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美国之音
拜登政府在上周五(8月26日)宣布将任命一名北极大使, 以促进美国在北极地区的政策,并与其他七个北极国家、原住民团体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进一步加强合作。
美国国务院的这份声明表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和合作的北极地区对美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在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美国为增加其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而做出的最新努力。
与此同时,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也在上周五(8月26日)首次到访加拿大的北极地区。
斯托尔滕贝格在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对俄罗斯近期在北极活跃的军事活动提出了警告,并对中国在北极日益增强的存在感表示出强烈的关切。
斯托尔滕贝格表示,中国正在(北极地区)扩大其影响力。中国已经宣布自己是一个 “近北极国家”,并计划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以及在北极地区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和研究项目。
北京和莫斯科还承诺加强在北极的实际合作。斯托尔滕贝格说,这是中俄不断深化的战略伙伴关系的一部分,将对我们的价值观和利益构成挑战。
冰上丝绸之路
近年来,中国在两极事务上,一直处于相对活跃状态。早在2014年11月,中国就曾和澳大利亚签署了一份加强南极合作的协议。习近平与时任的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共同出席了这一谅解备忘录签署的仪式。
签署该项协议的中国国家海洋局时任局长刘赐贵在当时曾表示,2015年到2030年将是中国建设成为极地考察强国的重要阶段。他还表示,极地政治正在发生显著改变,各国在北极加大投入,关注北极航道和油气资源问题。刘赐贵说,在北极,“一些大国”决心重振其强国地位,中国必须迎头赶上。
2018年1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一份名为《中国的北极政策》的白皮书。在这份文件中,中国在北极的政策主张被表述为:不断深化对北极的探索和认知;保护北极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依法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和国际合作;促进北极和平与稳定等。
该白皮书强调,中国在地缘上接近北极国家,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将在北极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但很显然,北极周边的国家开始对中国的态度持保留和怀疑的态度。
瑞典国防研究所(FOI)在今年6月发布的题为《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经济影响:北欧和俄罗斯的案例》(China’s Economic Influence in the Arctic Region: The Nordic and Russian Cases)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以前张开双臂欢迎中国投资的北欧国家,现在对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的风险有了警惕。这对中国在北极地区扩大其经济存在感的努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极不可能在北极的北欧地区进行任何更大的基础设施投资”。
受挫北欧
瑞典国防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近些年来,来自中国的资本在试图投资北极地区方面有诸多设想,也花费了很多精力,但这些计划中很少有实际落地完成的。
该报告的撰写人之一,瑞典国防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奥斯卡·阿尔门(Oscar Almén)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投资的想法没有落地,是因为从财务的角度看,可能这并不是一桩好生意。还有就是周边情况的发展产生了些变化,使得一些项目变得不是那么有利可图。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是有所反应的,尤其是格陵兰岛。我认为在格陵兰岛,许多投资项目显然是被拒绝了,比如说丹麦使用了一些干预的措施。于此同时,在北欧和北美地区,人们对中国在这些地区的意图越发感到厌倦,我确信这也对许多预期交易的实现产生了一些影响。”
对于北欧国家来说,虽然与中国的贸易以及中国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在不断增加,但对中国的总体经济影响仍然有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从总体上减少其在北欧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虽然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自2019年以来有所放缓,但这可能部分是来自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在贸易的部分,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中国对北欧地区的出口仍在继续增加。随着经济影响力的增加,中国有可能利用杠杆作用来获得战略优势。
在瑞典国防研究所的报告中,提及了一个概念——经济国策(economic statecraft),用来描述中国政府利用私有资本和私营公司的影响力来施加经济影响力并由此来获得政治优势。
阿尔门在采访中表示,“这个概念通常是指国家利用经济手段来达到其政治目的。比如说可以是胡萝卜加大棒,可以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或鼓励某些部门的贸易,来作为获得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但它也可以是惩罚性行动,胁迫性行动,如制裁,或不同类型的威胁,扣留金融投资,或利用你从金融影响中获得的影响力来获得政治和战略优势。 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事物。许多经济体都在使用经济国策,包括美国也经常使用,西方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制裁,当然也是经济国策的一部分。但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如何使用这一手段。”
他指出,事实上,中国国家是会利用其私人的公司在西方进行投资的。同时,中国国家对私人公司也有着非常强的影响和控制。因此,当涉及到发生冲突的情况时,那么中国当然有可能使用这一能力,迫使私人公司也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中国拥有一家重要的瑞典公司——沃尔沃,它在瑞典有23000名员工。比如中国与瑞典政府间出现政治摩擦,那么这也许将被用作一种威胁手段,他们要把所有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或其他地方,以此作为一种施压的方式。
阿尔门说,“我们没有看到所有的证据表明,中国国家正在利用私人的公司来做不同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另一种情况下不会这样做。这个讨论还包括,中国的国家和共产党正在加强对中国私营公司的控制。这意味着,中国国家利用私营公司的风险或机会将随之增加”。
北欧的担忧:安全风险
瑞典国防研究所的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未来的存在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行事以及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如果中国想在北极的北欧地区扩大其经济存在,就应该认识到,中国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对内压迫和对外强硬的政策,那将很难获得北欧国家的信任。
阿尔门在采访中表示,“欧洲对于中国的这种强烈担忧,始于2015年和16年前后。当时,中国资本开始真正进入欧洲市场,很多重要的公司被卷入其中。这种反应更多是来自于失去某些核心产业和重要公司的控制力的担忧,这是一个层面,中国有可能会买下部分非常重要的公司”。
但这种担忧很快转化成了对于来自安全方面的挑战。他说,“如果中国拥有了某些特定领域的公司,某些敏感的基础设施部门,那将是一个安全风险,一些关键的信息可能会被传送到中国。”
阿尔门表示,“另一个风险来自于瑞典或北欧的科技被中国国家用于军事途径。因此,如果一个具有(民用和军用)双重用途的公司,例如,如果一家半导体制造公司被中国的投资收购的话,那么,这很有可能被用于开发中国的军事科技。欧盟有一个出口禁令,当涉及到对中国的武器技术时,加强中国的军事能力将不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
除此之外,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也将对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有可能利用俄罗斯的孤立,进而取代西方公司的位置,特别是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
如果北约接纳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那么八个北极国家中将有七个是北约成员,北约在北极地区的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西方国家已经察觉到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会出现一个新的结盟。随着中国对俄罗斯发动乌克兰战争的默许支持,这种看法只会进一步加强这一印象。
斯托尔滕贝格上周在加拿大的讲话,可以看作是北约对中国选择和俄罗斯结为准联盟所作出的又一次警告。中国想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北极地区的主要参与者,这种政治远见对于北京来说,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奢望。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208/%E4%B8%AD%E5%9B%BD%E7%9A%84%E2%80%9C%E5%86%B0%E4%B8%8A%E4%B8%9D%E7%BB%B8%E4%B9%8B%E8%B7%AF%E2%80%9D%E5%89%8D%E9%80%94%E6%B8%BA%E8%8C%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