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1 April 2014

许一力:虚假贸易到底影响了多少GDP —— 由港深保税区一日游说开

早在几天之前,中国公布的3月进出口数据双双大幅下跌就让人大跌眼镜,这已经远远超出预期。所以那时候就有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可能降至五年低谷。
就像近期公布的一季度GDP增幅7.4%,这很明显跟进出口数据下降太多有关。
上次出现这样的净出口状况甚至可以往回追溯到2008年。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进出口数据连续双降达12个月。表面看起来挺惨,现在的外贸数据都已经沦落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区间。
不否认,进口数据缩小,说明国内需求本身确实有点萎缩,但更多的事实在指向:此次外贸进出口下降,是因为去年存在的一些特别因素,推高了同比基数,所以这次的下降并不代表衰退。这里的特别因素暗指的就是虚假贸易。
那么这个说法有道理么?
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媒体曾经大肆报道过虚假贸易横行。去年一季度内地和香港双边贸易大幅增长了71%,去年3月内地对港出口增长了93%,增速创 18年来新高。而今年一季度,内地对香港的进出口则是大幅下降33%,这一降幅也直接影响总体进出口增速近4个百分点。而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基本是正常的, 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速从1-2月的2.8%回升至5.7%,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从1-2月的-5.9%回升至8.3%。所以3月对香港出口大幅下降是出口 低于预期的主因。
这更加印证了,虚假贸易充当进出口下滑的特别因素,这个说法是站的住脚的。
虚假贸易的减少,让我想到,3月份央行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人民币快速贬值导致贸易项下资金流入成本增加,所以虚假贸易明显减少了。那么什么是虚假贸易?
在深圳关卡,流行着一种操作,叫作“保税区一日游”,这是一种出口复进口的俗称。从做法来看,加工贸易企业将所采购的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先出口香 港等境外,再办理进口手续的操作办法。由于保税物流中心等同于“境内关外”,所以现在企业不必到香港或者公海进行“一日游”,只需将货物入保税物流中心 “一日游”,既节省了运输成本又缩短了时间,而且手续简单。
这么明显的保税区一日游怎么就没有被监管到么?这个我们一会来看。去年的时候,这种虚假贸易很猖狂,对于上游企业来说,货物进保税物流中心就视同出 口,可以立即退税。而下游企业只需从保税物流中心进口货物,向海关以“加工贸易手册”方式申报进口,就能享受进口料件免缴关税、增值税的待遇。大大缩短了 退税周期,加快资金流转。
虚假贸易在很多国家也都存在,但对于香港和深圳这么特殊的地区来说,背后有着更惊人的秘密。奥秘就在这里:在当前的香港市场,假设美元对人民币的汇 率是6.2的话,那么内地市场中,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则往往高于这个数,比如是6.25。在虚假贸易中,内地企业出口1亿美元货物到香港,将所得的1亿美 元在内地结汇,可获得6.25亿元人民币,再将同一批货物由香港进口回保税区,而此时企业只需向香港支付6.2亿元人民币,于是在虚假贸易中,货物的一进 一出,这个企业可获取500万元人民币的套利收入。大家需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内地市场凭空增加了1亿美元的外汇,也就是热钱已经借道流入。
这种汇差套利在特殊的香港和内地为什么会成立呢?
其实,汇差套利是一个全球性的套利方式,然而,在大部分地区,因为套利的及时性,市场本身会使得汇差在套利投机的平衡下趋于一致,套利会短时间内消失。
但这种套利遇到香港和内地这么特殊的情况时,一切都变了。套利短时内没有消失。内地与香港之间,巨大的资本管制差异,使得这一套利空间没有被投机资本迅速抹平,反而越走越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内地的资本管制政策不无关系。简单来说,内地限制境外资本的无序流入,而香港作为金融自由港,则没有这种限制。近 些年,无论是出于押注中国经济崩盘准备低位接盘的外资,还是看好中国经济增长的热钱,无不涌向中国地区,然而受制于内地的资本管制,大量的资本滞留香港。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内地资本管制之下,外币兑换人民币的需求相比香港相对自由的兑换显然低一个级别,这就造成了“人民币在香港更值钱”的结局。
这就是核心所在,这种套利格局如果得到投机资本的活动,将迅速消失,然而恰恰是资本管制的存在,套利格局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累积,在去年11月左右,内地与香港的人民币汇差达到极致。这就催生出了汇差套利的逐利需求。虚假贸易让大量热钱涌入内地。
除了汇差套利,息差套利也是对于热钱诱惑非常高的一种套利方式,主要体现在企业“内保外贷”和类似“融资铜”的两条套利途径上。
所谓的内保外贷,就是企业向国内银行提供担保,由国外银行提供贷款,境外利率通常为3%-5%,较低的利率成为融资的有效渠道,然而在近几年,融资 进入国内的并非人民币贷款,而更多的是以进口商品或其他渠道与形式大量涌入内地,加上近几年民间融资压力加大,民间融资利率与银行利率存在着巨大的差额, 这些流入国内的资本便运用这些差额,进行套利活动。
融资铜的活动也大体如此,简单来说,就是套利机构在期货市场买入一批期货合约,以此为担保获得银行贷款,再用这笔贷款进行社会融资的高利率活动以获得高额的利差受益。期货市场上的期铜价经常大跌也跟此有关。
回到刚才,虚假贸易其实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货物怎么逃离监管而实现保税区一日游?
类似的事情,曾经有过一篇新闻报道,说的就是部分地方政府一直在参与其中。很多地方政府甚至支付运费,知会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企业将仓储的商品运去 香港,隔日再从香港运回监管区的仓库,一个货柜车按300万美元计算,一进一出就完成了600万美元的“贸易额”。通过这种方式,有的地区一个月天就能完 成几十亿美元的“贸易额”。也就是说货物只是到香港走了一圈,原封不动地回到内地,就能为地方政府创造出惊人的“贸易额”,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如此荒唐的事情,背后总有太多隐情。
对应起更早之前的一篇新闻:2012年4月,华东七省市外贸形势座谈会上曾立下“军令状”,要力保全年10%外贸增速目标达成,各省均提交增长目标,并将任务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分解至地市。
当时就有某媒体人,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猜测——“保税区一日游”是政绩重压之下一些地方政府想出的歪点子。
的确,都市场经济了,地方政府还对某个经济指标立下“军令状”,这本身就很可笑。你要说有些计划性的政府可以决定的事情,下个军令状也就算了,比如 投资额、比如社保支出等等。但类似于贸易这种东西,本来就不可控的东西太多,受多种市场因素制约。定个努力的目标也就得了,要是定个军令状,跟官员的乌纱 帽结合在一起,在市场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的当下,这不是逼着官员去弄虚作假么?
又是唯GDP惹出来的一个极端例子。经由“保税区一日游”而得以高速提升的贸易额,这不就是造假么?也符合唯GDP考核下的一种认知。就好比一个城市挖了一个坑,再叫人填上,一出一入都是GDP,难怪城市总能见着那么多的路修了又修,树种了又种的荒诞现象。
“保税区一日游”,这种虚假贸易的套路和挖坑填坑又有啥区别呢?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6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