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1 November 2014

微博体制化及其结局

国家网信办发出最新指示,要“扶持和推出自己的大V”(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4832)。“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在打击微博大V运动获得前所未有的“网络清朗”之后的必然动作。这标志着微博体制化已经接近完成。人们自然要问,“正能量”能成为微博的新大V吗?微博体制化的结局会是什么?
我在《什么是“去中心化”?》(https://medium.com/@QuantifiedEnv/cb490365b7d8)一文中已经讨论过微博的“去中心化”特征。越早进入微博并且活跃的人,能够获得越多的粉丝;粉丝越多的人,能够获得越多的新粉丝:这就是微博大V的形成机制。这实际上是一种马太效应,即“多者愈多”。
我 在前文中也讨论过,微博打击大V运动是一种蓄意攻击或协同攻击。这种攻击的实施方掌握了微博里谁是大V的关键信息,并对他们实施声誉攻击(可能是基于事实 的)或直接清除。无论是对大V的声誉攻击还是直接清除,都对微博用户之间的连接构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因为微博用户之间的连接是自愿性而非强制性的,是基于 声誉的而非基于权力的。当一个大V的声誉受到攻击时,其他用户就不会再愿意转发其推文。以薛蛮子(http://weibo.com/charlesxue) 为例,在2013年7月其最新12条推文的转发次数为1031、1194、293、374、548、1262、566、229、1546、2197、2、 295,而在2014年7月其最新12条推文的转发次数为977、57、37、23、477、227、33、50、27、97、14、384。当一个大V 被直接清除时,其他用户则无法转发其任何推文。对方舟子(https://twitter.com/fangshimin)的微博进行直接清除则是最新的攻击行动。
今年7月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的数据显示, 2014 年 6 月相比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增长2.3%达 6.32 亿,手机网民数增长5.4%达 5.27 亿,微博web用户数增长-1.9%达2.75亿,微博手机用户数增长-4.0%达 1.89亿。这说明,在整个互联网用户增长的背景下,微博用户却出现了显著的负增长。那么,在微博用户负增长的背景下,由于没有新用户的加入,微博大V的 形成机制即“多者愈多”的马太效应就不再成立。也就是说,不会再有新大V产生。
既然微博不会再有新大V产生,所谓“正能量”自然也就无法成长为新大V。可能的结局是,不再活跃的微博从一个公共话语平台沦为一个纯粹的商业营销平台,并成为垃圾和广告信息的集散地。
这 里要指出的是,微博的式微是微博本身有问题,而不是整个互联网被专制驯服。中国极权体制有60多年的运行史,而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不超过30年。互联网对 抗专制的过程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微博的式微正好为其他工具提供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推特会取代新浪微博成为中国人新的微博平台。


from Medium https://medium.com/@QuantifiedEnv/45dd87b43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