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March 2018

【立場新聞】香港前途研究計劃:一拍即合:李嘉誠與英國的秘密「特快」居英權

一代香港首富退休。作為七八十年代前途談判時期崛起的華商,一般公眾或間有聽聞他與中英雙方的政商關係,當中有不少都被英國檔案記錄在案。根據解密檔案,我們窺見到英國為吸引香港富商的資金,有意秘密為李嘉誠這類的香港富商設計「特快」居英權計劃。於此同時,備受中共器重的李嘉誠一邊廂暗示居英權不必批給全港市民,另一邊廂則為自己「爭取」入籍英國,希望獲取英國的庇佑。
居英權是英國最敏感的政治議題。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香港社會人心惶惶,爆發移民潮,但英國對普羅港人的居英權堅決「落閘」。然而,1988年的解密檔案顯示(註一),英方內部卻準備秘密推出「特快」居英權計劃予香港富商。根據當時的國籍法規定,單一的投資因素不足以令申請人入籍英國。在修訂國籍法不可行的情況下,戴卓爾夫人與內政大臣希望「靈活執行」現有法例:若香港商人於英國投資超過15萬英鎊,內政大臣就可運用酌情權,將國籍法訂明的4年居住要求時期(qualifying period)減至2年與3年——也就是說,有意入籍英國的香港富商需要坐的「移民監」可以大大減少。
然而,檔案顯示這項安排實質上會觸碰到現行法例的灰色地帶。檔案白紙黑字寫明,若然這個計劃公開進行,將有機會受到法庭的挑戰(If it was done too openly, it might be subject to challenge in the courts)。因此,英方只能低調行事,由英方主動接觸「被選中」的富商,鼓勵他們落戶英國,具體的執行由內政部把申請資料給予具香港聯繫的英國國會議員,再轉達香港富商。值得注意的是,英方的申請資料只會寫明審批居英權有「靈活的安排」即可,不會明文註明有「兩年的選項」。從檔案中可見,英國的這個安排完全是「黑箱作業」,擔心計劃一旦爆光,就惹來「居英權酌情權是招攬個別富商」的批評。
面對宗主國以居英權吸納香港的富商,戴卓爾夫人與港督有微妙分別。戴卓爾夫人與港督會面時指出,英國應做更多的舉動吸引有創業精神的港人來英投資,否則香港富商就像越南船民問題一樣,有錢的越南船民和企業家都流失到美國、加拿大和澳洲。首相認為,即使香港的富商有機會入籍英國,他們未必真的來英國,反而會更願意留在香港做生意。對此,港督不反對目前的措施,但擔心大幅擴展簽證對信心的影響,以及令公務員感到不利。港督強調,英國作為宗主國,尤其有責任鼓勵港人留守香港,貢獻自己地方的經濟。從檔案記錄的二人對話可見,戴卓爾夫人顯然較關注香港的資本「肥水不流外人田」,港督則更關心如何令港人更有信心留在港地。儘管戴卓爾夫人聲稱居英權令港人更願意留在香港,但居英權本身就具備雙重性質,一方面是留在香港的「定心丸」,另一方面亦是逃去英國的「逃生門」——亦正因如此,一本英國護照成為香港富商落力追求的傍身之物。
解密檔案揭露,包括李嘉誠在內的多位香港富商接觸多位英國政界人士「爭取」居英權。李嘉誠當時「葡萄」包玉剛的英國護照,於是向英國貿易與工業部的楊佐義(Lord Young)「投訴」,自己比船王包玉剛處於更不利的狀況,因為包玉剛已手握英國護照。與此同時,多位香港富商亦向楊佐義「施壓」,稱自己在愛爾蘭和葡萄牙輕鬆獲得居留權,言下之意是英國的要求過於嚴格。在這期間,李嘉誠等富商成功遊說到楊佐義向高層建議,英國應以吸納最多100名在英國投資足夠份額(如50萬英鎊)的香港華商為目標,為他們提供居英權的保證。不過,英方高層始終強調,只要「靈活執行」現行的政策就可。
會見英國貿易與工業部的政要之外,正如早前明報的頭版報導,1989年3月李嘉誠與戴卓爾夫人會面時,直接表達居英權的「訴求」(註三)。我們獲得首相府的相關檔案(註四),看到李嘉誠的「爭取」相當巧妙。李嘉誠首先借澳門的例子,稱葡萄牙政府向逾10萬名澳門居民提供葡國護照,與英國的「落閘」形成對比,引起港人對英國的負面觀感;而即使是法國政府亦慷慨批出護照。李嘉誠認為最諷刺的是,澳門人和持法國護照的人可以在一定年期內輕易去英國定居,反而對英國忠誠的人就難以去英國居留。戴卓爾夫人回應道,一旦英國政府太容易批出英國國籍,中方會視為違反中英聯合聲明。此時,李嘉誠道出真正意圖:他不是要英國政府大幅批出簽證;但若然較年輕的商界人士和公務員知道有機會獲得英國護照,他們會更願意留在香港。戴卓爾夫人聞後,表示內政大臣為有意大幅投資英國的申請者留有空間,並承諾會向內政大臣提及李嘉誠有意入籍。
獲得戴卓爾的口頭承諾後,李嘉誠其後致函唐寧街10號,感謝戴卓爾夫人的抽空會面。在一輪恭維客套說話之後,李嘉誠在信件最後再次表明心跡,直言沒有人期望英國向所有人打開居英權大門 (although none of us expect England to open its door to all),但使用一些酌情權可確保部分香港資金最少可在英國安家落戶 (some use of discretion will ensure that some of Hong Kong’s capital at least will find a home in the United Kingdom)。作為可以直接與戴卓爾夫人見面的菁英階層,李嘉誠的這句話是否暗示全香港的居英權可以「放棄」,只需保障資本家獲得居英權的安全網就足夠?李嘉誠又是否因為一己之利而出賣香港人的利益?
1989年初《基本法草案》已頒布,六四事件尚未爆發。儘管李嘉誠已是中共著力「穩住華資」(許家屯語)的對象,被選定為協助管理香港、維持「繁榮穩定」的「愛國資本家」。但是,李嘉誠顯然比所有人都更早看穿中共政權的不穩定性,用腳投票希望獲得英國的安全網。而在那段香港前途的過渡期,「信心」的「供不應求」令英國政府秘密推出「特快」居英權計劃,藉此吸納香港崛起的華資和人才,由此兩者可謂一拍即合。時至今日,「誠哥」的商業王國遍布英國各地各生活層面,除了幾年前欲透過收購競爭對手而成為英國最大電訊商失敗的「3UK」,在鐵路、港口、電力等方面,亦不乏李嘉誠的「地盤」。同一時間,李嘉誠越發積極投資歐洲,惹起撤資疑雲,猶如再一次用腳投票在外尋找安全網,為自己的商業王國謀後路,逃離「今時唔同往日」的香港與中國。

***********
註一:相關檔案來自英國國家檔案館FCO 40/2697https://goo.gl/yRgvYq (暫只供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研習借閱)
註二:包括Lord Carriington、Lord Young、Lord Fanshawe、Lord Chalfont與Mr Keswick。
註三:《明報》,〈英密件﹕李嘉誠89年有意入英籍 戴卓爾夫人允責成大臣商討〉,2017年7月20日。
註四:相關檔案來自英國國家檔案館 PREM19/2728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Part 21 (Courtesy to The National Archives) https://goo.gl/fy4chU (暫只供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 研習借閱)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8/0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