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4 October 2011

人間國寶:傳統藝術的守護者



人間國寶:傳統藝術的守護者


人間國寶:傳統藝術的守護者

不知各位曾否聽聞「人間國寶」?你又會想起那些重量級的日本文化界巨人?黑澤明?手塚治蟲?村上春樹?三宅一生?答案是統統不是。如果我隨意舉喜多六平太、宮城能鳳、竹本土佐廣及高野松山的名字,你可會有任何印象?「人間國寶」的對象不是現代文藝大師,這是日本政府對傳統藝術守護者給予最崇高的名銜。


人間國寶的前世今生


日本的
文化財保護法(1950)將文化財產分有型及無形兩大類。前者包括歷史建築、工藝品及古籍等實物;後者泛指傳統文藝技能。國家級有型文化財亦稱「國寶」,種類及數量繁多,單是繪畫便有158件。跟有型文化財的「國寶」(如光悅茶碗、源氏物語繪卷及十一面觀音像等)不同,「人間國寶」是無型文化財產的傳承者。國寶可以長期保存;「人間國寶」歲月催人,他們的使命是在有生之年將日本傳統技藝傳授下去。

人間國寶認定制度是日本政府保存及弘揚無形文化財的主要措施之一。其實「人間國寶」是個俗稱,正式的名稱是「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但「人間國寶」一詞(1956年由傳媒開始使用)實在太深入民心,一般人仕、傳媒、甚至官方也常沿用。顧名思義,「人間國寶」是日本傳統的守護者,代表官方認定各種文藝技能的「第一人者」。

這個制度
1955年成立,開全球同類制度的先河。最初的目的是在戰後艱難時期保護「瀕危」的傳統技藝及其年邁的師匠,後來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傳統藝術不再「瀕危」,此制度成為弘揚傳統技藝的機制。每年由文部省(現為文部科學省) 文化廳召集專家及學者約30人,成立調查會審查候補名單,最後由文部大臣(現為文部科學大臣)認定「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資格。「人間國寶」有義務將技術傳授,因此即使是絕頂高手,若將技能秘不外傳,則不會被委任。


造夢也要當人間國寶

1955年至今,共360名日人被官方認定為「人間國寶」,現存者有114名,他們來自舞臺藝術(如能劇、歌舞伎、淨瑠璃、舞蹈、京舞、講談、落語等) 、音樂(如文樂、狂言、雅樂等) 及工藝(如和紙、漆器、陶器、刀劍、竹藝、時繪、織染等)等不同領域。「人間國寶」平均年齡是75歲,最年輕的也有57歲。絕大部分是男性。原則上沒有國籍的要求,但至今全部為日本人。

「人間國寶」每年可獲政府資助兩百萬日元(16萬人民幣)以支持基本生計,而且享稅務優惠,好讓他們專心從事創作、表演或傳授。原則上當他們太老或身體太弱無法執行職務時,文部省可以取消其「人間國寶」資格,但實際上此情況從未出現。「人間國寶」無形中成為一種終身名譽。



一朝得道,雞犬升天。一旦成為「人間國寶」,保證名成利就。文化勲章、文化功勞獎、藝術院會員等一大批錦上添花的名譽接踵而來,而且作品價格或演出費馬上會以幾何級數上升。美術館、博物館、大學及民間財團都爭相邀請他們舉行個展或公演。文部省文化廳也會向他們購買作品以供國立美術館收藏及展出。他們還不時擔當半官方文化大使的角色,代表日本去海外作文化交流及演出,例如
2009年狂言大師野村萬作率弟子來華公演,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今年1月陶匠室瀬和美赴台參加「2011國際大師人文講座」。今年3月古樂家照喜名朝在美公演琉球音樂。

「人間國寶」簡直是天之驕子,難怪不少人造夢也想當。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是
2010年歌舞伎俳優市川海老藏(當時32)在東京醉酒鬧事,大叫「我是人間國寶!國家每年給我兩億日元!」他當然是癡人說話,但也反映日人何等重視「人間國寶」。


