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奥巴马总统有望于下周一宣布与菲律宾达成一项协议,以使美国的舰艇和飞机,自从该国1992年放弃其在苏比克湾庞大的海军设施以来,能够最大范围地使用菲律宾的基地。
这 项协议,将是奥巴马推迟已久的亚洲之行的核心。本周二开启的亚洲之行,是美国重申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的一个温和举动,但是它仍有可能招致中国的对抗。无论在 南海还是东海,中国对领土主权的要求都变得更加强烈,目前该国正与菲律宾就有争议岛屿“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中国称黄岩岛)进行对峙。
对于奥巴马来说,这是他的“转向亚洲”战略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最新例证。三年前他宣布采取这个战略,但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一连串危机,导致该战略一直难以施行。
目前这个时候,中国的举动似乎造成了亚洲地区这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动荡不安情况,美国那些难以驾驭的盟友们对美国再三保证将为他们撑腰的承诺表示了质疑。但是奥巴马越是重申这个承诺,就越是显得中国的说法是对的;中国称他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遏制其崛起。
奥 巴马的战略有个前提,即在这样一个地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希望拥有从iPhone到新款福特野马(Ford Mustang)的各种产品,美国的军事力量必须追随其经济利益的脚步。这个前提仍然是合理的,他的顾问说。但他们也承认,该前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 采取微妙的平衡措施。
“这个地区的国家希望美国能够‘在场’,并且成为一股维持稳定的力量,但他们也不希望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更别说紧张关系达到高点,”副国家安全顾问本杰明·J·罗兹(Benjamin J. Rhodes)说。
奥巴马第二个任期把侧重点放在伊朗、叙利亚,以及中东和平进程上,亚洲官员已经在怀疑,华盛顿是否真的致力于更多地参与该地区的事务。“如果真的有再平衡的努力,我们没有看到。”一名日本官员近日表示。
日韩这两个经济引擎,是美国太平洋联盟的支柱,它们却对70年前的宿怨老调重弹,几乎到了不愿对话的地步,这让奥巴马面临的挑战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朝鲜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变得更加活跃,而且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功。
奥巴马必须在未来的一周中处理所有这些问题,包括面对菲律宾民众对美国再次扩大驻军规模的敏感反应。跟2011年在澳大利亚达尔文部署海军陆战队的协议非常相似,驻军在理论上让美国拥有了更大的能力,可以在盟友与中国的领土争端中为它们撑腰。
中国对这样一个协议可能作出怎样的回应几乎没有悬念可言。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本月访问北京时,坐听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将军说,中国在跟日本的争端中“不会妥协、不会退让、不会交易”,而且中国军队“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这些说法中的很大一部分极有可能是在虚张声势;毕竟中国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进行直接对抗的意愿。但政府官员和一些民间专家说,中国可能算计到美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变侧重点,特别是由于它在东欧陷入了新的麻烦。
“如果美俄关系倒退,中国就会更轻松,”目前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的著名中国学者裴敏欣说。“美国无法同时对俄罗斯和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奥 巴马最初上台时,曾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中国,传达出的信息显示,他认为中国应该在世界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声音。奥巴马第一个任期的国务卿希拉里·罗德 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首次出访北京时,也淡化了人权问题。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曾警告说,欧洲有可能成为“美国和中国形成的G2世界中的观众”。
这种状况并未持续多久: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常年分歧,奥巴马对达赖喇嘛的接待,对台军售,中国对美国目标实施的网络攻击,知识产权摩擦以及其他贸易争端,令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一名顾问前不久回忆说,奥巴马告诉助手,他“需要筹码”对抗中国。到2011年,奥巴马政府开始公开谈论重新聚焦亚洲。他辩称,在亚洲,创造性的外交政策和就业议程能结合在一起,而这种说法可以追溯到老乔治·布什(George Bush)担任总统的时期。
奥巴马坚持自己的“再平衡”概念意味着外交上更关注亚洲、更强大的海军力量和更深层次的贸易关系。但正如一名高级官员所说,“通常,紧迫的事情盖过了重要的事情。”
迄今为止,更大的外交关注度尚未实现。因为与国会之间的斗争,奥巴马被迫取消了对该地区的两次访问(本周的访问是对去年10月被推迟的那次访问的弥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让美国付出了代价。
