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在2016年10日4日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專訪,5日才出現在總統府網站。其中呈現最重要的政治意義,可分成兩個部分來解讀:
一、日期上敲定的意義:特別排在9月29日一篇以「中國」指稱對岸的「給民進黨員的信」之後,希望對北京以及外界可能有所誤解的澄清;而且,也置之11月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前,希望對宋楚瑜的任命為領袖代表一事,以及可順利出席在秘魯的高峰會議,有所正面幫助。
「九二共識」不會出自今後談話或文件
二、內容上呈現的意義,可細分兩點來說明。
(1)10日10日國慶談話將不會出現比5.20就職演說更具積極意義的文字,因為蔡英文已說「5.20就職演說的內容已展現最大的彈性與善意,也把台灣最大的公約數都考慮進去,希望中國大陸尊重台灣民主機制產生的立場與判斷」。即使記者直接問到:「中華民國的雙十國慶……這是你和北京改善關係的另一契機,你打算說什麼?」蔡英文也沒有直接回答,仍然在重複上面這段文字,證明她認為5.20的演說內容已是她兩岸政策的底線。
(2)至於「九二共識」這4個字,也可以確定將不會出自蔡英文今後的談話或兩岸政策的文件裏,因為她已說「不希望在雙方有意義地會談時,受到政治框架的影響」。
三、針對中國大陸所施予的壓力,蔡英文也說出她可能不會再接受的底線。
(1)蔡英文說她「相信在民主的社會,這種壓力是所有人民一起承擔,不是政府就可以直接做決定,必須探求及探知民意之後才能做出決定,政府不可能做出違反民意的事情」。所以,至少在蔡英文的概念裏,像「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因為不為台灣民眾所能接受,新政府就得決定,這種兩岸之間的「前提」或「條件」,將不可能會被台北接受。
(2)蔡英文也對台北在北京壓力之下的最後底線,可能會是如何回應,說得非常清楚。她說中國大陸應「去了解台灣民主社會裏面人民思考的方式,如果過度的加壓,也不能正確地解讀台灣政府代表人民所釋放出的善意及彈性的話,我也有點擔心雙方的關係會愈來愈僵化」。在這裏,蔡英文的說法,就是透露:如果雙方對此問題一直僵持下去,最後的這結局很可能就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台北有多少灰色空間可游走?
回頭過來再來看看整篇專訪報道,蔡英文到底有沒有釋出點善意?這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譬如說,她措辭雖然強硬,但結論還算是柔軟:「我們不會屈服在壓力底下,我們不想也不願意回到對抗的老路子。」問題是,北京怎麼來看這兩段句子:既不屈服,也不想對抗?而台北在這中間又有多少灰色空間還可以游走?更重要的是,從2016年1月蔡英文勝選之後,北京就一直不停的提醒及要求民進黨務必交出「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正常交流的基礎,到最後幾乎是變成「是非題」。當蔡英文在面臨只有一個選擇時,上面這些具有「善意」的說法,反而就變成不具意義。
相信蔡設法釋放善意
倒是,在訪問過程中,蔡英文一改過去慣性用詞,通篇稱呼對岸,皆以「中國大陸」或「北京」稱之,不再像上次「致民進黨員的信」,只以「中國」的用詞加諸於對岸。也許,大陸很多學者不會在意蔡英文的「改變」,認為沒有「九二共識」出口,其他一切就不具善意。其實對台灣很多人來說,不到一個星期之前,才慷慨激昂的說出「力抗中國壓力」的蔡英文,馬上能夠在5天之後,轉口改說「我必須回應民進黨黨員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大陸的壓力他們的深刻感受」,這絕對不是她的善變性格使然,我寧願相信她是真的設法在釋放善意。
作者是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文:邵宗海
原文載於2016年10月7日《明報》觀點版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6/10/20161008_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