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5 December 2023
【財經拆局】2023年香港輸掉了全世界,明年會否輸埋自己?
說的「輸掉了全世界」,指的不止是恒指跑輸全球主要市場,更重要是香港失落了「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不單止與西方世界脫鉤,甚至被內地居民戲稱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淪落為內地一個普通城市。
去年底在本欄寫2022年金融事件回顧,當時標題是《「輸」字行頭的2022年》。
當時寫道:「香港2022年輸的當然不止金融及資產市場,輸得最多的,其實是國際社會的認同,或者簡單講,就是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2022年我們輸掉了很多,不過當司法獨立變成碎片,香港法院判決被人大釋法推翻,法律根基被動搖,破壞司法獨立及司法制度。這一切在外國投資者眼中會如何判斷?2023年恐怕我們提早迎來了終局。 」
我沒有水晶球,不過當時也清楚看到,因為內地在「白紙運動」後開始取消防疫限制,這將有利中港恢復通關,因此在去年十二月及今年初分別寫了《中港通關時間表將大幅提前,有利復原但前景充滿政治隱憂》以及《香港樓市「小陽春」實為最後「逃生門」》,表明經濟首季可望恢復增長,資產市場特別是樓市會受惠。但我清晰指出,這種上升只是一個短期現象,持有資產人士應理解這是最後「逃生門」。
結果今年首季本地樓市真的出現強勁反彈,由去年低位累升近7%,幾乎收復了去年一半跌幅,可惜好景不常,因為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加上資金大規模撤離,而一面倒唱好的通關因素不似預期,樓價在年中重拾跌勢,在施政報告公布「減辣」後,跌幅更是加快,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跌穿150,創2017年近七年新低,比今年四月高位回落逾一成,而相對2021年8月歷史高位更是大幅下挫近22%,而對於明年樓市,外界共識幾乎是會再下跌多一成。
正如我在上星期文章《李嘉誠稱「山雨欲來」? 談2024年經濟前景》指出,2023年的香港,的確是所有負面因素全面爆發的一年。上星期無獨有偶,兩份全球最重要的財經刊物,包括《金融時報》及《經濟學人》,均有專題報道關於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面對危機。
其中《金融時報》標題是香港面臨國際金融中心的「存亡危機」,指出外國企業和外籍人士繼續離開香港,而中國企業和中國人則填補了他們的空缺,令香港失去其獨特身份,甚至令香港將逐步趨於中國體系。更重要是香港現在「牢牢受制於北京」,並警告北京在港實施被扭曲的法治,司法被迫順從於政府,可能侵蝕投資者的信任。
文章有一個很重要觀察,說是今日的香港已變成約有40%的經濟依賴中國,但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可能增長到50%或60%。事實上,更多外國政府及投資者發現很難將香港的地位與中國分開看待。
企業層面亦出現「外資撤、中資進」的情況,根據最新在香港設立區域總部的公司數量從2019年的1541間下降至2023年的1336家,是十年有紀錄的新低,與2019年的高峰比較,更是少了205家,跌幅達13%,反映外資實際上是有規模退出香港。期間這些公司的員工總數下降超過32%,減少了六萬多個職位。
《經濟學人》就以《香港的爭扎:失去的五年》為標題,指金融服務業佔香港GDP的五分之一以上,如果金融業不繁榮,這座城市就很難繁榮。在今年中經濟界預測2023年香港經濟將成長6%,現在的共識僅跌至3.3%,這意味著香港的GDP低於2018 年,相當於失去了五年光陰。
文章開首說香港今年「輸掉了全世界」,同時正如富衛主席馬時亨所說的,我們也失去了內地這個最大「靠山」。
一年前,當中國取消檢疫制度時,香港的名店、藥房、旅館和餐廳預計會有大量內地人湧入。今年前10個月,出現了2,100萬人。然而,這僅佔 2018年同期抵達人數的52%。這些遊客的消費似乎也有所減少。
內地人沒有湧向香港,反而是香港居民正朝相反的方向流動,這反映是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按出入境數據統計,港人北上消費的比例,人數與內地入境比例幾乎為三比一,這是歷來從未見到,亦是今年我最不能想像的經濟現象,恐怕除了坊間提出是內地消費「價廉物美」、「服務周到」,也不能抹殺部分人是在港消費覺得「唔開心」,甚至有報復心態。
經歷了過去兩年的「輸」,2024年可以收復部分失地嗎?不是想刻意唱淡,但恐怕真正的終局現在才揭開序幕。大家很值得留意是上周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發言,除了一貫吩咐特區政府、立法會及區議會等政界所謂愛國愛港外,更是首次呼籲全港各界別的「小利益」須服從國家、民族、香港的「大利益」。
夏寶龍說「在國家利益、民族大義、香港整體利益面前,任何個人、企業、學校、單位、組織的利益都是小利益,要服從國家、民族、香港的大利益」。更重要是他對工商界提出了具體要求,「將個人的小我融入香港的大我、祖國的大我之中」,並履行社會責任,跟港府排解民生憂難等,做到「富而有責任、富而有義、富而有愛」。
夏寶龍的說法實在令人感到一陣寒意。要知道香港的賴以成功的原因,在於「大市場、小政府」,市場經濟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因素。當然市場不是萬能,引起的貧富不均亦是事實,這時候就需要政府介入保障各階層的基本權利。但是按夏寶龍的說法,香港各界包括商界甚至普羅市民,都要犧牲個人的「小利益」,成全國家的「大利益」,這是徹徹底底改變過去數十年香港賴以成功的方程式,甚至乎是改行內地一套「共同富裕」的原則。
我相信這個「小利益」須服從「大利益」的要求,不是說說就算,我多次提及香港眼下最迫切的問題,是明年財政預算案,財爺陳茂波已承認錯誤上調今個年度財赤將突破一千億,更不尋常是表明下一個年度亦好大機會面臨赤字。這種罕見的表態是歷屆財爺中少見,顯然就是作出預期管理,亦反映目前政府財政狀況非常嚴峻。香港五年來已面對四年的財政赤字,其中有三年更是破了回歸以來的紀錄(全部都是在陳茂波任內),顯然財赤已經是一個結構性問題。
要解決結構性財赤不能單靠賣地這種非經常收益彌補,必須上調稅率及開徵新稅項,恐怕夏寶龍呼籲商界及小市民要犧牲「小利益」這種要求,很快在2024年就會殺到埋身。
- 顏寶剛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po/com-1225202308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