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7 December 2011

安裕:天地蒼茫時

明報專訊】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心的美國,有著像荷李活那樣意識形態與主流社會迥異的地方堪稱異數。也許是早於俄國十月革命年代尤金奧尼爾的左傾色彩之故,荷李活影人本質就是反極權。四十年代,納粹鐵蹄在歐洲大陸生靈塗炭之際,堪富利保加的《北非諜影》大大振奮反抗力量的決心和信心;五十年代,蔣介石敗走神州後,美國右翼議員麥卡錫颳起「誰失去中國」(Who Lost China)的邪風,荷李活大批演員導演編劇遭受迫害,為了這個素未謀面的新生共產政權,小者丟了飯碗大者遠走他方。前者是著名的荷李活十君子(Hollywood Ten),後者是差利卓別靈,一直在瑞士有家歸不得。四十四年後的一九七二年,奧斯卡授予差利卓別靈最傑出貢獻獎,那是他半世紀以來首次重回新大陸。接過小金人那刻,全場起立拍掌五分鐘,是奧斯卡史上維時最長的致敬。

蝙蝠俠基斯頓比爾從北京坐八個鐘頭車到山東看望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被公安揮拳趕走,夢幻世界裏的大俠終究敵不住真實並強大的壞人。我不會懷疑基斯頓比爾的用意,如果說是與電影宣傳有關,大概沒有人會笨得這樣做吧?作為閱讀這條新聞的讀者,我想起差利卓別靈接過奧斯卡獎後的講話最後一句:you are wonderful sweet people。

荷李活對中國共產黨有著不知從何而來的好感,如果發生在今天,可以把這算在中共強大的金元宣傳攻勢頭上,但那是五十年代的早春二月,中共尚在節衣縮食百廢待興的年頭,但在太平洋彼岸影圈,有一批文化紅人對這個紅色政權無限憧憬。有一種說法是,以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為主的駐重慶美國新聞處官員,目睹抗戰前後國民黨的腐敗不堪,親歷「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顢頇無能,復見中共駐渝人員丰神俊朗的周恩來、英語了得的龔澎,在被國民政府前後夾擊仍能大方怡然,美國人無不一一傾倒。到了七十年代,費正清當時已是哈佛大學東亞系泰山北斗,依然無法忘記周龔等人。這種印象派的經歷,在美國官員心中留下不可磨滅印記,成為「中共得道多助」的註腳。

五十年代的「誰失去中國」狂潮,荷李活首當其衝,主因不是影人曾經造訪紅色中國,而是四十年代之後荷李活出現不少讀書會,這些組織一定程度上有鑽研社會主義國家事物,卻完全與共產黨沾不上邊。這是歷史的巧合,也是歷史的悲劇,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前者對美國而言是一個時代的變化,就等於秋去冬來,然而翌年的韓戰則直接導致中美兵戎相見。麥卡錫主義的冒起,既有所謂「失去中國」的不忿,更大是韓戰主導一切。杜魯門總統在著名的《中國白皮書》明確指出,美國犯不着與中共因為國民黨政權嘔氣。只是後來金日成的統一野心發動韓戰,中共被拉下水,華府推翻白皮書,第七艦隊回身台灣海峽,從此與北京勢不兩立。

美國影人的心靈解放

荷李活雖說與中共同一條船,相對敗走台灣的國民黨,當時中共在西方世界面目並不猙獰,是一股新鮮健康力量。不妨打開歷史,中共建政之初,西方已有建交之心,英國是西歐最早和中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的國家,誠然,這與六十年代中法建立大使級關係不可同日而語,但說到底英國已於五十年代着眼中共多於老蔣。加之荷李活是電影製作中心,編導演三者的心靈解放講究更深的探索和自我反省,這就和共產主義力倡的自我批判有異曲同工之妙。

冷戰令荷李活完全割裂與中共的關係,只有旅居瑞士的差利卓別靈避過一刧,一九五四年,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會見差利卓別靈,這是二人之間唯一一次會面。七小時長的會面和宴會,周恩來力邀差利卓別靈訪華;差利卓別靈舉杯祝酒說,他一九三六年去上海,看到當時黃浦江畔底層社會的悲慘生活,他不是共產黨人,但他祝願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過更美好的生活。這場會見,勾勒出荷李活影人對中共的美好嚮往。

