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103萬港人(民陣數字;警方說高峰期為24萬人)反「送中」大遊行,從早到晚,人潮如湧,一些公務員亦在其中,法官較早前甚至冒險聯署和受訪表態反對,是沉默大多數的一次爆發。沿途很多人首次上街,他們不是被煽惑,而是出於良知、常識、獨立思考和對香港的熱愛,信3000名法律界人士多於一個被認為誠信有問題的律政司長,「自己香港自己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卑不亢地希望特區政府和北京看見民意,懸崖勒馬,撤回「送中」條例。
翌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氣息看上去不太精神,少了點傲氣,但骨子裏底線依然強硬,以我為主,繼續將港人「送中」。很多人問筆者結果會如何,我在公開場合多次說過:除非有重大突發情况,否則「送中條例」九成機會通過,因為事件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內地的中港智囊說,習近平2012年底登位總書記而卸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後,香港的重大事情仍由他親自拍板。因此,了解習近平的思路及「對港政策全景圖」,對明白「送中」的政治問題,至關重要。
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習近平對民意和法律的態度。
2013年2月,剛上任不久,習近平在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強調:「要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決不能讓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現象蔓延開來,否則還有什麼法治可言呢?」
這裏說明了兩個情况:第一,人民要守法,用法律來解決問題;第二,民眾鬧與不鬧、小鬧與大鬧,基本上起不了任何作用。當局「政治過硬」、主權在我,民意可以出出氣,但可以不理,否則這種鬧民意的情况只會遍地開花。
京港政府不動如山背後的指導思想
港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閻小駿認為習近平的這種精神,反映了這一代中國領導層跟之前的領導人在處理政治和社會矛盾時,態度已有不同。筆者認為這背後是硬原則,不妥協。更重要的是,這個指導原則亦適用於香港,閻小駿相信北京在處理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時已將這原則充分貫徹。
綜觀今次百萬人遊行,北京和特區政府不動如山,背後就是「決不能讓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現象蔓延開來」的指導思想。
筆者細看了1997年以來各件中港大事,中央曾妥協或讓步的,只有2003年撤回《基本法》第23條立法、2005年董建華下台、2012年反國民教育事件、2016年底梁振英不連任。以上事件,頭3件都發生在胡錦濤、溫家寶任內,只有3年前的梁振英不連任,發生在習近平主政期間。梁當時不競逐連任,北京消息人士說,是他們前期數票時發現,要拿到601票都非常困難,很多建制派和商界顧左右而言他。由林鄭月娥接替梁振英,只是換人而沒有換路線,換策略而沒有換原則。
由是觀之,習近平對港近乎零妥協的原則,貫穿了整個對港管治,強硬的出手比前朝硬的更硬,事例包括首部「一國兩制」白皮書(2014年),人大8.31方案,瓦解佔領運動,打擊港獨、本土,銅鑼灣書店案,人大釋法DQ(取消資格)議員,參選確認書,全面管治權,憲法適用香港,林鄭月娥上場,「送中」立法等,招招有針對性,要槍有槍,要炮有炮,要法律有法律。
除了事件,我們還從中共文獻觀察習近平對港政策的全景圖。在此,筆者將引用2007年習近平主管港澳事務以來的中共黨政重要文憲,為讀者理順視覺。
(編者按:明天續下篇)
作者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9/06/20190612_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