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6 November 2020

松田康博:美國總統大選後的兩岸政策之展望

松田康博

美國正對中國施加極限壓力,步步進逼,同時也正加強對台灣的支援。「對中強硬派」的美國總統川普,在台灣很受歡迎。台灣有此一說:像前美國副總統拜登那樣的「親中派」當選總統後,美國的兩岸政策就會復舊。另一方面,亦有這種說法:無論川、拜誰當選,美、中冷戰都會繼續下去。然後還有以下說法:不能信任美國,台灣會遭拋棄,因此兩岸關係的穩定,對台灣才是最為重要。究竟哪個才對呢?

川普是對中強硬派嗎?
首先,川普是「對中強硬派」?其實這很令人懷疑。誠然,川普政府在二○一八年後,將美國對中國課徵的關稅提高、加大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力道,並於二○二○年採取了最強硬的對中政策。

然而,川普一直稱中國國家主席、獨裁者習近平是其好友,只尋求和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為此,川普還曾暫緩了對中國科技大廠「中興通訊」與「華為」的制裁。川普為了競選連任,還拜託習近平大量進口美國的農產品。川普的下屬揣測其意圖,自他二○一七年就任以來,直到今年才派其內閣閣員訪問台灣。

改變這一切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原先的景氣榮景及股市上漲,才兩個月就消失。川普改採以下的競選連任策略:藉由批評中國,轉移美國民眾對他因應新冠疫情政策失敗的焦點。美國國務卿龐皮歐(Mike Pompeo)盤算著參選二○二四年總統大選,改採極端的對中強硬政策。

因而「只要川普連任成功,他為了達成美中第二階段貿易協議,必然會輕易地放寬對中制裁,不顧台灣」這樣的說法,似亦有其說服力。但真的會演變成那樣?

美中戰略競爭格局不變
其實不管川普、拜登誰勝選,照理說來,美中的戰略競爭應該都會持續下去。究其原因,在於美中對立已成為包括「技術霸權」競爭在內的結構性問題。對中強硬政策乃美國建制派的共識。根據研究美國外交的專家,這些建制派分為四類:(A)期待中國民主化的傳統「對中交往(engagement)派」,屬於極少數;(B)認為應該、必須推翻中共的「政權更替(regime change)派」,這派也是少數;(C)藉由和美國的盟邦、友邦合作,設法改變中國行為的「集體對抗派」,民主黨內有許多人屬於這類;(D)施以極限壓力,藉此拖延中國發展的「全面施壓派」,共和黨裡有許多人是這類。

川普政府乃政權更替派與全面施壓派的混合體。可是,川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世界衛生組織(WHO),使美國和盟國的關係為之惡化。美國難以獨力與中國相持,川普本人卻又輕視幕僚,戰略沒有連貫性。

只要年高、依循常理行事的政治人物拜登成為總統,按理其幕僚的影響力就會變大。也許先像集體對抗派那樣,將美國目前和盟邦的關係改善後,再組成「對中包圍網」,或許會促使中國的行為有所改變。然後,假使中國仍未改變行為,那美國就維持國際協調(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路線,並應該將政策重心轉移到全面施壓派。

其他重點
與美國總統大選同時舉行的美國國會選舉(譯按:將改選聯邦眾議院全部席次及聯邦參議院的三十三席),其結果也很重要。若聯邦參院、聯邦眾院皆由跟總統黨籍相同的政黨佔多數席次(譯按:一致政府unified government),那國會就很少會掣肘政府的外交政策。由於聯邦眾院被認為必將由民主黨維持多數席次,因此即使川普順利連任,美國國會仍將繼續制裁中國及支援台灣。

拜登政府上台,美國親中派人士入閣,美國政府暫時回到對中交往派的路線時,若聯邦參、眾兩院均為民主黨佔多數,美國國會難以干擾對中交往派。惟假使聯邦參院仍由共和黨佔多數,那就會對對中交往派形成牽制。就算民主黨掌握兩院多數席次,因為其在期中選舉失去參院多數席次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容易轉變為集體對抗派與全面施壓派的路線。二○二二年習近平欲三連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加強獨裁,屆時美國不太可能再採取對中交往派的路線。

更重要的一點是,美國能否維持自由世界對其的向心力。自川普就任以來,美國在世界上予人的印象,都幾乎同樣變差。川普不過用了四年,就使美國的聲望掃地。但儘管如此,美國的制度還是優於中國。美國有選舉,政府領袖有任期限制。政府和執政者的更迭,給國家一個機會。川普政府的下台,將為美國提供戰略轉換的機遇。

中國最大的悲劇在於,執政者的任期限制已然消失,所犯的過錯將連綿不斷。

星期專論 松田康博

(作者松田康博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國際新聞中心茅毅譯)

——自由時報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_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