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十一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就是高興有一天假期,今年呢?慣常的煙花活動取消、商場關門、連地鐵也差不多全線停駛,全城猶如戒嚴,子彈橫飛最後更換來六發實彈加一條垂危生命。
但是,這一天對鄰國來說又是另一境況!國慶從國際層面而言,是一年一度展示國力讓人家看的好時機,對內政是讓國民感覺更加良好的一日,由大規模閱兵、到企滿整個廣場的十萬啦啦隊,搖旗吶喊,再加上大放七萬隻鴿子和氣球,和諧社會怎不叫人民感動!這邊廂的節慶場面對比那邊廂的「燃燒」,正是一張實實在在的「自由香港和獨裁中國」風景畫。
年紀輕輕 對極權無奈
今天介紹一本以阿富汗不屈女孩作主角的書,作者Deborah Ellis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基斯坦學生馬拉拉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The Breadwinner》(中譯本《戰火下的小花》)被視為女生必讀。《戰火下的小花》是真人真事,在原教旨主義的塔利班政權管冶下,阿富汗婦女必須穿罩袍待在家裏頭,女孩不准上學,沒有男性陪同亦不准外出。故事主角帕瓦娜十一歲,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兄弟姊妹都有受教育的機會。自塔利班掌權後,父母一同失業,帕瓦娜只得陪着獨腳父親在市場上代人讀信寫信。某日父親被士兵帶走,帕瓦娜跟母親前往監獄要求釋放父親卻慘遭毒打,年長的姐姐不宜拋頭在外,年少的弟妹也幫不上忙,家計頓成問題。她把心一橫決定剪髮扮男生,重拾老父紙筆,到街上替人執筆寫信,從此一人揹起一家生活重擔。
帕瓦娜的故事,跟香港何其相似,她的父母經常爭論去留問題, 作家媽媽悔不當初,而爸爸則選擇堅守家園,期盼有天能以知識重建阿富汗。她的姐姐遠嫁馬薩,為的是繼續學業, 畢業後在當地落地生根,從而肯定自我的價值所在,本來的異鄉被視為餘生長居的地方,出生地反變成了偶爾到訪的假期外遊點。女同學蕭希亞對阿富汗的一切及家庭均毫無留戀,只想努力儲夠路費遠赴法國留學,追求夢想生活,至於帕瓦娜的唯一選擇就是扛起責任為家人找生活費。在市集的讀寫工作開啟了女孩的視野,讓小小年紀體會極權下黎民百姓的無力與無奈。這書還有下集,書名叫《Parvana's Journey》,講述父親過世後她獨自去尋找因戰爭而失散的家人,在路上她撿到了一名奄奄一息的嬰兒和年齡比她小一點、失去了腳的男孩,她和男孩共同照顧嬰兒,日子艱難但只有走落去,最困難的時候試過缺水缺糧,只靠帶在身邊的書一頁一頁撕下吃光充飢。歷盡艱辛,終於找到難民營會合家人。
沒人依靠 必須勇敢邁步
阿富汗少女的故事,本來距離我們很遙遠,想不到這個夏天,漫長的街頭抗爭,香港年輕一代也被迫勇敢、堅毅起來。時局動盪,2011年僅14歲的黃之鋒站出來反國教時,已令社會譁然,幾年下來,抗爭者年紀越來越小。十月一日被捕年紀最少的只得十一歲,警察毫無保留向中學生開槍,有人指摘學生居然做出暴徒行為,破壞社會安寧目無法紀,甚至衝擊執法者,說得對喔!問題是為何學會走上「暴徒」之路呢?為甚麼這群「暴徒」靠自己稚弱雙肩扛起跟那身形絕不相稱的責任。他們不單止流血、受傷、更被控暴動及襲警罪,甚至帶着遺書上路。很多時候我都在反覆思考:這到底有沒有退路?答案是「沒有」。
沒有退路只能硬着頭皮頂下去,社會並不像學校,更不是家裏高床軟枕,可以撒嬌賣萌。在整場運動中的初中生,由六月初在前線當「哨兵」、在後方管物資,最後因為前線手足相繼受傷被捕,他們接棒走到第一排防線與警方對峙。誰也知道有人可以依賴,是一種不費力的幸福,不過話說回頭,這也會間接埋藏了我們的潛能。沒人依靠就必須勇敢,揚棄既有生活方式,邁開步伐,真正見識也許今生只能見到一次的風景,沒有遺憾!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9/10/20191006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