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7 June 2019

中美關係:從民主黨初選中的四大流派看兩國關係的大變局

馮兆音
BBC中文駐美記者 發自華盛頓

「中國之所以反悔、想重新談判貿易協議,是因為他們希望能跟拜登(Joe Biden)和那些很軟弱的民主黨人之一談判,繼續年復一年地佔美國的便宜。」

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民主黨提名戰競爭空前激烈之際,總統特朗普五月的一則推文,將20多位民主黨對手拉進了對華政策的格斗場。

如果民主黨人重掌白宮的話,美中貿易戰會停火嗎?美國對華政策會轉趨溫和嗎?BBC中文整理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對中國看法的四大流派,他們的共識是:美中貿易現狀不可接受,必須做出改變。
關稅戰力挺派
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與沃倫(Elizabeth Warren)與特朗普在眾多議題上針鋒相對,唯獨在對華貿易上,三人立場幾乎如出一轍。在黨內政治立場偏進步派的桑德斯和沃倫,皆支持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我認為關稅是重組我們貿易政策的一部分,」沃倫最近受訪時說,在必要時動用貿易關稅,有助於捍衛美國工人的權益。
以對科技巨頭公司、巨富立場強硬著稱的沃倫,批評中國也毫不嘴軟。她早前曾公開表示,美國對中國採取的「接觸政策」是個失敗,中俄為了己方利益,正致力打造全新的國際秩序。

在對華貿易的強硬程度上,桑德斯與特朗普、沃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桑德斯呼籲特朗普與民主黨所有的總統參選人都應承諾,要重新商議美國的所有貿易協議,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在貿易戰中表現強勢的特朗普政府,都未出將匯率"武器化"的大招。

桑德斯還提出簽署行政命令,禁止將工作職位移往國外的美國企業與聯邦政府有生意往來。

終極目標是打敗特朗普的民主黨人,必定需要在對華貿易政策上與他作出區隔。桑德斯的政策方案體現,即便是民主黨人上台,對北京不一定能鬆一口氣: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有更趨鷹派的可能性。

貿易戰反對派

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之中的溫和派,大多反對動用關稅,主張要與盟友合作迫使中國改正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有的參選人所在的州,正承受著貿易戰重重炮火的陣痛。

明尼蘇達州聯邦參議員克洛布徹(Amy Klobuchar)就是其一,位於美國中西部的明州是大豆產區。

「對我們的大豆農來說,這些關稅非常、非常嚴峻。他們想要做買賣,不想要拿到一堆補貼,」 克洛布徹早前受訪時說。然而,克洛布徹同時支持鋼鐵反傾銷關稅,也曾批評特朗普對中國電信公司ZTE手下留情。

被視為黨內提名大熱人選之一的參議員哈里斯(Kamala Harris)也持類似立場。她所代表的加州聚集了美國多個科技巨頭,對中國電子商品和零部件的關稅正讓蘋果、英偉達等公司蒙受損失。在去年八月,哈里斯曾寫公開信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對提高關稅三思。

亦是出於維護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利益,哈里斯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強迫性技術轉移的立場較為強硬。去年底,她曾在國會推動經濟間諜法的修正議案,賦予檢察官更大權力來懲處竊取美國商業機密的外國個人或實體,矛頭直指中國。

對中國的「偷盜」行為不滿的民主黨參選人,遠不止哈里斯一位。

「中國的行為像海盜一樣。」總統選舉參選人、商人迪蘭尼(John Delaney)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說,美國應「擦亮眼睛與不遵守國際貿易規則的」中國相處,「但不是以如今貿易戰的方式」。

他抨擊,貿易戰傷害美國製造商、消費者和工人的利益,特朗普政府還可能會接受中國的膚淺讓步,例如大量購買美國商品,長期損害美國的科技領先地位。

迪蘭尼對BBC中文表示,與中國談判貿易的最優方式是,美國政府與私營部門、各方盟友團結一致,並重新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

