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4 March 2018

“鹰派”顾问博尔顿入白宫,是否将点燃美国外交冲突引信

 “关于朝鲜有一个通用的笑话——问:你怎么知道朝鲜政权在撒谎?答:因为他们的嘴唇在动。”3月9日,在福克斯新闻的晚间节目中,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约翰·博尔顿(John R. Bolton)曾对美朝领导人相约会面的消息如此调侃。

 两周后,美东时间3月22日下午,博尔顿被邀请到美国总统特朗普位于白宫西翼的办公室。这次会面敲定的事项很快得到披露:自4月9日起,博尔顿将正式接替麦克马斯特(H.R.McMaster),担任白宫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一职。这也是特朗普入主白宫14个月以来所任命的第三位国家安全顾问。

 然而,外界却担忧,在半岛局势出现转折、韩朝与美朝首脑已约定要在四五月间相继会面的此刻,这位曾对朝鲜、伊朗、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对手,都提出激进政策建议的“鹰派”共和党政客,在领衔白宫国安顾问团队后,又会为本已显得即兴色彩浓烈的“特朗普外交”,投下哪些变数?

 留着一撮银白色胡须、头发略显蓬乱的博尔顿,被美国保守派人士视为直言不讳的外交鹰派。他曾为小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行动极力辩护,也曾多次在媒体撰文,主张先发制人地打击伊朗和朝鲜,以遏制他们发展并获得核能力。他还长期批评美国政府对俄罗斯和中国态度不够强硬,甚至在特朗普政府刚上台之际,就呼吁特朗普重新评估过去多届美国政府均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

 尽管他曾在小布什政府时期担任过美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但除了保守派政坛人物之外,博尔顿却未赢得美国外交官队伍和其外国对手的广泛尊重。在联合国代表美国期间,博尔特就经常对联合国组织出言不逊。他批评联合国效率低下,是“一个巨大的、生锈的官僚机构”。为了嘲讽联合国“大而无当”,他还曾针对位于纽约的38层高的联合国总部大楼调侃道,“即便它突然少了10层,也不会产生什么不同”。

 《纽约时报》评价,如果特朗普想在他的国家安全团队中,引入一名能与自己“直率、强硬、对抗性的世界观步调一致”的主将,那博尔顿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也有分析认为,与特朗普对朝鲜一会发出威胁,一会又欢迎对话的摇摆姿态相比,博尔顿对朝鲜、伊朗等事务上的强硬立场,不仅旗帜鲜明,而且从未动摇过。

 早在特朗普当选后到就任期间的过渡时期,博尔顿就曾多次在电视评论和他发表的专栏文章中称赞特朗普其人──即便两人的观点不乏分歧。而据《华盛顿邮报》描述,特朗普本人也曾多次公开赞扬博尔顿及其发表的媒体评论;不过,他似乎对博尔顿留胡子的习惯不太感冒。

 现年70岁的博尔顿出生于距离华盛顿不远的巴尔的摩市,197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在大学期间,他曾任《耶鲁保守派》杂志主编,并加入了“耶鲁年轻共和党员”俱乐部,保守派倾向自早年就已显现。博尔顿在名为《投降不再是选择》(Surrender Is Not An Option)的自传中回忆称,当时面对耶鲁校园里四处活跃的反越战分子,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外星人”。

 投身律师界多年后,博尔顿于1981年步入美国政坛,进入里根政府,并在四年后当上了助理司法部长。在老布什政府时期,他开始到国务院任职,曾担任主管国际组织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而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博尔顿先是担任负责军控和核不扩散事务的副国务卿,后被任命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但由于当时,他的驻联合国代表的任命是由小布什在国会休会期强行通过行政命令完成的;在任期满一年后,因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参议院强烈反对,博尔顿最终不得不辞去职务,而改以活跃评论家的形象跃然于媒体上。

 虽在不同总统任内几番出入政坛,但博尔顿在国防与外交事务上的强硬保守的立场从未改变。而他在中美关系尤其是涉台问题上的言论,更被归为极其尖锐的一类。

 2017年2月,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初期,中美关系仍处在特朗普亲自接听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祝贺电话的震荡之中。当时,博尔顿就曾在《华尔街日报》撰文鼓吹,“现在是重新审视‘一个中国政策’、并决定美国要赋予它何种意涵的时候了”。他声称,“一个中国”这个在尼克松时期达成的中美共识是“缺乏历史根据”的,并且已“不再适应当今中美关系与全球地缘格局的现实”。

 博尔顿当时放言称,特朗普政府应就“一个中国”问题与中国政府重新谈判,甚至扬言美国可以打“台湾牌”,例如增加对台军售、考虑向台湾派驻部分目前派驻在冲绳的美军等,从而增加对华谈判筹码,遏制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

 但在美国国内,博尔顿的主张,却被不少中美关系的长期观察者和操盘者视为轻率。中美关系学界的主流认为,如果美国把台湾问题用作向中国政府施压的工具,不仅将弱化美国的信誉,最终还会破坏亚洲地区的稳定。

