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提出门罗主义以后,各种山寨版本层出不穷,但都是“一直在追赶,从来没超越”。门罗主义作为一种(看似)排他性的主张能够在历史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简单的山寨一句口号容易,但不能领略到其内在的精髓,这正是各种山寨版本无法超越的原因。
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是美国总统门罗(James
Monroe)在1823年发表的。尽管在名称上归功于门罗,它实际上是由当时的国务卿昆西亚当斯所主导的,也反映了昆西的外交思维。昆西在合适的时候,
通过合适的手段和语言提出这个对美国外交与国际地位有关键意义的原则,在美国实力并不太强的情况下取得世界列强对美国在美洲的特殊地位的承认,绝对是一种
以小博大的成功外交战例。在此一开始就被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它在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政治的固定概念,成为了国际社会对美国势力范围的一种默认。尽管
现在说势力范围已经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语言,门罗主义也已经成为历史,但直到今天美国对美洲的影响力还是得到世界很大程度上的认同。因此,说门罗主义在历史
上是美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关键步伐并不为过。门罗主义在历史上的成功,充分地反映了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的昆西的外交技巧和独到眼光。
尽管后来经常被不正确地简化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个口号,但实际上,在昆西提出门罗主义之始,其内涵要丰富得多。它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欧洲国家不
能在美洲建立新的殖民地,也不能在新独立的国家中重新殖民;第二,美国无意在本身利益没有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介入欧洲事务。
正是这两个核心内容,而不是那一句口号,才是奠定门罗主义成功的关键。
首先就是它站在了道德的高位。这时,拉丁美洲独立战争风起云涌并处于最后成功的前夜,大部分国家都宣布独立但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胜利,但是殖
民主义还在企图卷土重来。门罗主义支持拉丁美洲独立的正义立场,得到了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和支持。拉丁美洲的领袖们,无论是拉美独立之父玻利瓦尔、哥伦比
亚的桑坦德尔、阿根廷的里瓦达维亚还是墨西哥的维多利亚都把美国的宣言视为对独立运动最真诚的支持而加以拥戴。可以说,在门罗主义诞生之初,它就站在了正
义的一方,代表了美洲人民的利益,受到了美洲人民的欢迎。
门罗主义成功的第二个主要原因较少人提及,这就是它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世界的秩序。美国宣称欧洲国家不能建立“新”的殖民地,但它并不对已经
建立的殖民地加以反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不反对英国在加拿大和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甚至对西班牙所牢牢控制的加勒比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等)也不予反
对。从实际效果来看,门罗主义所针对的几乎完全是西班牙的已经取得独立和即将要独立的旧有殖民地。所以,尽管后来被误解为这是美国要独霸美洲的政策,实际
上,美国只是维护了已经确立的和即将要确立的新的国际体系,而不是重新构建一个新体系,也没有把其他国家排斥出去。
第三,门罗主义以不对欧洲内部事务干预作为对欧洲国家不在美洲进行新殖民的交换。这时,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正进入一个新的和平调整期。
尽管美国在当时仍然缺乏可以和欧洲相媲美的军队,但是在19世纪初的美国——巴巴罗战争(美国海军在北非剿灭海盗及其背后的穆斯林国家)中,美国已经显示
了其作为一股新兴力量的战争潜力。美国对欧洲事务的不干预,也得到了欧洲国家的欢迎。
第四,以上两点最重要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这个政策得到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支持。在昆西的主政下,美国和英国迅速走出1812年战争的阴影,还一举解决了美国和加拿大在中西部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美国还多得了不少土地)。美国不挑战英国在美洲的利益,也不干预欧洲的事务,承认以英国为世界领袖的世界秩序(Pax
Britannica),并在航海自由与贸易自由等方面和英国站在同一阵线。美国一下子从英国的敌人变为英国的朋友,门罗主义实是美英持续至今的特殊关系之始。作为回报,英国也承认了美国在美洲事务中的特殊位置。
第五,美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有其特殊性。美洲是一个“新大陆”,从进入国际视野一开始就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地理单位。这种概念所
形成的思维定式,既有利于构建美洲的共同价值,也有利于被外部接受“美洲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外交理论。而当时在美洲,美国是唯一的大国,其他国家要不
是殖民地,要不是新独立或者正要独立,它们也有着共同的利益(反殖民)。因此无论从思维中还是实践中,当时人们都较易接受美国对美洲的领导。
由此可见,门罗主义的成功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它首先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其次没有谋求改变世界秩序;第三以孤立主义换取欧洲国家的承认;第四,和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结为同盟;第五,美洲有着历史和地理所形成的内在的共同价值和形象(至少在当时)。
在美国之后,有很多国家要复制门罗主义,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它们空有门罗主义的外表而无门罗主义的精神。
亚洲版的门罗主义以日本在二战期间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为最有代表性。在1938年,近卫文麿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以建立大日本帝国、东亚及东南亚“共
存共荣的新秩序”为目标,也提出亚洲应该由亚洲人做主的口号。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最后得到了彻底的失败。
那么,为什么这个山寨的门罗主义不成功呢?其实对比正版的门罗主义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首先,日本尽管宣传东亚共荣,宣传把殖民者赶出亚洲,但是这种宣传并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地。无疑,东南亚人(菲律宾除外)欢迎日本赶跑殖民主义者,这使日本
的战争行为在东南亚国家看来中有一定的正义性(这点中国并不承认),但是在东亚共荣的主体——中国和韩国——看来,日本的行为是侵略,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日本要构建东亚共荣的时候,它对独立国家选择了战争而不是和平的方式。而日本在战争中的严重战争罪行使日本宣传的所有优美词句都成为了肥皂泡。日本首先
就站在了不正义的一方,也因此为绝大多数人所反对。
其次,日本的行为是以武力改变世界秩序的行为。当时,中国是独立的国家,而英国、法国、美国和荷兰都在亚洲有着统治牢固的殖民地。中国的独立是由国际条约
《华盛顿公约》所保障的,也为国际联盟所支持。日本对这些国家的进攻是武力改变现状从而把各种既有势力排挤出去的行为,损害了各国的利益,也损害了国际条
约的权威性,也自然而然地受到激烈的反对。
第三,日本宣布大东亚共荣圈是建立在和德国和意大利等结盟的基础上,而不是对其他地区的事务采取中立态度。日本和德国意大利结盟,在欧洲战争上的对她们支
持,使对日本牵涉到欧洲乃至非洲西亚的纷争中。日本既要对欧洲事务干预,也难以避免其他国家对亚洲事务的干预。这进一步扩大了针对日本的反对阵营。
第四,日本的政策选择和最强大的美国和英国为敌,直接侵害了她们的利益。和最强大的国家为敌,是极为不智的政策,也必然受到她们的不留余地的攻击。事实证明,美国的干预正是日本大东亚政策失败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和美洲不同(更和当时的美洲不同),亚洲有着悠久多元而丰富的历史,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亚洲的概念和形象。即便在东亚的所谓“中华文化圈”中(即中
国、朝鲜、日本、越南)也一直陷于争夺主导权的斗争中,没有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国家。这里就更不提属于印度和伊斯兰文化圈中的东南亚了。一言以蔽之,亚洲
自始至终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自古以来就缺乏共同价值。在亚洲人中,大亚洲主义从来没有得到有足够影响力的支持。
从此看来,日本的亚洲门罗主义的失败不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吗?
from 黎蜗藤的历史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ed3c30101lh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