戰略模糊派

在總統選舉的初期,美國國內議題是毋庸置疑的辯論焦點,因而一些參選人目前在外交議題保持上戰略模糊,未公布詳細政策。

唯一的華裔候選人楊安澤在競選初期深耕佔美國人口5.6%的亞裔社群,但對可能引發爭議的美中、台海等外交政策問題未作深入詮釋。

楊安澤的官網上列出了近百條政策方針,其中只有一則與外交政策相關,主張美國不要過度參與海外爭端,需要團結盟國。

楊安澤早前受訪時曾說,如果他當上美國總統,中國政府會願意與他對話。

「我相信比起以往的美國領導人,我更懂得中國人的思維和部署。」 不過,在美國出生長大的楊安澤也自我解嘲稱,自己的中文水平馬馬虎虎。

參選前從事科技投資的楊安澤認為,中美需改善貿易逆差問題,但貿易戰缺乏建設性,關稅朝令夕改的貿易環境讓企業無法訂立計劃與平穩運作。

暫時還未深入闡述對華貿易政策的參選人,還包括初選中的黑馬、冉冉升起的民主黨政治新星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

37歲的布蒂吉格是曾在阿富汗服役的退伍美軍,會講七門語言,從政前曾為美國企業提供海外經商的政策諮詢服務,外交政策應是他的強項之一。

他在六月中旬公布外交政策框架,然而對中國依然語焉不詳。布蒂吉格表示,對華關稅是一個「戰略失敗」,但中國的確對美國構成挑戰,他形容,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是「獨裁資本主義」。「我不是那些認為中國不值得我們擔心的民主黨人。」

香港反《逃犯條例》示威期間,布蒂吉格以推文表示,美國應繼續支持香港保有民主開放的價值觀及司法獨立。

他早前受訪時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有戰略性的國家之一,相比之下,總統特朗普缺乏計劃。布蒂吉格強調,美國需要公平的貿易,必須解決貨幣匯率操縱、知識產權偷盜等問題,「但需要通過協商,而不是毫無計劃的關稅戰。」 他認為,美國消費者是對華關稅的最終受害者。

除了反對關稅外,布蒂吉格似乎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他說,貿易戰並非只關乎貿易逆差,而是中美兩種管制模式在本世紀的對決。「我很清楚哪個模式是最優的,但你會看到,中國模式被推崇為可靠的替代品,因為我們的模式看起來混亂而不穩定,而他們的模式創造了經濟增長。」

勿誇大中國威脅派

民主黨內民調排名第一的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的對華態度,在黨內參選人當中可算是自成一派。

五月初時他說,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威脅被誇大了。「中國會吃掉我們的午餐?拜託,他們搞不定在南海和西部山區的巨大分歧。他們搞不清楚要怎麼處理體制內的貪污。他們不是壞人……他們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拜登當時如是說。

近日,他的態度卻有了180度的變化。六月中,拜登在愛荷華州的拉票活動中說,美國「正在與中國競爭」、「需要對中國強硬」。他批評中國以欺騙的方式增長經濟和科技實力,但拜登將主要矛頭指向特朗普。「當特朗普正在攻擊我們的盟友,中國正在全球增進優勢。如果我們繼續走特朗普的道路,我向你保證,中國讓我擔憂。」

拜登修正他早前的對華態度,逐漸向黨內中間溫和派的立場靠攏:反對貿易關稅,批評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違反市場原則、損害美國消費者、農民及工人利益,提倡美國聯合盟友打擊中國「不公平」的貿易作為。

他的競選團隊早前對美國媒體Politico透露,拜登已凖備好與特朗普就中國議題交鋒。

「特朗普反覆無常而衝動的對華政策,正讓美國家庭遭受經濟上的痛楚,」拜登的副競選經理貝丁飛(Kate Bedingfield)受訪時說,「拜登會團結我們的盟友,讓中國承擔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年來的接觸頗多,是第一位與習有深入交流的美國政治人物。他難以迴避的政治履歷,還包括奧巴馬政府對中國貿易相對溫和的立場。這在許多美國人看來是軟弱的不作為,造就了特朗普任內貿易鷹派的崛起,也可能成為拜登競選路上的負資產。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86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