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 2016年7月13日
歷時三年的南海仲裁案終於在7月12日結束。菲律賓獲得空前的勝利:中國的九段線被裁定無效;位於菲律賓經濟專屬區內的南沙群島和黃岩島的島礁均被裁定沒有獲得專屬經濟區的效力;中國在南海的活動,包括阻止菲律賓捕魚和和探測石油、建造人工島、以及妨礙菲律賓海警執法,均屬違法;菲律賓漁民在黃岩島有傳統捕魚權利。中國唯一的勝利大概只有亦被承認在黃岩島有傳統捕魚權。
毫無疑問,在這個仲裁案中,中國得到意料之中幾乎最壞的慘敗結果。儘管中國一直堅持不承認、不參與、不接受、不執行的「四不」政策,甚至形容仲裁結果為「一張廢紙」,但無可否認,仲裁庭的判決不但合法,而且這個判例還對以後的裁決具有法律效力。它不僅對南海局勢產生深遠的直接影響,更會影響以後海洋法在其他場合的應用。
中國不應訴是慘敗的主要原因。中國首先錯過了最佳的狙擊時刻──有關管轄權的審判。近幾個月,越來越多的中國(和華裔)的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學者意識到,從一開始,中國堅持不參與就是一個錯誤。如果中國參與了管轄權的審理程序,那麼中國可做的事就很多。比如,中國可以有機會挑選自己滿意的法官,以及自己滿意的代表自己的仲裁員。比如,中國能通過技術手段拖延審判的進程,如果能把仲裁案拖到杜特爾特上任之後才審判,那麼就可能游說他撤訴。中國甚至有一定機會說服法官,阻止仲裁進入正式審理程序。
無視國際法程序 顏面盡失
可惜,中國強調不承認不參與,僅僅出台了立場文件。這份文件運用國際法而非政治語言進行闡述,與以前中國的同類文件相比是一個進步,仲裁庭也接納它為中國方面的材料,但面對同樣甚至更有說服力的菲律賓訴訟文件,沒有庭上的答辯,也就不出意料地無法阻止進入正式審理階段,也無法阻止其最終的失利。可笑的是,前兩天,中國又反過來指摘仲裁庭接收立場文件為中國方面的材料「居心可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合中國的心意。
直到去年年底審判程序結束後,中國海南漁業協會、台灣和香港的學者才以法庭之友的身份投遞意見書。台灣意見書焦點集中在太平島是島不是礁的問題上,還比較有力。香港意見書的焦點還停留在仲裁庭沒有管轄權之上,在法庭早已宣佈擁有管轄權並已經完成審判的情況下,它幾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在場外,中國除了沿用報紙社論和專家發文「文攻武衞」外,還利用智庫在各國搞民間外交。它們不可能影響法庭的判決。令人遺憾的是,民間外交本來是近年中國的進步,惟在最近鷹派路線支配之下,只帶來戴秉國的「一張廢紙」論。原本應該走柔性親善路線的民間外交,變成「外交部發言人在海外」,完全失去了民間外交的意義,令人加倍懷念剛剛車禍去世的吳建民。
平心而論,即便在實體審判中,中國在至少幾個問題上仍有機會贏。但在庭審階段,菲律賓方面準備充份,發揮精采。在「獨角戲」之下,現場四張空凳的中國的失利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國為無視國際法程序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後的訴訟可能還會接踵而來。可是,這個判決幾乎剝去了中國的一切顏面,勢必加劇中國與國際法的對抗,為通過國際法解決南海問題帶來更悲觀的前景。
黎蝸藤
旅美歷史學者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6/07/blog-post_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