 曾在奥巴马时期负责中美关系,担任过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亚洲事务资深主任的欧亚集团执行理事麦艾文(Evan S.Medeiros)、以及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曾在今年2月共同发布的文章中指出:台湾并非一张可被美国当作筹码的“牌”,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也不应以制衡和对抗中国大陆为目标。

 然而在对华政策方面,博尔顿却惯以“对抗性竞争”来定义当前的中美关系,并对中国在东亚及全球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充满警惕。

 博尔顿曾在接受美国政治新闻媒体The Daily Signal采访时说,“中国显然有自己的战略规划,他们考虑得长远且全面。我们美国就不擅长,这是民主的危险之一。”他还称,美国需要从中国处获得一个“回应”(response),“在奥巴马执政的八年间我们没有得到这个回应”。

 2017年底,博尔顿在发表于美国国会山报(The Hill)网站上的评论中声称,由于中美在经贸关系、南海问题等议题上分歧扩大,再加上大陆与台湾、中国与日本在东海的摩擦仍在持续,到2018年,这些关键区域的局势必将紧张升级,因为美国及其他国家,将对“来自中国的军事挑衅”进行防御。

 2018年2月,博尔顿在受访时更放言,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威胁,是美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他当时说,“我们与中国在贸易方面、在南中国海方面都存在分歧。除非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出现全盘性的改善,否则两国关系不会好转”。

 此外,博尔顿还曾指控中国违反其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承诺,对外国投资有偏见,“盗窃”外国投资者和贸易商的知识产权等。但博尔顿说,美国不仅仅需要关注经济领域,还需要关注更广泛的全面议题。

 而在半岛事务上,由于特朗普与金正恩的首次会晤已提上日程,外界对于博尔顿在美朝关系上的看法也尤为关注。

 此前,博尔顿曾多次宣扬军事打击朝鲜的正当性,并声称任何与朝鲜对话的努力都是“浪费时间”。他曾在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准备好(对朝鲜)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或是接受生活在一个朝鲜拥有核武器的世界里。”

 在半岛紧张局势出现转圜之前,博尔顿曾数次提出,鉴于朝鲜的核导研发计划已接近完成,美国对朝政策仅剩下两个选项:要么“劝说中国支持推翻朝鲜政权的方案,以外交方式完成半岛统一”;要么,就是美国得动用武力选项打击朝鲜。

 但在3月8日,特朗普宣布接受金正恩的会面邀约后,博尔顿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也略有软化。

 尽管他仍然坚称,善于施展公关技巧的金正恩政权并非真心愿意弃核谈判,而是希望为完成最后的核武技术突破“争取时间”。但他也认为,特朗普同意与金正恩会面这一“值得敬畏”的决定,突破了外交传统,可避免让美国陷入与朝鲜旷日持久的谈判。

 在他看来,由于不花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层的铺垫谈判,直接举行美朝首脑会晤,可以大幅压缩朝鲜所欲争取的时间窗口;朝鲜也没有机会再借反复谈判的过程,要求国际社会放松制裁,从而暗中加速研发核武器。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由博尔顿接任白宫国家安全顾问一职,或将增加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的可能性。

 今年1月,特朗普宣布将“最后一次”延长美国针对伊朗涉及核问题的制裁豁免期,并把5月12日定为修改伊核协议的最后期限。特朗普扬言,若届时没有令他满意的修改方案,美国将退出伊核协议。

 围绕伊核问题的立场分歧,也是一周前导致美国前国务卿蒂勒森遭到特朗普撤职的原因之一。而蒂勒森的继任者、中情局局长蓬佩奥则一贯反对伊核协议。

 和众多保守派政客相仿,博尔顿对奥巴马主政时期签署的伊核协议极不满意,称其为美国的一次“外交滑铁卢”。他还在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呼吁对伊朗进行轰炸,并建议特朗普应在“就职总统的第一天就废除伊核协议。”

 作为美国总统最主要的外交政策顾问,国家安全顾问每天要向总统汇报当前的国际和安全形势,提醒美国总统应该注意的急迫问题,并在重大问题上接受美国总统委托,负责关于安全事务的跨领域协调和政策研究,是美国总统在外交决策上的主要助手和首席咨询对象。

 在紧急情况下,白宫国安顾问还负责维持白宫战情室运作,为美国总统和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提供参谋。这一职位自1953年设立,人选无需经美国国会参议院同意,而由总统直接任命。

 在麦克马斯特被宣布撤换后,特朗普也创下在就任仅一年两个月之内,就连换两名国安顾问的纪录。此前,特朗普任命的第一位白宫国安顾问弗林,因卷入“通俄门”并试图隐瞒自己与俄罗斯驻美使馆的接触而黯然去职,成为特朗普政府第一位离职的高官。

 在3月22日晚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博尔顿如此概括他将在白宫扮演的角色。他称,自己将成为特朗普身边一个“诚实的中间人”——为总统汇集各方意见,并在总统作出决策后,确保政令下达与有效执行。

 当被主持人追问他过去那些富有争议的政策观点时,博尔顿则回应称,“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写过无数篇专栏和评论文章,做过数不清的演讲和采访……它们都是公开的,我从未对我的观点感到羞愧。”但随后,他总结道:“重要的是总统说的话,以及我给他的建议。”■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