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1 June 2019

格瓦推 從〈民進黨的未來〉到想像的共同體

我實在無法想像,以世代作為邊界的政治共同體如何可能?
那記憶所繫之處,正因為有歷史的厚度。
我們不是一群失憶的人初到無人之島,以現在為起點,建構我群的政治認同。
 
* * * * * * * * * * * * * * * * *
 
2010年,蔡英文的幕僚姚人多在清大發表一場名為「民進黨的未來」的演說,我認為這是對傳統獨派與台灣國族主義者宣戰。舉兩點為例:
 
1.鄙視台灣國族主義
姚人多將台灣的受殖苦難標籤為悲情、哭調,將國族意識的覺醒標籤為族群政治、暴力,並將之劃歸為「舊世代」、「必須被弱化的基本教義派」。
 
2.歧視本土品味
姚人多不思翻轉在中華民國體制之下,台灣本土品味遭受的歧視,反而鼓吹民進黨向中華民國所制定的菁英品味(ex.陳文茜、李濤之流)靠攏。
 
自2008年起,由蔡英文主導10年的民進黨(2012 - 2014是蘇貞昌任黨主席),是否已朝著姚人多所期待的「未來」轉向?
 
先不談「與台獨的距離」,姑且以刻板印象將「傳統民進黨」與「蔡英文」在政治風格上粗略區別(雖然我不贊成這種刻板的二分):
 
📌 傳統民進黨的政治風格是國族主義的、抗爭的、激昂的、本土的、草根的。
 
📌 蔡英文風格則象徵著社會議題偏左的、溫和的、冷靜的、體制的、菁英的。
 
兩種風格不必然互斥或不能共存,而且我絕對贊成透過「傳統民進黨+蔡英文風格」而完成本土執政的拼圖。
 
令人遺憾的是,這十年所形成的觀感,不是兩種風格在「蔡英文的民進黨」攜手共存,而是傳統的凋零。在紅衫軍重創民進黨形象以及2008大敗之後,蔡英文以非本土、非草根的中產菁英形象,確實透過政治風格的汰換,引領「民進黨的未來」獲得中華民國品味的認可。但許多「肯定蔡英文之非典型」的政治評論,是以貶低傳統獨派或本土社群作為對照,點點滴滴,十年在心。
 
請不要誤會,我不反對蔡英文風格,更不反對蔡英文風格注入民進黨傳統;我反對的是,對承傳自黨外時期政治風格的貶抑。「蔡英文對於始自黨外的國族運動與民主運動缺乏認知與認同」的觀感,是由一次次的發言、用人與親疏的抉擇所累積。
 
開發新客戶必得要否定舊市場嗎?在肯定「新世代的冷靜」時一定要貶抑「舊世代的激情」嗎?我每一次看到這種蔡英文的豬隊友吹捧蔡英文的方式,就為那一群在威權年代勇敢抗爭的人不捨。
 
雖然新舊風格的衝突來自兩造,但握有權力的人,有責任,也必須有能力同時安頓傳統與非典型。蔡英文確實沒做到;不過這不能僅歸咎於蔡英文,因為「切割傳統深綠」早已成為民進黨「執政如何可能」的主流共識,尤其在2008大敗之後。
 
順帶提醒,操作上述兩種風格互斥者,或極力貶抑傳統民進黨進行國族主義動員者,不只是品味的抉擇,往往也有國族認同的因素棲身其中。所以,「蔡英文比民進黨不台獨」的印象,也有政治風格(蔡英文很不民進黨)的因素,雖然這個印象是誤解----蔡英文任黨主席以來,關於台獨議題都未跨越〈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框架。
 
再進一步思考,風格的問題,真相不只是「冷靜 vs. 激昂」、「菁英 vs. 草根」的品味之爭,而是「本土=暴衝」、「本土=草莽」的偏見。真正被歧視的,不是政治風格,而是驅動這種政治風格的本土認同----「傳統獨派=品味低俗」。(關於隱藏在品味臧否之後的國族壓迫,請見附於留言1F的「蔣化慈〈菁英與草根〉一文心得」)
 
以上分析的,是部分本土社群對蔡英文的民進黨失望或疏離的原因「之一」。這份失望或疏離,雖然在客觀上無法滿足「初選挺賴清德」的條件,因為賴的作為也並未充分回應這份「認同傳統」的期待,但是在情緒上,確實造成一部份傳統獨派決定在初選時「下架非典型」。
 
這種「反蔡所以挺賴」的現象是否合理是一回事,但不能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有來自他們生命經驗的情感基礎:他們灌注數十年熱情的政治載體,已經變得陌生,也否定了他們的熱情。
 
請勿將我的描述理解為「政黨活該被支持者情緒勒索」;我要傳達的是:多給傳統獨派一份尊重,多一份用心經營,並不影響新風格的打造。
 
也請善意地理解:我並不是對「所有」挺賴的社群表達認同。不可否認,以「反蔡挺賴」為工具的,難免有成事不足又不甘寂寞的、對傳統獨派缺乏善意的、毫無節操只問利益的、基於私人恩怨的......投機份子。
 
我所痛苦的,是一些知名與更多不知名的台獨前輩,他們數十年的真誠付出與生命經驗,他們在威權年代選擇抗爭的義行,因為2019年黨內初選的政治判斷,而被遺忘,甚至被恣意嘲弄或被妖魔化。
 
在民進黨初選的過程中,最讓我觸目驚心的,是毫無節制的年齡歧視,以及惡意操弄中華民國進步圈對本土社群的刻板印象(父權、獨裁、暴衝)。種種歧視傳統獨派的言論,缺乏了一份「對上一世代生命經驗的理解」。這份理解的缺席,其實是對中華民國殖民同化的抵抗意識薄弱,而不是因為他們「比上一代理性」。
 
我實在無法想像,以世代作為邊界的政治共同體如何可能?那記憶所繫之處,正因為有歷史的厚度。我們不是一群失憶的人初到無人之島,以現在為起點,建構我群的政治認同。
 
所謂「想像的共同體」,想像不是捏造,而是形成群體認同的認知過程。國族認知的形成,是由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共同生活的意志所共構。如果想像一種以世代作為邊界的政治共同體,才是捏造,這叫做「想像中的想像的共同體」。
 
 
【後記】
 
1️⃣ 關於性別
 
就台獨立場來區分蔡賴之別是沒意義的,如內文所述,蔡賴都在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框架內。
 
一直有蔡的支持者疑惑:既然蔡賴兩人在政見上沒有重大差異,對2018大敗也有共同責任,挺賴的理由是什麼?
 
有一種答案是我很不以為然的,就是因為找不到理由,所以推給性別。
 
我想,從「政治風格」的因素去理解某些傳統獨派的感受,雖然無法完全說明他們「反蔡所以挺賴」的原因,但至少比「仇女」的標籤,更有理解的誠意與善意。
 
 
2️⃣ 關於貼文時機
 
此時此文,對蔡賴的支持者都不會產生動搖。
 
此時貼文與選後貼文的效果我分別評估過。
 
在初選揭曉後才貼文,若賴勝,本文會被扭曲為「奚落失敗者」;若蔡勝,蔡的支持者或許能秉持「勝利者的寬容」而接納這一份「老綠男的心路告白」,但這份尊重已被打折。
 
對我個人而言,初選後再貼文(視結果修改)最安全,而且可以搭上「初選後團結顧大局」的順風潮流。但我還是決定在這個歷史時刻為被污名化的傳統獨派再次說話,這是我對台獨前輩微薄的致敬,也是對幾個月以來同感苦悶的社群的solidarité。

fr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44912667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