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4 September 2014

孙骁骥 | “全民创业”背后的社会危机

这些年,朋友圈里涌现了一大波青年创业者。放到若干年前,我大概会很热心地倾听他们的创业计划,与他们切磋思想,彻夜长谈人生之梦以及35岁退休后怎么玩耍的话题。但如今,我对这类创业狗已经没有多少兴趣搭理了。

创业作为一个“话题”,它的边际效应在我这儿下降得非常快,几乎接近零点。数年嘈杂的时光磨砺,已足够让我对他们说一声受够了——“我没心情继续和你聊创业的废话”。这倒不是因为我变了,而是创业者变了、社会环境变了。

我知道我的观点注定会遭到朋友们的反驳。此时此刻,正是投身创业的最佳时期。他们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抬起狗眼看看,国家各级政府都出台了鼓励创业的政策,资本正大量流入微创业领域。到处都举办创业比赛,天使投资人当场就拿投资当奖杯给颁发了。北京的那些钱热得发烫的VC整天发愁,着急啊,愁找不到好的项目。如今一叠商业计划书一秒钟几十万上下,这个大好时候来黑创业者,你什么意思啊你……

面对这些话,我注定无言相对。中国今天的创业者人多势众,是个不争的事实。我翻阅过某机构的中国投资年度报告,一年前的数据显示:活跃在中国的中外创投机构共管理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存量达505亿美元,本土投资机构在其中站到超过五成的比例。过去的十年以来,创投资本总量每年平均增长17%,近年来的行业分布集中在教育、电商、网络几大板块。其实,创业者们的扎堆,很大程度上是试图挤进一些热钱快速流进的热门行业。他们那种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跨国资本的临场感和财富狂热,是容不得如我这般的局外人有丝毫指谪的。

当然,你拿了风投,你霸气上市,你圈到钱你就最大。这是中国人对真理的马基雅维利式认知方式——成者为王。但人们一直忽视了媒体的镁光 灯效应,只注意去看那几个成事儿的明星创业者,对不怎么成功的创业者则选择性失明。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创业者能撑得到多久呢?据统计,他们的企业寿命一般 在23年,很多在1年之内就歇菜关门。你要知道这些人其实没有机会去找天使投资人,他们所谓的“创业”约等于80年代的个体户,自给自足,小本经营,一旦赔钱就是倾家荡产。

既然谈及过去,不妨略作回顾。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创业风潮有这么几次,一是改革春风才吹满地的80年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创业潮发生在1992年 “南巡讲话”以后。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当时的社会走向并不明朗,不少人对市场经济前途表示堪忧。邓公讲话后,大家一颗定心丸落肚,赶忙下海创业找钱。这一 趟潮流,折腾出不少著名企业家。随后,我们进入了世纪之交最初的互联网泡沫时期……这几波浪潮折腾出来,或者叫“剩”到今天的企业家,说真的,基本都是妇 孺能知的名人。而那种“时势造英雄”的强烈时代感,据说在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商业新潮流的今天,又再度来临了。

“互联网思维”,这个我挺烦的词,几乎成了今天咱们进入“全民创业时代”的一声官方号令。但它这真的和互联网那么有关吗?并且,为什么 年轻人一定要去创业?做生意不靠互联网就一定歇菜关门?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无解的,因为它们本身就属于伪问题。鼓励创业这个事儿,由于特殊国情,在中国 说到底还是算个政府行为。一来,企业的增加可以增加税收,二来可以吸纳就业人口,或者说消化无业闲杂人员,让社会稍微消停稳定一些。凡此种种,都是政治任 务,却未必和“互联网思维”、“再不创业就老了”之类脑残口号有多少真实的关联。

众所周知,民企和小微企业承载着一国的大部分就业岗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德国为例,按照欧盟的划分标准,德国将雇员人数在250人以下、年营业额在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德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德国拥有大约360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解决了国家近80%的就业。

数量如此庞大的德国中小企业,虽然营业额远不及大企业,但却对就业市场以及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厘清一个问 题,德国很多企业属于制造业的传统小企业,别说“互联网思维”,搞不好连网站都没一个。然而,它们却是兢兢业业、安然存在数十年、上百年。同样的情况也发 生在日本,有不少做酒类的、食物等等的小企业,历史长达百年,但至今几乎是沿用传统的经营方法而活得很滋润。

一个让那些不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都活不下去的国度,注定是一个浮躁浅薄的国度。因为,在这里,你不得不时时保持跟风,而至于你倾注精力完成的产品和服务,你所世代传承的那些精巧技艺,并无多少人在意。不少创业者的心态就是,拿风投,AB轮,融资上市圈钱,卖掉离场。状如赌徒,完全没有半点长期经营的企业家风骨。

此心态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创业环境。这不是说在首都的圈子里,一群VC和 机会主义的创业者在整天忙于勾兑;天使投资人、跨国资本的代理人频繁出入各种论坛和活动,这就叫“创业环境好”?这顶多能叫热钱流动频繁。我们谈论创业环 境,涉及到历史、文化、制度等等维度,其实说穿了也非常简单:一是企业赋税高不高,二是融资有多难,三是企业客观的经营成本高不高,四是市场有多大、顾客 的消费能力如何。

中国对企业的税收一直很高,大型企业把失败者的钱赚走了之后,又被国家收税收走了大部分。所以钱就从创业者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苦逼”的私营中小企业,目前有840多万户,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74%,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户,1.8亿多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你知道,它们起的作用已经不仅是拉动经济、提供就业,它们完全可以说是在帮政府维稳。这一亿多人要是没有工作,你猜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育部的一份官方统计说明了问题。过去十五年,每年大学毕业新生人数从一百万猛增到700多万,2014年为727万人,要彻底消化这些求职者,很不容易。高盛集团副董事长施瓦茨最近说,中国需要每年新增1200万到1500万 个就业岗位才能保持稳定的经济及增长。那么,这项创造就业保增长的政治任务,谁来承担呢?机构不断精简的国企是不可能的,生存状况堪忧的民企也很难指望, 最后,干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己雇用自己以及小伙伴。至于企业税,国家是不会减的,人力成本,这些年一直是增高的,屌丝们的消费能力,不用说也知道是 下降的。

但最起码,人人暂时有工作,失业率统计数字直线下滑。这个办法真是省事。国家要发动一场“全民创业”的人民战争,其真谛与深意,尽在于此。高度总结也就一句话:你们自生自灭吧。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4/09/%e5%ad%99%e9%aa%81%e9%aa%a5-%e5%85%a8%e6%b0%91%e5%88%9b%e4%b8%9a%e8%83%8c%e5%90%8e%e7%9a%84%e7%a4%be%e4%bc%9a%e5%8d%b1%e6%9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