荷李活影人曾經嚮往中共

這種嚮往沒有因為冷戰褪色,荷李活的左翼影人生活在美國,然而與共產世界一直藕斷絲連。著名女演員珍芳達(Jane Fonda)在越南戰爭最高峰時訪問北越,在一挺高射炮前戴頭盔拍下使得她從此被美國社會狠批「賣國」的照片。其他左翼影人各有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中國是另一個焦點,尼克遜破冰訪華後,荷李活影人一馬當先訪問中國,最著名的是影后莎莉麥蓮(Shirley MacLaine),她是演員華倫比提的姐姐,在這次長時間的中國之行後,心潮逐浪高的她於一九七五年寫出《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你能夠從這裏到達那裏),把中共治下的中國說成世外桃源,不覺那是中國近代史最黑暗的十年。同年,莎莉麥蓮合導一部紀錄片《The Other Half of the Sky : A China Memoir》,提名角逐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莎莉麥蓮當時受中共影響之深從片名可見:《半邊天》——這是出自毛澤東一九六八年的名句:婦女能頂半邊天。

莎莉麥蓮不是荷李活唯一的左翼影人,但這種挑戰建制並自我尋找政治信仰的精神,從差利卓別靈到今天依然不朽。也許會有人訕笑這是無知,然而當我們審視荷李活電影的細緻肌理,這種不甘服膺社會保守價值的精神從未淪戕。名氣大如羅拔迪尼路,一九九○年以兩屆影帝之尊,接拍講述荷李活十君子的反麥卡錫主義電影《Guilty by Suspicion》,片中羅拔迪尼路飾演劇作家麥里爾,在麥卡錫反共浪潮下自我質疑再自我肯定。類似挑戰美國後冷戰年代如風似火保守價值的電影,肯定吃力不討好,但大明星眼皮也不眨就接拍下來。前幾年,佐治古尼導演兼主演的黑白電影《Good Night and Good Luck》更是公開向著名記者莫羅致敬。莫羅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他在電視節目中質疑麥卡錫的迫害,是對美國異見精神的焚書坑儒,成為這場關係到美國意識形態生死搏鬥的英雄。

記者力抗美式焚書坑儒

荷李活自由派作風是這個城巿和這個行業的獨一無二基石,從業員也以追隨這種異見非等於不忠的文化衝擊為榮,在眾多社會及國際事務勇敢站出來。在南非仍是種族隔離年代,羅拔烈福公開呼籲不到南非拍外景;在冷戰後百廢待舉的日子,安祖蓮娜用了不少時間在聯合國活動;李察基爾的西藏史觀就曾經令中共很感冒。今天看來,這種不安於位的血液流在基斯頓比爾身上。

荷李活的演員自我覺悟頗高,這些今天名成利就的超級巨星,十之八九都是從低層爬上來,在這條名利天梯,他們看到社會和政治真像,從而在角色塑造的過程中滲入心靈省釋。這一閱讀社會了解政治的重新打造自己的過程,其間不乏增生第二重或第三重的社會認知。認真說,荷李活影人或從業員都是凡人,不比我們這偏安一隅的小島影人超凡入聖,但他們的政治和社會自覺遠比我們這邊的高層次得多。當然,可以說他們一片暢銷之後,光是分紅和版稅已夠一輩子不愁,這才有空間時間來搞政治。我不能拒否這種說法,但一部電影二千五百萬美元片酬另加花紅,有誰會拒絕第二部、第三部?

基斯頓比爾今天在中國人社會聲名大噪,是因為他到山東,是因為他今天在高度資訊化社會裏的優勢。是的,上午到山東,下午CNN就播報全世界。這是四十年前荷李活影人絕對想不到的廣報方式。然而四十年前他們就是一直為政治不公社會不義挺身而出,這些年間並無走樣。人們也許忘記了兩個男演員,一個叫佐治史葛(George Scott),一個叫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前者一九七○年憑《鐵血將軍巴頓》奪得奧斯卡影帝,但他拒絕領獎,寫了一封信給大會,說自己不應與其他演員競爭;後者一九七二年憑《教父》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他不要這個獎,請來印第安女孩小羽毛(Sacheen Littlefeather)代他上台,在全國電視直播下當場抗議「美國電影工業對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不公義」。

差利面對強權的大勇

寫這篇周記前,我在YouTube翻看差利卓別靈一九七二年的奧斯卡得獎片段。這些年間,香港變了很多,中國亦變了很多,我們也變了很多,但是歷史從來沒變——差利卓別靈走出台前,台下逾千影人都挺直站起來,帶著深深笑意用力鼓掌。五分鐘延綿不絕掌聲,不單是因為大師振聾發瞶的電影地位,而是面對強權的不屈意志;在天地蒼茫風雨變色的年代,他曾經勇敢地站了出來。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