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各大報章繼續關注中國最新公布的貿易數據差於預期,引發全球市場緊張。
《泰晤士報》文章說,中國遭遇一年多來最糟糕的出口下挫,打碎了對相對健康增長的預期,令全球市場打冷顫。《衛報》分析說,最新貿易數據表明北京在設法實現經濟軟著陸過程中的艱辛。
文章說,中國在從世界工廠向可持續增長模式轉型,重心從投資和出口向消費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說,出口大幅下降是好跡象,說明再平衡努力奏效了。
但有些分析師認為,貿易數據說明哪兒出了大問題。倫敦金融城一位分析師的計算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實際只有3%,不到官方數字的一半。
文章說,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則發佈了稍稍令人寬心的預測,並指出北京有足夠的「財政空間」,包括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來走出困境。
熊?牛?
《金融時報》Lex專欄認為,貿易數據低於預期引發對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的擔憂,對央行進一步減息、寬鬆的預期使得中國股市泡沫興盛的說法更具說服力。
但是,作者認為新聞標題在餵「熊」的同時,具體細節在餵「牛」;悲觀情緒擴散的同時,要看到中國經濟基本面仍有一些令人樂觀的要素,包括最近的「不行動」政策。
作者認為,近期一些零碎的數據表明中國國內經濟可能正在好轉,而貿易數據也未必就那麼糟糕。包括歐元貶值、原油和鐵礦砂價格跌半等因素可能造成帳面上數據不佳,而中國「牛」也還在邊吃邊長。
TPP 推銷術
《金融時報》評論版發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地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利維的文章,論述美國政府對內對外「推銷」《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時應該如何表述其地緣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如何把握語調。
文章說,假如美國把貿易當成武器,那中國(龍)就會嘴裏噴火;把TPP描述成旨在遏制中國的軍事戰略在經濟領域的翻版,北京就可能把它視為對中國的經濟遏制。
對 美國國內來說,TPP的地緣政治意義很清楚:它對美國和美國在亞洲的盟友都有經濟和政治上的好處,如果還能達成協議,使中國將來也能加入TPP,那就更 好。另一方民,如果因為美國國內的爭執而使TPP流產,就會印證關於美國無能的說法,美國更難扮演領袖角色,而中國也可更容易推動把美國排除在外的貿易投 資架構安排。
但高呼「地緣政治」而不提其經濟意義,不僅在中國看來充滿敵意,也會令美國的亞太盟友感到不安;一旦TPP談判破裂,造成的地緣政治破壞也會更嚴重。
文章說,簽署一份能夠強化美國與盟友經濟關係的協議,而且在中國做了必要的改革後也歡迎它加入,這是一種表述方法,跟「地緣政治掛帥」的說法是兩回事。但由於說服國內支持貿易協議難度越來越大,TPP的推動策略越來越偏重打地緣政治牌。
作者認為,勢在必行的是,美國的公共敘事或至少是私下溝通應該明確表達這樣一個信息:TPP不是用來劈裂亞洲的,它賴以成立的基礎是其經濟意義,如果能帶來地緣政治紅利,那是額外收益。
(編譯:郱書 / 責編:路西)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5/04/150414_press_tpp_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