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6 September 2014

李怡 - 民主意識從不需要發展到急需要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9月27日

在普選爭議上,中共港共高官及為中共辯護的人士,其論述水平之低,不但毫無說服力,更徒然惹市民反感。在這種論述指導下的反佔中、舉報等行動,在社會上產生反效果,以致近日港大民調顯示:市民對中央、對特區政府、對一國兩制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中 共辯護士最常見的說法,是港英時代100多年都沒有給香港民主,回歸後有了民主循序漸進,為甚麼還要反對?反對者的示威抗爭目的何在?示威拿港英時代的香 港旗出來,難道當年的港督是香港人揀的嗎?甚至有人在筆者文章的網頁留言質問:港英時代你曾經像現在那樣寫文章爭取民主嗎?

其實中共掌權者應該反躬自問:為甚麼港英時代沒有民主,市民對毫無認識的英國派來的港督的管治大體滿意,而回歸後有了一些選舉,卻引發越來越多的不滿?中共實應深刻檢討,而不是諉過於反對者和香港、國際的批評者。

回 歸前香港人對英國派來的最高治港者沒有置喙餘地,這是事實。在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前,即1982年前,香港人也從來沒有要求過民主。因為民主跟市民的生活 沒有直接關係,每天看到大陸的無法無天,也看到台灣一黨獨大之下人民缺乏法律保障,大部份避秦來港的市民,對於在香港享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權利,和在法律保 護下的自由與平等機會,已感滿意。對那個時代的香港人來說民主太奢侈了。我們看到許多民主國家,不是在選舉時互潑髒水,就是為了民主程序影響效率,又或者 為討好選民大派福利,繁榮發展反而不及缺乏民主的四小龍。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政論兩支筆,一是《明報》查良鏞,他不主張民主,認為自由+法治就等於繁榮+穩 定;另一是《信報》林行止,力主「經濟不可免費午餐,政治不可一人一票」。這些主張,實際上都反映了廣大市民的心聲。

香港前途談判塵埃落 定,中共開始起草《基本法》,草委查良鏞在《明報》撰文力主香港有法治自由就足夠,民主可有可無。筆者當時在《信報》連續撰文,表示法治自由要靠民主制度 保障。香港雖無民主,但香港的宗主國英國卻是民主國家。英國的民主制度,保障了香港的自由和法治。派來的港督不能濫權,如果港督執政中有違背自由法治原則 的行為,英國執政黨必受英國國會和輿論的嚴厲批評。香港市民能長期享有自由和法治,是拜英國民主制度的保障所賜。回歸後,香港的宗主國從一個民主法治國家 轉到一個專權人治國家,要繼續保護香港的自由法治,只能在香港建立起民主制度。

二戰後,港督楊慕琦曾試圖在香港推行政治改革,計劃成立民 選市議會下放政府權力,但礙於市民反應冷淡也得不到中國當局祝福,民選計劃沒有實現。1979年港督麥理浩與鄧小平會見時,獲鄧告知中共要收回香港主權。 隨後在1980年,港英即推出區議會的地方選舉計劃。但就如同之前的市政局選舉一樣,市民不太關心。到1987年,回歸有期而香港市民的民主意識有所提 升,於是港英擬在1988年實行立法會部份議席直選,雖獲市民廣泛支持,但中共發動左派團體及喉舌全力反對,新華社社長許家屯更公開喊停,以致直選擱置。 彭定康上場,力推政改,並把功能組別的公司票改為個人票,使民主程度擴大,為此與中共談判鬧翻,彭定康被魯平誣為「千古罪人」。從中英談判開始至英國撤離 前,英國都知道必須在香港建立民主制度以保障香港的自由法治,而中共則基於極權政治的本質一直反對。這過程都有當時的新聞報道作佐證。

回 歸後,中共政治上的絕對權力加上經濟上權貴資本主義興起,貪污腐敗越演越烈,專權政治和腐敗經濟對香港的侵蝕,動搖了香港原有的自由法治的社會基礎,固有 的核心價值瀕於崩解。回歸初期,香港人普遍還未認識到專權中國實無法包容香港的自由法治,直至2003年23條立法爭議,港人才普遍覺醒,50萬人遊行發 出「還政於民」的呼聲。在喚起香港市民民主意識的同時,也警醒了極權的中共,感到它的絕對權力受挑戰,從此改變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從03年 開始,一路走來,是香港人要建立保障自由法治的民主體制,與中共專權政治不斷強化對香港的控制,兩者矛盾的激烈化與表面化。

30多年的變化,是香港人對民主從不需要而發展到急需要的歷程,根本原因,就是香港的宗主國從民主法治國家轉為專制人治國家的改變,這改變使香港文明趨淪落,也使香港人為捍衞自由法治而民主奮起。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就是今日香港的寫照。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4/09/blog-post_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