。按照规定,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必须存入央行。
拉迪指出,无论是发行央票,还是提高存准金率,央行都必须为此支付利息。为压低自身举债成本,央行故意将利率设定在过低水平。
他说:“我的解释是,中国央行为了尽量压低收回流动性的成本,把商业银行存入央行的储备金利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为了让商业银行继续盈利,央行又允许商业银行把存款利率上限设在更低的水平。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中央银行把隐性税收负担转嫁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把这个负担转嫁给了普通消费者。”
今年7月,中国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小幅上调25个基点,升至3.5%。当月,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则达到6.5%的峰值水平。此后虽稍有回落,但中国目前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值。
随着中国经济面临减速和转型的压力日益迫切,利率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但也有中国学者指出,中国央行目前执行的低利率政策的主要原因并非追求出口导致的结构失衡,而是由于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他们认为,中美之间利差过大将导致更多热钱流入中国。
不过,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迪认为,中国应该考虑逐步放开利率,让市场决定资本的价格。这样,不仅普通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会相应增加,央行在宏观调控的时候,也可以动用价格型的利率工具,而不只是依赖数量型的存款准备金率。
from VOA News: 中文主页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11227-china_Liberalize-Interest-Rates-13625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