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6 December 2011

經濟發展所謂何事?

經濟日報 2011年十二月九日
欄名:枝梧以對

之前兩篇,其中提到一點公義之類的題材,或令人以為我是個社運人士。其實什麼社會公義、平等人權的,我一點都不懂。我多年所學所做的,轉來轉去都離不開商學院的範圍:商務分析、財務及金融,曾是證監持牌人,現在教授商業法律。我一直感興趣的,都是怎樣的商業及投資環境長遠對投資者有利,以及一般人對投資市場的誤解的問題。

自命「經濟城市」 無奈似懂非懂

香港自命「經濟城市」,港人總覺得對「市場自由,經濟增長」了然於胸,但每每以此作支持或反對所有政經政策的理據時,卻都顯得似懂非懂,卻都視它為無需討論的金科玉律。

前兩篇我說的,就是「市場自由」的問題。第一篇我提及在現行公司及個人責任有限制度,以及衍生工具系統,無可避免地增加了市場風險的問題;第二篇我提及政金交纏下的政策傾斜令完全自由市場只能存在於理論中,現實世界中的市場充斥壟斷,及不公平的交易優勢的問題。這些問題令甚多港人高呼的「市場自由萬歲」,或「不要干預市場,不要監管」的要求,都顯得像癡人說夢般脫離現實。奈何,接受這些說法的,卻大有人在。

生產總值包含好壞

今天我談一下香港人口中常掛著的「經濟增長」,即所謂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香港人對「經濟增長」的信仰,也大概到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步。每有人用上「經濟增長」作理據,好像所有行動都變得合理,支持者立刻湧現。到底經濟增長,所指何物?

對此我引用羅伯特.甘迺迪的名句:
「(國內)生產總值,包含了空氣污染、香煙廣告以及因公路傷亡而忙碌的救護車。它包含我們防盜賊用的門鎖,包括為罪犯而建的監獄,也包括破壞森林和湖泊的工作。它包括核武,抱括打壓暴動的警備,也包括為促銷玩具而鼓吹暴力的電視節目。

但是,它卻不包括我們孩子的健康、他們教育的質素或他們遊玩的歡樂。它不計算工業安全,也不計算社會治安。它不反映美麗的詩歌、美滿的家庭、公眾討論的智慧與官員的誠信。它更不可能衡量我們的智力、勇氣、智慧及學習能力,也不能測量我們對他人及社會的愛心。總而言之,它包括一切——就是不包括對人生有價值的事物。」

生產總值,基本上只計算所有生產活動的總和,如甘迺迪所言,這數值也包括一切「壞」的生產活動。生產總值增長,極其量只代表社會經濟活動增加了,活動本身不一定有利社會發展,其中的負面影響更未必反映在數據內。這樣的「經濟增長」有何意義?為何香港人仍對GDP主義這麼迷戀?

下次繼續討論經濟增長的問題。


from 石傲枝文集 http://www.ojeerock.com/2011/1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