“在亚洲,不仅涉及时间的品质,更涉及时间的量,”负责东亚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R·希尔(Christopher R. Hill)说,“总统被拽到了太多不同的方向,我认为他还没有发展出能表明美国对该地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略的关系。”
在奥巴马第一界任期内担任朝鲜问题协调员的斯蒂芬·W·博斯沃思(Stephen W. Bosworth)同意这一看法。博斯沃思称,再平衡这个概念“构思欠妥,实施得也不好”。
“相关声明只是设定了一些我们很难实现的预期标准,”他说。
在奥巴马政府内部,对美国能在该地区加大多少投入存在争议。负责采购的助理国防部长卡特里娜·麦克法兰(Katrina G. McFarland)今年曾表示,因为预算压力,“转向政策正在重新接受审视,因为坦白来说,这不可能实现。”此后,她不得不收回这个说法。
类 似的评论加大了奥巴马的压力。他将不得不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再次强调美国的力量。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担任奥巴马中国事务最高顾问的杰弗里·A·贝德(Jeffrey A. Bader)说:“中国肯定会对此次访问感到紧张:这会成为一次盛大的遏制之旅吗?不是非要这样的。”
尽管亚洲担心美国在行动时会不见踪影,中国解释称——在一定程度上是说给公众听的,或许是为越来越高的国防预算辩护——虽然奥巴马矢口否认,但美国正在实行一种新型遏制。前不久同中国军官举办论坛会议时,哈格尔被问到了一连串相关问题。
奥巴马访问日本、韩国和菲律宾这三个签约盟国可能会加剧猜疑。尽管美国有义务在这三个国家遭遇攻击时保卫它们,但相关条约并未涉及有争议领土引发的冲突,比如现在被中国船只占领的渔场斯卡伯勒浅滩。
在 这个问题上,美国官员故意含糊其辞,他们对领土争端的正式立场是,美国不支持任何一方。菲律宾希望奥巴马在此次访问期间阐明他的意图。但当海军作战部长乔 纳森·W·格林纳特上将(Jonathan W. Greenert)2月份在马尼拉被问及美国是否会在南海问题上帮助菲律宾时,他说:“当然,我们会帮你们。不过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帮助。”
考虑到美国在亚洲面临的一系列安全难题,促进与该地区的贸易可能是奥巴马打造他转向亚洲政策的可信度的最佳办法。
但 在国内,奥巴马总统的标志性倡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受到了选举年压力的影响。奥巴马不太可能获得快速审批权,让贸易协议在本届国会中获得通过,而这对让日本等国做出让步至关重要。 美国正在寻求进入日本的大米、牛肉和猪肉市场。
“尽管听上去可能很不可思议,我们居然这么紧盯着牛肉价格,或是有关小麦的报告这一类东西,但这确实有更大的影响,”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日本问题专家米雷娅·索利斯(Mireya Solís)说。
Floyd Whaley自马尼拉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陈亦亭
这 项协议,将是奥巴马推迟已久的亚洲之行的核心。本周二开启的亚洲之行,是美国重申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的一个温和举动,但是它仍有可能招致中国的对抗。无论在 南海还是东海,中国对领土主权的要求都变得更加强烈,目前该国正与菲律宾就有争议岛屿“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中国称黄岩岛)进行对峙。
对于奥巴马来说,这是他的“转向亚洲”战略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最新例证。三年前他宣布采取这个战略,但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一连串危机,导致该战略一直难以施行。
目前这个时候,中国的举动似乎造成了亚洲地区这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动荡不安情况,美国那些难以驾驭的盟友们对美国再三保证将为他们撑腰的承诺表示了质疑。但是奥巴马越是重申这个承诺,就越是显得中国的说法是对的;中国称他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遏制其崛起。
奥 巴马的战略有个前提,即在这样一个地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希望拥有从iPhone到新款福特野马(Ford Mustang)的各种产品,美国的军事力量必须追随其经济利益的脚步。这个前提仍然是合理的,他的顾问说。但他们也承认,该前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 采取微妙的平衡措施。
“这个地区的国家希望美国能够‘在场’,并且成为一股维持稳定的力量,但他们也不希望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更别说紧张关系达到高点,”副国家安全顾问本杰明·J·罗兹(Benjamin J. Rhodes)说。
奥巴马第二个任期把侧重点放在伊朗、叙利亚,以及中东和平进程上,亚洲官员已经在怀疑,华盛顿是否真的致力于更多地参与该地区的事务。“如果真的有再平衡的努力,我们没有看到。”一名日本官员近日表示。
日韩这两个经济引擎,是美国太平洋联盟的支柱,它们却对70年前的宿怨老调重弹,几乎到了不愿对话的地步,这让奥巴马面临的挑战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朝鲜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变得更加活跃,而且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功。
奥巴马必须在未来的一周中处理所有这些问题,包括面对菲律宾民众对美国再次扩大驻军规模的敏感反应。跟2011年在澳大利亚达尔文部署海军陆战队的协议非常相似,驻军在理论上让美国拥有了更大的能力,可以在盟友与中国的领土争端中为它们撑腰。
