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3 November 2014

亚太版“中国梦”的虚实与深浅

项小凯


2014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上,中国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演讲,提出“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 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而根据中国官媒新华网的报道,在前一天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提出的《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 获得与会者共识。同时该报道认为,“该路线图将成为APEC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在此期间,中国官方,频频高调地推出若干重大决策,其中包括:发布《北京反腐宣言》,期望从国际网络中获取资源支持,以强化本国的反腐运动;出资 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主要在于增加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所谓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 路”),以强化中国在亚太区域的中心大国地位;此外,在数周之前,中国积极开展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的筹建,并承诺投入500亿美 元的初始资本。
这些举措,无一不体现出,当前的中国政府,对于主导亚太地区国际秩序的强烈愿望。中国官媒人民网也乐观声称,相比于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 中国已经从一个当时奋力入围WTO的“被融入者”,通过实现与美国的“攻守易位”,成为“指引亚太发展方向”的“主导者”。一个超级巨大的红色“霸主”, 似乎已然崛起。
成为世界一霸,乃至世界一极,一直是中国共产政权的长期战略目标。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共产阵营的公认领袖斯大林死亡未几,在争夺国际领袖地位的动 机驱使之下,当时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由于过度自信于共产主义的动员能力,以至于严重违背了供需平衡的基本经济 规律,“大跃进”成为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大灾难,并直接导致了持续数年的大饥荒。在此时期,数千万中国民众,因为饥饿等因素非正常死亡。
大跃进的重大失败,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灾难,严重动摇了毛泽东的领袖权威。而之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乃至最终“文革”的发生,都可视为大跃进失败所 引发的政治地震。“文革”结束之后,获得政治权力的邓小平等人,推行经济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将其融于列宁式党国体制,形成新极权模式。在邓、江、胡时 期,中国政府所实行的所谓“韬光养晦”方针,实际在语义上已经暗示,这不过是在现实无可奈何面前,体制的一时权宜之计。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为止,中国与外界各国,维持了一段关系较为平和的时期。在世界惊叹于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同 时,形形色色的政治转型理论,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海内外的绝大多数转型学者,都一度乐观地认为,经济的转型,必然将推动中国的政治制度转型。甚至在某 些人士看来,“八九”事件,只不过是一场偶然的悲剧。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的经济大受打击。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为医保改革等问题,与共和党派日趋离心。奥巴马本人,也对一些国际问题,似乎表现得兴趣不大。二战后数十年以来,国际上首次出现了一个相对弱势的美国。
美国经济与实力的相对弱化,被北京政权解读为历史的大势所趋。从近几年中国官方的外交辞令来看,诸如“新型大国关系”、“攻守易位”等等,无不将美 国视为一个正在衰落的超级大国,而同时当局也坚信,“崛起”的中国,将实现“伟大复兴”,于国际秩序上取美国而代之。在最近的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的 这种未来愿景,已经表露得充分无疑。
尽管没有给出明确的实施细则,但在方针概略上,中国在APEC上所宣称的《北京路线图》,与美国所主导的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显然将形成难以调和的冲突。同时,北京方面所主导的亚投行(AIIB),在效果上与美国及其盟友所主导 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以及亚洲开发银行(ADB),同样形成竞争关系。中国在亚太区域关于经济脉络的扩张,必然将挑战美日等民 主国家长期主导的国际秩序。据悉,美国已经有所反应,分别在2014年6月与10月,阻挠韩国与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
就现实而言,和平贸易的国际经济秩序,密切依附于大国之间的军事势力平衡。当下的全球化经济秩序,实际上受到二战后全球军事格局的决定和制约。在冷战时代,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不但在军事上互相敌视对抗,而且也以各自为中心,分别构建起政治经济的地缘系统。
或为有意,或是无心,中国将强化对外基础设施投资的策略,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之后,美国作为无可争议的首要战 胜国,以经济扶持为基础施策,促进欧洲重建民主秩序。显然,中国政府如果想要模仿美国曾经的做法,不但需要在经济上取得主导资格,而且不可避免,需要在军 事部署上,大幅扩张自身的势力。
因此,在未来趋势上,这一亚太版本的中国梦,不但对美日等民主国家主导的经济秩序构成挑战,而且也必然会对美国与其盟国的军事范围,形成重大的潜在威胁。如果中国当局强行推进这一北京路线,那么,局部的地缘关系紧张化以及对抗升级的风险,将无法避免。
中国政府的这一全景战略的构想,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之上。
第一个假设,是美国的必然衰落。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经济存在严重隐患,但是目前美国的经济已有实质恢复,美联储也宣称将退出长达6年的宽松政策,这表明,美国基本上已经渡过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
在长期来看,美国仍然是热门的移民以及投资的对象国家,同时也基本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且在多个发达国家中,技术与商业创新依然首屈一指。以此来看,并不能简单得出美国必然衰落的可信结论。
而中国政府另一个重要假设,则是中国的必然持续“崛起”,直到与美国分庭抗礼甚至取代美国。尽管中国在加入WTO之后,获得了极为可观的经济增长, 但这更多的只是一种模仿和追赶的效应,而非占据在开拓与引领的位置。由于人口控制政策等历史原因,中国的人口结构极端不平衡,近年来已经加速进入老龄化时 期。在经济方面,由于房地产投资泡沫过热,挤压了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发展空间,以至于某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2008年以后,如果除去财政与投资的大规模 扩张,实质的经济增长已所剩无几。再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难以逆转的中产移民趋势,中国进一步升级发展的前景,恐怕也远非官方所声称的那样乐观。
而中美所追求的这两种国际秩序,之所以必然将形成冲突,关键在于,二者的核心主导国家,在政治模式存在着本质差异。二战以后以及冷战以后,美国所长 期主导的国际秩序,其核心思想,起源于二战时期美英联合发表的《大西洋宪章》;自由民主制度,是构建这种国际秩序的基石。尽管在历史上,美国也多次发生为 了现实利益而违背自由民主精神的举动,但总的説来,自由与民主,是维系这一国际秩序的核心价值。
然而,继承于旧式共产政权的中国新极权体制,于内表现为对社会公民权利的极端压制与剥夺,于外则体现出完全的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在最近与越南等国 的海域争端问题上,中国当局,对胡萝卜与大棒政策的毫无掩饰的运用,正是这种内在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以这种观念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体系,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竞 争力,恐怕也是见仁见智。
中国的新极权体制,不但是对旧式共产政权的继承与升级,同时也部分遗传了传统中国的帝国基因。目前被投向亚太地区的“中国梦”,也只是一箇中间的过 渡版本。如果条件允许,极权的意志,必然还将会再次指向世界。这一目标,几乎在上世纪中叶,中国共产政权建立时就已经注定。奢言历史终结,显然为时尚早; 前路亦非定数,且待拭目一观。
来源:11月12号  东网



from 自由港 https://iyouport.com/archives/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