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针对民间借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改革尚未见成效,资金链最为紧张的年关却已临近,温州中小企业再陷危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针对民间借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改革尚未见成效,资金链最为紧张的年关却已临近,温州中小企业再陷危情。
一方面,尽管政策性救企方案频出,但以商业活动规则为生的银行,仍主要支持国家导向型和正常运行的企业,大多数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依然得不到银行贷款的“甘霖”;另一方面,民间持资者担忧,年底结算高峰的来临是否会再次击垮部分企业的资金链,与其担此风险放贷,不如捂紧口袋,现金为王。
民间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温州市政府相关报告称,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倒闭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可能还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温州当地一位官员称,企业困局或将持续到明年一季度。事实上,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年末“跑路”回潮,温州市政府已经开始对17个行业的代表企业进行大规模摸底。
银行的有限救助
“申请了两个月的贷款,至今还没有批下来。”温州一家鞋企老板老刘抱怨,政府要求银行不抽资、不压贷,鼓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现在看来是“雷声大、雨点小”。
老刘的鞋厂是一家典型的小微企业,工厂有30多个工人,年销售额三四百万元。他申请的70万元贷款主要用于明年一个订单的原材料采购,如果贷款批不下来,他只能放弃这个订单,这将使他明年的经营陷入困境。
面对小微企业困局,政府发力救助,要求银行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但能够受惠的小微企业仍然有限。
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仍然很紧张,各个金融机构公布增加的一些贷款,实际上大部分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根本享受不到,也没办法从银行取得贷款,这个途径实际上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温州一位银行业相关人士称,危机之后,监管部门对各银行的授信额度有严格的流向监管,每家银行必须对资金流向进行报备,明确对那些做实业的企业进行贷款。
但他同时坦言,无论是商业银行或是国有银行,其本身的企业性质无法改变,银行要扶持的是对其有了解的企业。“我们的资本金是从储户处得来,银行要对储户负责,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商业原则进行贷款发放。”
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救市与银行放贷这种商业行为之间本身就存在“悖论”,如果要将救市定性为商业行为,那么对策本身就有很多东西是自相矛盾的,谁都不愿意让利。
上述温州银行人士称,目前而言,银行贷款主要支持的还是国有导向型和运行正常的企业,一些有成长性的、科技型的中小微企业将优先受益,可享受政府转贷资金、行业互助基金等支援,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则面临被淘汰。
一向以温州中小企业“代言人”形象出现的周德文,对此也表示,国家不会救所有小微企业,也只能是把比较好的成长型企业救活。
不过,周德文同时指出,目前出台的救市措施还是治标不治本,“温州小微企业占九成以上,量大面广就应出台公共政策,为中小企业减税。”周德文补充说,现有的金融体制是给大中型企业服务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危机,就必须对金融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信用危机加剧
除银行直接贷款外,小微企业的另一个资金来源是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等类金融机构。但现实情况是,企业同样很难从这些机构那里得到足够的帮助。
从事多年担保生意的张先生认为,年底是企业资金需求急剧增加的时候,但恰恰今年这个时候参与借贷比较危险。“现在老板‘跑路’的事件还在继续发生,很多贷款人可能就是准备‘跑路’的。所以大家都收紧口袋,熬着,等政府救。”
实际上,对企业信用危机的加剧,不仅发生在上述类金融机构中,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发生,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温州民间的信任体系。近期,原本一直在温州盛行的企业和个人间自有拆借几乎停止,多数温州人还是对政府出手相救持乐观态度。
一位长期对温州老乡提供资金“支持”的上海温商认为,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的一个范本,政府必然会在最大程度上救市,而且,一旦大量温州民企倒闭,会直接导致银行暴露出大量的呆账坏账,所以银行也必然加大信贷支持。“在危机过去之前,我们民间的投资者没有必要再承担风险。”
目前在温州流传着一个“玩笑”,说等过完年,该跳楼的跳楼,该跑路的跑路,这些都清理掉了,能活下来的人,就能拿到钱了。所以,现在都捂着口袋,不借钱、不炫富,等着实质性的救援政策出来。
相关人士指出,与资金短缺相比,这种绑架政府和消极等待的思想似乎更为可怕。
周德文也一再强调:“信用危机比金融危机以及中小企业生产危机还要严重,整个社会信用失去了,这就太可怕了。企业不相信银行,银行不相信企业,银行贷款即使到期了也不敢还,还了就贷不出来了,企业马上就得死。”
堵不如疏
一方面是实业缺钱,另一方面是民间仍有大量富余资金无法到达实业手中。对于民间资金的流向,浙江省政府认为,堵不如疏。
12月7日,浙江省出台了国内首个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目的即为了引导与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逐步构筑一个使之从地下走上地面的阳光化体系。
上述《意见》明确对民资“非禁即入”的思路,包括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实体经济、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
事实上,实体经济在此前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民资流向的主体。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调查显示,2003年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高达90%的比例流入了生产经营、小生意和养殖业等实业领域,仅10%进入建房购房等其他途径。此后几年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及矿产等资源价格急剧上涨,才逐步偏离实业,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矿业等投机领域赚“快钱”。今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资金规模约1100亿元,其中投向生产经营占比骤降至35%,用于房地产投资的占20%,而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多达45%,“以钱炒钱”成为当地民间融资的重要流向。
浙江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吸引民资复归实业,关键是让他们看到投资的前景。《意见》中为民资所辟设的“阳光化投资领域”,都蕴含着大量的投资商机,回报不菲。
以“十二五”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为例,浙江全省统筹安排相关重点建设项目近500个,总投资约1.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将投资8000多亿元。2010年至2012年,浙江省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岛基础设施、海洋科技研发等项目建设,并建立1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等。
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民资投资渠道,《意见》中指出,将大力发展PE项目。据了解,浙江省除了出台对股权投资机构的扶持政策外,今年还相继发起设立了全省第一只管理规模达50亿元的浙商产业投资基金和规模为5亿元的省创投引导基金,并推动开展全省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
除了引导民资向实体经济投资外,《意见》同样支持浙江民资投身金融业的热情。事实上,目前民资进入金融业,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已没有任何障碍,但从操作层面看,民资所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依然存在。
此次浙江省出台的《意见》,明确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步伐,吸引更多民资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举措,已表明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将进一步敞开对民资的大门。
据浙江省金融办人士介绍,“十二五”时期,无论是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还是打造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对民资都意味着是难得的机遇。具体而言,像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和增资扩股,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扩面,民资都可在其中一展身手。
在温州,还有不少企业老板面临着和老刘同样的局面。
相关日志
- 2011/12/11 -- 数据:年底了,看看制造业有多萧条吧.
- 2011/12/03 -- 金融时报:“世界工厂”透不过气了
- 2011/11/30 -- 奄奄一息的深圳小企业主的自白
- 2011/11/13 -- 比亚迪大败局
- 2011/11/09 -- 工厂关闭潮涌现—-中国出口企业前景黯淡
- 2011/11/06 -- MRandson:躺着也中枪–中小企业的危机
- 2011/11/03 -- 金融时报:一个温州女人
- 2011/10/30 -- 温州中小企业年关最困难 城商行开出红色警报单
- 2011/10/22 -- 义乌企业主资产转移海外链条曝光 假破产真移民
- 2011/10/15 -- 周其仁:融资难不是小企业的最大困难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17689?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