中国对这样一个协议可能作出怎样的回应几乎没有悬念可言。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本月访问北京时,坐听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将军说,中国在跟日本的争端中“不会妥协、不会退让、不会交易”,而且中国军队“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这些说法中的很大一部分极有可能是在虚张声势;毕竟中国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进行直接对抗的意愿。但政府官员和一些民间专家说,中国可能算计到美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变侧重点,特别是由于它在东欧陷入了新的麻烦。
“如果美俄关系倒退,中国就会更轻松,”目前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的著名中国学者裴敏欣说。“美国无法同时对俄罗斯和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奥 巴马最初上台时,曾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中国,传达出的信息显示,他认为中国应该在世界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声音。奥巴马第一个任期的国务卿希拉里·罗德 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首次出访北京时,也淡化了人权问题。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曾警告说,欧洲有可能成为“美国和中国形成的G2世界中的观众”。
这种状况并未持续多久: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常年分歧,奥巴马对达赖喇嘛的接待,对台军售,中国对美国目标实施的网络攻击,知识产权摩擦以及其他贸易争端,令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一名顾问前不久回忆说,奥巴马告诉助手,他“需要筹码”对抗中国。到2011年,奥巴马政府开始公开谈论重新聚焦亚洲。他辩称,在亚洲,创造性的外交政策和就业议程能结合在一起,而这种说法可以追溯到老乔治·布什(George Bush)担任总统的时期。
奥巴马坚持自己的“再平衡”概念意味着外交上更关注亚洲、更强大的海军力量和更深层次的贸易关系。但正如一名高级官员所说,“通常,紧迫的事情盖过了重要的事情。”
迄今为止,更大的外交关注度尚未实现。因为与国会之间的斗争,奥巴马被迫取消了对该地区的两次访问(本周的访问是对去年10月被推迟的那次访问的弥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让美国付出了代价。
“在亚洲,不仅涉及时间的品质,更涉及时间的量,”负责东亚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R·希尔(Christopher R. Hill)说,“总统被拽到了太多不同的方向,我认为他还没有发展出能表明美国对该地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略的关系。”
在奥巴马第一界任期内担任朝鲜问题协调员的斯蒂芬·W·博斯沃思(Stephen W. Bosworth)同意这一看法。博斯沃思称,再平衡这个概念“构思欠妥,实施得也不好”。
“相关声明只是设定了一些我们很难实现的预期标准,”他说。
在奥巴马政府内部,对美国能在该地区加大多少投入存在争议。负责采购的助理国防部长卡特里娜·麦克法兰(Katrina G. McFarland)今年曾表示,因为预算压力,“转向政策正在重新接受审视,因为坦白来说,这不可能实现。”此后,她不得不收回这个说法。
类 似的评论加大了奥巴马的压力。他将不得不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再次强调美国的力量。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担任奥巴马中国事务最高顾问的杰弗里·A·贝德(Jeffrey A. Bader)说:“中国肯定会对此次访问感到紧张:这会成为一次盛大的遏制之旅吗?不是非要这样的。”
尽管亚洲担心美国在行动时会不见踪影,中国解释称——在一定程度上是说给公众听的,或许是为越来越高的国防预算辩护——虽然奥巴马矢口否认,但美国正在实行一种新型遏制。前不久同中国军官举办论坛会议时,哈格尔被问到了一连串相关问题。
奥巴马访问日本、韩国和菲律宾这三个签约盟国可能会加剧猜疑。尽管美国有义务在这三个国家遭遇攻击时保卫它们,但相关条约并未涉及有争议领土引发的冲突,比如现在被中国船只占领的渔场斯卡伯勒浅滩。
在 这个问题上,美国官员故意含糊其辞,他们对领土争端的正式立场是,美国不支持任何一方。菲律宾希望奥巴马在此次访问期间阐明他的意图。但当海军作战部长乔 纳森·W·格林纳特上将(Jonathan W. Greenert)2月份在马尼拉被问及美国是否会在南海问题上帮助菲律宾时,他说:“当然,我们会帮你们。不过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帮助。”
考虑到美国在亚洲面临的一系列安全难题,促进与该地区的贸易可能是奥巴马打造他转向亚洲政策的可信度的最佳办法。
但 在国内,奥巴马总统的标志性倡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受到了选举年压力的影响。奥巴马不太可能获得快速审批权,让贸易协议在本届国会中获得通过,而这对让日本等国做出让步至关重要。 美国正在寻求进入日本的大米、牛肉和猪肉市场。
“尽管听上去可能很不可思议,我们居然这么紧盯着牛肉价格,或是有关小麦的报告这一类东西,但这确实有更大的影响,”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日本问题专家米雷娅·索利斯(Mireya Solís)说。
Floyd Whaley自马尼拉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翻译:土土、陈亦亭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40422/c22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