網民惡搞圖



人間國寶光環的背後

對日人來說,「人間國寶」不是遙遠的存在。他們的傳媒曝光率及出席公開活動的次數頗高。NHKTBS都曾製作「人間國寶系列」的電視特輯。Book Ruhe出版社在2006年至2007年出版合共70期的《週刊人間國寶。文部省文化廳自1954年起每年舉辦「日本傳統工藝展」,在全國各地巡迴展示「人間國寶」的作品。同廳自1996年起每年舉行「日本技藝之美展」,除展出代表傳統技藝的作品外,還邀請「人間國寶」出席工作坊及講座等活動。神奈川縣湯河原有一所人間國寶美術館,展覽「人間國寶」的作品或物件。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在1978年設立工藝館,展出文部省多年來購入的「人間國寶」作品。三越甚至弄了一個iphoneipadapps,讓人網上欣賞「人間國寶」的工藝品。一些地方政府與「人間國寶」合作,希望提升公民教育及振興地方旅遊。例子是栃木縣佐野市設人間國寶寶田村耕一陶藝館,展示已故佐野出身的東京藝術大學教授兼陶藝家寶田村耕一的作品。

「人間國寶」是日人廣泛接受的制度,對保護及發揚傳統藝術文化貢獻良多。認定的審查極其嚴格,當選者都是獨當一面的殿堂級大師。不過也有人質疑用國庫來支持這些大多已相當富裕的大師是否恰當;也有不少聲音認為其範圍過份狹窄,忽略像茶道、花道、香道、書道、圍棋、相朴、武道等重要文化傳承。

最值得深思的批評來自一些學者及藝術家,他們認為此制度代表官方干涉文藝創作,因其背後存在價值取向及意識形態。所有藝術都有不同流派,官方認定無形中帶有正統論色彩。以日本陶藝界為例,它有兩大組織:日本傳統工藝展及日本美術展覽會。前者嚴守傳統;後者喜歡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結果代表陶器界「人間國寶」幾乎全由前者的會員壟斷,這引起不少不滿聲音。官方的界入容易令藝術形式僵化及文藝交流公式化。陶器巨匠北大路魯山人曾以獨立自主為理由,婉拒「人間國寶」的名銜;陶藝家河井寬次郎亦不接受。可見一些大師對此制度有所保留。


全球視野下的人間國寶

日本的人間國寶認定制度對亞洲帶來衝擊。2003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 發表名為《建立人間國寶制度指引》(Guidelin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Living Human Treasures” Systems) 報告書,引日本的「人間國寶、南韓的「人間文化財」及法國的「藝術大師」(master craftsman) 為例,鼓勵各國支持無形文化財守護者。南韓、臺灣、中國、菲律賓及泰國等亞洲各地政府先後建立相關制度。

南韓的「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認定制度十分完善。政府早於1962年頒佈《文化財保護法》,建立「無形文化遺產」制度,由旅遊觀光部文化財廳負責,至今已有184人被委任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俗稱「人間文化財」)。他們每月可獲100萬韓圜(6千人民幣) 生活津貼。國立民族博物館定期安排他們演出。2006年全國各地建立了91個傳習教育館,讓保持者傳授技能。傳習教育館設獎學金吸引年青人加入。保持者在國內或海外公演或展覽時可獲政府資助,連入院及死亡也可獲發特別輔助金。

中國內地2006年起,國務院不斷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對保存傳統文化發揮正面作用。2007年起文化部分批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傳媒俗稱人間國寶),現今已逾兩千名,不過仍未確立政府資助及傳授技能的安排。臺灣於2009年開始認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俗稱人間國寶」或薪傳大師」)由行政院文建會負責。保存者肩負傳授技能的義務。不過政府並無每年給予固定金額,而是他們在演講、演出及進修時可向政府申報,獲得資助。現階段兩岸的人間國寶」制度仍在起步階段,日本逾半個世紀的經驗,不論好壞成敗,均值得參考。

此文原刊《知日》雜誌第三期
from 知日部屋: 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read.php?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