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1 December 2011

中国经济问与答

译者 andy295501192

中国经济问与答

——纽约时报

 

本周四,本报向读者征集了需要向大卫巴尔沃萨(自2004年开始,大卫就在上海为纽约时报进行报道工作)提出的问题。巴尔沃萨先生的文章“企业家在中国的竞争对手:国家”被刊登在了周三的头版。

以下是巴尔沃萨先生就这些问题做出的回答:

 

 

来自迈克尔豪格(安徽黄山)的问题

问:

根据您过去就安然等公司所做的大规模细致调查,您觉得外国企业家在审查其潜在的在华投资对象时可能会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是不是真正的资产负债表?政府对工业的影响?值得信赖的高管?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答:

迈克尔,这个问题问的好,这也的确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很少有人会说投资者应该避开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很多抢手的 初始公开股都来自中国公司。今天,中国有两个网络巨头——百度和腾讯——这两个公司的市值已高达400亿美元!但是,其中危险也十分巨大。中国的法律不是很健全,而且饱受气焰猖獗的腐败和假账所困扰。另外,政府运作以及许多企业的经营透明化也不够。我不是投资顾问,但是基于我这方面的经验,我想对那些小心谨慎的投资者说,这里的潜在危险巨大。

问:

作为中国企业并购(这里特指联想和IBM之间的并购)方面的资深作家,您觉得在中国侨民中像国泰的刘先生这样由于在中国受挫于是通过并购把生意转往国外的人会越来越多吗?在过去的数年,反兼并十分普遍,许多在外国的中国企业都力图回到中国,而您却在最近的文章中指出,国内的情形对他们来说也不一定比国外好...…

答:

国泰的高管们告诉我,他们正准备将一些设备移到国外。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许多富有的中国企业家在外国投资。但是他们同样知道,在国外办企业有着许多巨大的挑战。比如,许多中国高管们没有外国办公司的经验,而且在国外他们还会失去一些在国内创造的劳动力和供应链优势。再者,要离开每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的中国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所以,我感觉尽管在国内受到挫折,他们也只会小范围的涉足国外,大多数业务还是会留在国内。

 

 

来自乔纳森宏奈克(纽约州纽约市)的问题

问:

我在想,是否有人关注中国(或俄罗斯)的国有企业或国家支持企业?与来自美国或西方的竞争对手比起来,这些企业在第三方市场进行合同竞标时有着巨大的优势。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其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现今,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时是否会排挤私营企业?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来应对该问题吗?

答:

我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了,我想许许多多人也和我一样。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关于中国和其它国家所作努力之间的全面对比研究。我相信,美国和欧洲政府也在想办法支持它们的国有企业,然而我还不知道这些对比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在讨论怎样实施这样的评估时可能会模糊其词。但是,研究该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这么多的企业也处于危险之中,据此我想来年我们将看到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我的同事基思布拉德什尔(居于香港)最近写了些关于中国政府支持的太阳能产业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这些问题。

 

 

来自大卫吉布森(上海)的问题

问:

中国地方政府造成的不良贷款是否会在国内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

我在七月份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投资热潮的长篇文章。根据这篇文章以及我从诸如北京惠誉评级公司的银行业专家楚沙林等分析家处不断获悉的消息,我觉得你所提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专家们的一致看法是,在接下来的一到三年之内中国有能力吸收不良贷款带来的浪费和过剩,但是在这之后,中国可能会陷入五到十年的长期经济衰退。虽然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是我确信,一个鼓励过热投资和过热建设的制度必然会引起许多不良后果。

问:

您认为东部工业化城市是否真的有房地产泡沫?如果是的话,您认为这会对北京和其它地方的政策制定者产生什么影响?

答:

该问题一直是政策制定者极其关注的问题。我在六年前初到上海时就怀有这些忧虑,因此我当时不愿意买房,于是就眼睁睁的看着我所住区域的房价涨了四倍!或许“中国是一个房产泡沫”的说法过于简单化了,然而在东部城市,包括我所在的上海,的确存在着许多泡沫。

彼得森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中国经济方面的前沿权威,将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归因于中国的金融压制体系——在该体系中,国家通过支付家庭储户低利息来向他们施压,同时又通过补助来支持房地产公司。既然储户不能从银行储蓄中获得可观的利息,他们就做出了最自然的反应:把钱投入房地产。“如果说我想创造房地产泡沫的话,”拉迪教授告诉我“那么我就会去做中国一直在做的事。你把钱放在银行里,它只会不断蒸发。”

问:

依您看来,西方公司能在中国成功的竞争吗?中国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吗?

答:

近段时间,美国公司总是在抱怨中国政府是怎样压制他们与中国公司竞争的。但是,这要在具体的经济部类或产业下来看。在有些产业中,如电信业,中国国有公司的确有着巨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处在绝对垄断的地位。但是在另外一些产业中,如零售业,还是存在着许多巨大的机会。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在这些产业中发展的十分繁荣,他们大量出售着可口可乐、耐克、古驰、奔驰以及其它许多品牌的商品。富裕的中国人想要最好的,但是现在中国还没有许多可靠的品牌。苹果公司明年在更加广阔的中国市场的营业额很可能要超过150亿美元。在那些最好的品牌中,零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都算是幸运的,而与他们比起来,“150亿美元”可谓是一个非凡的数字。

 

 

from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67150/23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