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股齊跌、人才外流,香港發展前景未見明朗。然而,港府官員往往大派定心丸,「拍心口」稱「香港仍有制度優勢」。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今(29日)在《明報》撰文稱,官員不加解釋地指「香港仍有制度優勢」已淪為「能醫百病」口號,更暗示現有優勢並不如前,他反問:「近年香港發展出哪些新的優勢?」《光傳媒》翻查政府新聞公布,發現現屆政府上任年半以來,政府官員的發言共提及79次「制度優勢」,平均每個月提及超過4次。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今在《明報》撰文指,港府官員和政府發言人面對各種提問時,包括港人北上消費、入境旅客人數不如預期、估算投資移申請人數等,經常以「香港仍有它的制度優勢」作回應,指「仍有制度優勢」已成為近期流行語,並且是適用性高、「能醫百病」的答案。
「制度優勢」已成「能醫百病」口號
呂大樂指,部門發言人或官員大多沒有進一步補充解釋所謂的「優勢」是甚麼。即使偶然會補上「法治」或「低稅率」,但大多不會詳細說明。呂直指「『制度優勢』好像已成為了一種口號、一個招牌,說一遍、兩遍便已足夠」,這種態度與「說好香港故事」的主張矛盾。
他舉例指,「法治不是一個有或無的問題,而是如何實踐、操作」,面對外界質疑,應逐點說明為何現時法治比以前還要健全,並以具體個案、例子解說。他批評「機械重複不是表現充滿自信的最有效方法,反之只會令人覺得這是口號式叫喊」。
呂大樂又指出,「仍有制度優勢」其實是流露出發言者缺乏信心,「字裏行間暗示現有優勢並不如前,又或者部分優勢已經磨損、侵蝕或削弱,現時的狀况尚未至於優勢全失而已。」這樣的信息,「反而令人覺得只是自說自話」。最後,他更建議官員與其說「香港仍有制度優勢」,不如舉例說明「近年香港發展出哪些新的優勢」。
現政府上任年半 提79次制度優勢
翻查政府新聞公報,《光傳媒》發現,現屆政府上任年半以來,政府官員的發言共提及79次「制度優勢」,平均每個月會提及超過4次,今年以來就提及48次,由特首、司長、局長到駐外經貿辦發言人都有。當中財政司長或副司長提及的次數最多,年半以來共提及19次;其次是律政司長或副司長,以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分別提及14和13次。
按內容而言,官員提及香港的「制度優勢」時,大部分與「一國兩制」連用,小部分會提到「法治」和「普通法制度」。例如去年12月首兩星期,財政司長陳茂波連續3篇演辭提到一國兩制具制度優勢,是香港繁榮穩定、「由治及興」的關鍵。
值得留意的是,官員指「香港擁有制度優勢」時,未必會具體提及哪些範疇。例如今年1月香港駐多倫多經貿辦的農曆新年招待會,處長巫菀菁致辭時指:「憑藉香港的制度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以及內地的持續廣泛支持……前途可望一片光明」。又如上月1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立法會動議二讀《印花稅修訂條例》時指:「提升香港市場競爭力並不能單靠下調印花稅,而是有賴保持香港自身的制度優勢,以及政府聯同港交所……持續協力推動市場發展」。當中均未有解釋香港具哪些「制度優勢」,似是成為了官員的「百搭」答案。
from 光傳媒 Photon Media https://photonmedia.net/tloklui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