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漏理論失效 貧富兩極深化
一、雖
然有關統計無法做到絕對準確,但它對世人呈現了一個籠統也可說雖不中亦不遠的概況,那便是社會上最有錢的一群人(泛稱百分之零點一或百分之一)所佔國家財
富份額,與比其「窮」的百分之九十九或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擁有財富的比較。以經濟體積最龐大且經常有學術機
構更常見是民調組織進行這類「調查」的美國為例,於一九八一年,百分之一「有錢人」控制約百分之八的國家財富,低下階層一共有國家財富百分之十八;到了去
年底,這種分布情況起了巨變,前者控制的財富暴升至百分之二十,後者的則急挫至百分之十二!
拉闊貧富差距的
原因,數不勝數,惟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一九七九至一九九○年在任)及美國總統列根(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年在位)當政
時,實施連串對富裕階級極之優容的財政及金融政策有以致之!讀者應該記憶猶新,在戴卓爾夫人上任初期,英國最高所得稅率為百分之八十三(收入一百元納稅八
十三元,納稅人實際收入〔take home〕
只有十七元),戴卓爾夫人對之大動手術,先是把它降至百分之六十,繼之再減至百分之四十;列根上任時,所得稅最高稅率為百分之七十,他亦兩度推之壓之,先
是百分之五十,進而降至百分之二十八。低稅率加上對經濟活動採取較其前任遠為寬鬆的政策,符合當年紅極一時的供應方面學派主張;而事實上這種
「稅務改革」的確起了刺激投資、提高就業及增強消費的積極效應,對當年暮氣沉沉疲不能興的經濟,那真是一劑適時對症的良方。
可
是,世上並沒有免費午餐,這樣做的副作用(或後遺症)是貧富的鴻溝愈來愈深愈闊,而賦予工商界及金融業以太大的自由,意味資本家能於最小約束之下,大展
賺錢之所長(換句話說,他們的貪婪天性有盡情發揮的機會),結果除了釀成創傷至今未癒合(各國「量化寬鬆」未有了期)的全球金融風暴。工商界為追求最大利
潤;加上拜科技特別是電腦網絡及機械人日益普及之賜,提高了工作單元的生產力,資本家遂有裁削員工的空間,「人浮於事」的結果自然是薪金持續「下行」,受
薪者的平均實質收入,比二十年前低百分之三十以上—受薪者指的不僅僅是非技術的時薪工人,管理階層的入息亦拾級而下,那意味作為「消費經濟」中流砥柱的中
產階級,亦是受害的群體。資本主義社會日趨不和諧,鼓吹政府加強消除貧富懸殊政策力度之聲盈耳,在美國甚至出現規模不小的群眾活動(始於二○一一年九月的
佔領華爾街「運動」,至今仍在「發酵」,影響未衰)!在這種背景下,主張對富裕階級「開刀」之聲響徹雲霄—不待皮格蒂那部顛覆現行經濟制度的巨構出版,法
國總統奧朗德甫上台便把利得稅最高稅率提升至百分之七十五;美國總統奧巴馬則不斷「吹風」,說要把已提升一點點的稅率,從現行的百分之三十五增至百分之三
十九點六(主要針對年入二十五萬美元的家庭);而英國首相卡梅倫,即使面對競逐連任的民意壓力,亦表示百分之四十五的稅率有提升的空間……。
二、賦予富裕階級更多優惠(低稅率及解除對商業活動的部分管制),固然造成了貧富兩極尖銳化;同時,種下社會絕不和諧且有走向動亂風險的禍源,對經濟理論和經濟現實亦帶來重大衝擊。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為「顯學」的「滴漏理論」(Trickle-down Theory),亦譯「下滲理論」及「利益均霑理論」等,經過這二三十年來的「實驗」,證實行不通,對此經濟學界和政客已有共識,那從近今甚少人提及可知。此理論為發展經濟的旁支,這派學者認為「傳統發展模式」最終會出現「利益下滲」(肥水流入別人田!?)
