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March 2018

中美貿易戰會將中國推向「失落的二十年」?

陳岩
BBC中文記者
2018年 3月 30日




特朗普宣佈對6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僅7個小時後,中國針鋒相對公布反制措施,中美貿易戰序幕拉開,WTO總幹事稱,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因此迅速下滑。
「貿易戰」對於中國而言還比較新鮮,但美國則駕輕就熟,在過去百年對多國發動過,其中頻度最高就是中國近鄰日本,對日貿易戰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高潮。
當前中國和當時日本的境遇驚人地相似。日本在與美國貿易戰後進入「失落的二十年」,經濟增長放緩,崛起的勢頭最終徹底瓦解。中國是否會重蹈日本的覆轍?

中國和日本面臨哪些相似境遇?

「1980年代日本工業產能開始逐步超過美國,這使美國人感到害怕。相似的是,目前中國強勁的製造業競爭力也被看作是導致美國工作機會減少的主因。」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黎麟祥教授認為,在面臨被超越的時候,美國無法接受超大貿易逆差。
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370億美元,並佔據了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主要部分。因此,美國傳統的中西部和東北部等工業中心失業率走高,甚至翻倍,最終形成「鐵鏽地帶」。
「當前中美之間則達3750億美元。即使算上通脹因素,中美間順差佔比也高於當年。」
黎麟祥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中國企業屬於國有,獲得了政府的各種幫助;當年的很多日本企業也在各自財團內部的銀行獲得便宜的信貸。美國認為這些對企業的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


「所以美國認為必須要對此採取行動。」受這些因素促使,美國從1975年開始,共針對日本發起了15次「301調查」,甚至一度被稱為「上世紀80年代的珍珠港事件」。
相似的原因,促使美國時隔40年後再次舉起貿易戰的「大棒」。
站在美國的角度,中日的貿易角色何其相似。反觀國內,中國和80年代的日本也有幾乎差不多的情況——人口增長趨緩,處於老齡化社會前夕;多年房地產價格高居不下,泡沫開始出現等等。

中日有哪些不同?

雖然兩場貿易戰背景相似,但在一些關鍵領域也有較大區別。在經濟學家看來,這些區別使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意願更強。
首先是經濟體量的不同。黎麟祥稱,中國佔美國GDP的百分比,要大於80年代的日本,中國增速也更快,使其很可能在2030年經濟上超過美國。
相比當年的日本,美國對中國不滿之處也更多,除了貿易不平衡外,還有知識產權盜竊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黎麟祥看來,日本當時對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更依賴。中國則比較獨立於美國。日本被看作美國的盟友,中國則被看做戰略競爭對手。所以在美國眼中,中國的今日帶來的威脅要遠大於當年的日本。「美國對待當前的問題會更嚴肅。」

日元突然升值的後果

日本經濟持續衰退,進入「失落的二十年」,並非貿易戰直接導致的。「本質上是日本未能成功處理與美貿易摩擦的結果。」中國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學者馬蕭蕭表示。
80年代對日的貿易戰並未幫助美國顯著減少貿易逆差,美國又將原因歸結為美元對日元匯率的高估。1985年,在美國的主導下,美、日等五國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簽署廣場協議(The Plaza Accord),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
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導致貿易順差減少。為了應對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壓力,以及美國不斷發起的貿易戰,日本積極提振內需,日本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造成瘋狂的地產泡沫。
馬蕭蕭稱,「日元急劇升值,導致了日本實體經濟外流、資本湧入等一系列問題,造成了資產泡沫,最後導致了崩潰。」
黎麟祥對此也表示同意。「但我不認為中國會同意簽署任何與廣場協議相似的協議,中國更獨立於美國,日本則更依賴於美國。中國會對美國這類需求進行抗爭,而日本卻沒能力這麼做。」

日美、中美貿易戰本質上的不同在於中國比日本更具自主性。馬蕭蕭認為,中國應對摩擦的步伐是自主的,調整範圍可控。黎麟祥認為,中國應從日本身上學到,在金融領域的改革和匯率改革上,應該堅持自己的路徑,而不要屈服於外國的要求。
最終的結果,中美貿易戰可能會「大而化小」。黎麟祥表示,中美貿易戰即使真正爆發,也不會持久,涉及範圍也不會很廣。中國和美國還有很多領域需要合作,比如朝核問題。
馬蕭蕭稱,整體來看,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向消費導向轉變,貿易戰的結果中國能夠承受。本次貿易摩擦的背後是中美核心競爭力之爭,以目前中國的體量以及應對措施來看,貿易戰將中國推入一個失去的多少年,應該不會出現。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4359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