現象,那即是說,經濟繁榮旺盛不僅政府稅收大增,有的是錢的上層社會還會大事消費,巨額資金流入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結果社會低層必然受惠—這種源於上世
紀二十年代大蕭條期的說法,於八十年代為與凱
恩斯學派唱對台的經濟自由學派所援用,他們力主不可藉提高入息稅拉近貧富差距,認為讓富人更富便能澤及窮人,因為上層人家家肥屋潤,有錢人花天酒地做大豪
客,他們窮奢極侈、盡量消費,遂產生肥水下流效應(Richer members spending raise the real incomeof the poor)。這種「理論」之所本,不過是阿當.史密斯《原富論》中有關「徵稅會打擊投資意欲進而影響就業」,惟此為泛泛之論,卻被八十年代美國執政者奉為圭臬(尤以列根的預算總管史篤民〔D. Stockman〕為甚)。可惜事實證明富裕階級擁有愈多,等於中產階級被淘空而下層人民更窮困(在實質薪金不增反減的條件下,中產及下層人民為應付生活重壓變得一窮二白),經濟學界(如史特格烈茲二○○一年諾獎得主之一,〔J.E. Stiglitz〕)及羅拔.法蘭克〔R. Frank〕)早已把這種理論打入冷宮,美國「新發財」漢諾亞(N.Hanauer,亞馬遜原始股東之一)更在今年六月的《政客》(Politico)雜誌以《剷泥車向我們這些財閥衝過來》(ThePitchforks are Coming... For us Plutocrats. Pitchfork〔亁草叉〕香港不常見意譯為剷泥車〔推土車〕),從實際情況說明「滴漏理論」根本是幻覺。他說他的年入千倍於平均普通人,但過去數年他家買了三部汽車、一艘遊艇,他自己則買了幾件恤衫和幾條長褲……,
換句話說,他年入並沒有為史篤民之輩所說大部分注入消費市場最終產生受薪者得益的效果!漢諾亞和他的同輩一樣,他們即使胡亂揮霍,數目僅及其入息的零頭,
對經濟增長有如泥牛入海,並無太大幫助。另一方面,面對當前陰晴不定的政治局勢及經濟只
有靠「量化寬鬆」才能撐持不致陷入通縮的窘境,富裕階級(大資本家)不會大量投資,這是大富豪大企業囤積大量現金在手的底因;這種做法理性保守,惟結果不
問可知。去周五「瑞士信託財富管理」部門的一份報告指出,今年第二季美國企業的合併收購活動大增(這充分反映在股市興旺上),那對經濟是一支強心劑,但不
利提高就業率(整合合併收購的必行步驟是裁員!),換句話說,此舉受薪階級無法受惠,僅對大資本家和股東有利,因而會加深貧富鴻溝,社會愈趨分化,勢所難
免,這種發展,強化了富裕階層有剷泥車朝他們衝過來的隱憂!
經濟發展須滋養 用得其所不沸騰
三、一
向以來,市場(傳統)智慧認為「有錢人」(資本家、創業家)創造就業,但
勞工階層不斷要求加薪令競爭力不足的企業無法經營,於是「高薪」是高失業的罪魁禍首;然而,普通常識告訴大家,上述的觀察「在理論上可能如此,在實際上絕
非這般」。「有錢人」通過直
接(如開公司)和間接投資(如通過購買股票〔公共及私人公司〕),的確創造了若干就業崗位,這是鐵般事實,可是,讓有關企業成長、開花結果,進而僱用大量
工人的,卻不是資本家而是顧客。這樣說也許太玄,以種樹來作譬喻便明瞭清楚。
「有
錢人」的投資,有如播 下種籽,他是否有眼光具遠見,使他的
努力有收成,要看他能不能選擇好品種;在自由市場,種籽的優劣可從其果實是否為顧客所喜來定奪,那等於說做生意肯定有風險(顧客不上門只有關門大吉)。非
常明顯,除了可以合法賣「發水樓」的香港物業發展商,世上並無保證投資一定有收成的營生—投資都有一定風險,已是普通常識。
播
種之後,為了
降低風險,資本家的工作是「維修(護)」樹苗,讓它有個適合成長的環境,他因此必須聘請他認為最稱職的員工,可是,這些員工不能保證樹能果實纍纍,因為決
定收成豐歉的,是公司的顧客,「客似雲來」等於這棵樹獲得充足的陽光、水分及所需的肥料,這些「養分」合適與否,決定了樹木能否「快高長大」(不可測的天
災,以至稅務及貿易政策的改變,是植樹者無可避免必須面對的風險)。換句話說,顧客才是蒼翠樹苗長成濃蔭大樹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
利息似有若
無的現在,「有錢人」寧願坐擁天文數字有所不及的巨額現金,不肯「植樹」。道理很簡單,他們深明在現時對中產及低下階層人民不利的財政環境下,他們的顧客
不但有減無增,他們的消費,受「高不可攀」失業率的影響,造成愈來愈多人靠最低工資及救濟金過活,而不得不撙節開支;就業者的消費量,則因實質入息持續萎
縮而下降;再加上自由貿易環球化令低薪地區廉價產品湧入,有誰還敢「植樹」?!有錢人不「植種」,經濟遂陷入衰退循環。
如何在二○○八年金融風暴後尚未完全復元的經濟環境下,讓中產重拾昔日消費豪情、使低下階層入足敷出及提高就業、降低失業,是決定日後經濟盛衰的重大課題;解決此「課題」,迄今未見有效可行的論述,但不少政治學者及經濟學家有共識的是「向有錢人開刀」……。
用徵收富裕階級以較多稅項及較高稅率去挽救他們面對「不敢種樹」的困局,看似非常諷刺,卻是不二之法,亦是解除漢諾亞發出「剷泥車正朝有錢人衝來」(亦即「把有錢人送上斷頭台」)警報的治本之法。
四、香港的情況比較特別—
事實是獨有內地的「支援」而比較幸運—我們本來可以有源源不絕(現在卻要諸多設限)而至的內地自由行旅客,他們中大部分不是「大豪
客」,卻是恒常的消費者(一日數度進出香港的「水客」),是令樹木茁壯茂盛不可或缺的元素。事實上,不論他們的消費形態與消費傾向如何「不合港情」,只要
當他們是顧客,什麼事都能合理解決。當然,人頭湧湧的自由行旅客佔用了不少香港的公共資源且污染了環境,令港人—香港持份者—有損失、不方便、不快;但在
這個典型商埠,「趕客」是最不理智的做法。解決此問題,可從提高指定用來改善公共設施的旅遊稅及公司利得稅上補救,公共衞生當局亦可執法把當街大小便,以
至隨地吐痰隨處抽煙的人捉將官裏,課以罰款……。限制內地遊客入境人流甚至當面出言侮辱,是在思維上不理性,在行政上低能且不符自由經濟原則,進而破壞
「植種」環境的做法!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力疾從
公,他的「網絡周記」,雖有人批之為不敢面對傳媒迴避記者「詰難」的表現,但他
犧牲假日休息時間(假定他於周日而非工作日構思及撰稿),以寫作表達對香港多種社會問題的看法,其志可嘉,其意見值得參考。不過,作為政治任命官員(事實
上已是政客),
從其近日的言論看,他的公務員心態仍然揮之不去,以他的地位,他更應該設法開拓稅源。眾所周知,《基本法》在稅務上定下類似行仁政的「輕徭薄賦」(用現代
語言,是少稅項、低稅率和簡稅制)的規範,但當前香港的情形,動腦筋闢稅源,既有實際需要又有政治意義,財金當局何「苦」不為!當然,闢新稅提高稅率,不
但知易行不易,且會惹來一片反對甚至叫罵之聲,還可能被戴上顛覆有悠久歷史的低稅簡稅課稅傳統的帽子,但從另一角度看,這正是財政司司長一展所長機會。對
於因此「被罵」的代價,一個欲有作為的政治任命官員應視作等閒。
香港當前亂成一
團的底因, 是社會流動性「大塞車」及貧富兩極化日甚一日,如
果政府開源有道,在人民最有需要的骨節眼上多花點錢,當可稍紓民困、稍壓日益高漲的仇富民情。在港人尤其是低下階層人民物質生活有所提升的情形下,不肯自
認中國人身份的港人必然下降,而對政府怨恨之心亦會緩和。如此一來,走上街頭抗議便不再那麼頻仍熱切。這些發展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香
港的富
裕階級佔盡便宜,由來已久,如今他們之中不少有識之士,近日相繼主動提出政府可考慮提高利得稅率以充實庫房,但財政司司長則擔憂提高稅率可能抑壓投資意
欲、拉低經濟增長,令庫房收入不增反減。這種情況出現時,意味政府將入不敷出,有違「量入為出」的大原則,他因此不在稅務上動腦筋,而要行削減開支勒緊褲
帶之策,這樣做雖可讓工商界(尤其那些專做遊客生意的店舖)開顏,卻肯定會令不滿政府的人大增。當前社會趨於不和諧,人心躁動不安,掌財金政策的大員不思
開源而要節流,非常明顯,那是像家庭主婦持家而完全缺乏政治智慧的思維!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4/08/blog-post_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