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打出“微刺激” 的组合拳后,中国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被认为中国政府近期的种种政策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一些市场派经济学家们担心,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微刺激”有可能走向中国在2008年那样对经济的强力刺激,导致进一步的产能过剩等恶果。
中 国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8.8%,增幅略微高于4月份的8.7%;此外,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物流采购联合会联合公布的 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8,连续三个月上升,创5个月最高位。4月,这一指数为50.4。而较早前,汇丰中国发布的中国5月制 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7,也创5个月最高位。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各项官方数据中,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3%,高于4月的 4.6%,同比增幅亦较4月高0.7个百分点;而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5月份,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1831万吨,回暖迹象明显;与此同 时,5月新增信贷规模大幅超出市场一致预期,新增信贷达8708亿元,创10年来单月信贷数据的新高。以上三个数据指标是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早在辽宁省任 省委书记时用于评估GDP增长的主要指标。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认为这主要受惠于中国的微刺激政策。但巴克莱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持审慎态度,该投行认为,5月份经济活动数据只是“略微改善”。
与 去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普遍偏紧不同,进入2014年以来,中国宏观政策开始呈现逐渐放松的迹象。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政策研究员朱振鑫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采 访时认为,这与年初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直接原因,他说:“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大,中央担心,不放松政策经济会失速,甚至可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虽然李克强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力图表现出与上届政府不同的风格,并不断强调市场手段的作用,但经济增长仍是国务院的重要目标。当中国经济失去动力之时,政府就会伸出援手。
早 在去年,中国制造业就表现出了疲弱态势。去年7月,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一些小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人民币2万元的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简化出口商的行政审批程序;支持铁路建设融资。中国国务院称,这些刺激举措在规模和范围上都 很有限。这些措施被公布后,英国《金融时报》就把这些最新举措总结为“微刺激”。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去年7月的一篇分析报告中也称,中国政 府目前不愿采取类似于此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所实施的大规模刺激计划。若再推出类似近年来实施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将导致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加剧。惠誉认为, 去年中国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的举措表明习近平和李克强领导的新一届政府有意进行结构性改革。
今年4月2日,国务院还宣布了一项财政支出计划,内容包括加快铁路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等。这个一揽子计划意在让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接近7.5%的目标水平。而在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前宣布这些“微刺激”政策,凸显了中国决策层对于当前经济的担忧。
两周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7.4%,创24年来的新低。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此 后,北京当局开始加大“微刺激”的力度。4月末,在推出了一项意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80个重点项目计划后,中国开始定向降低除国有大型银行之外的城 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还警告这些银行因“降准”而释放出来的资金(这些资金预计在千亿元以上)不能投放到房地产等相关行业,而应 该用于农业和实体经济。
中央还催促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基建工程及其资金进度,否则将可能收回已经拨给地方的预算经费。中国财政部称,5月份政府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4.6%。
6月初,国家发改委决定把《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的再次修订由2015年提前至今年,将有更多项目的投资开建不再需要政府核准。而根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国将进一步取消和下放200项行政审批项目。行政审批一直被批评为是逆市场化行为。
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初步改观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而根据民生证券研究院一份最新的政策预测,今年下半年的政策宽松力度很可能超预期。该研究机构注意到,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最近访问英国时明确中国经济增长下限为7.5%。
但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行业滑坡。民生证券研究院在上述政策预测中也认为,形势确实紧迫,5月份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下半年仍有下行空间。
虽然中央银行已经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为首套购房者放宽贷款业务,有些地方正试图放开限购政策,但是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最糟糕的时期尚未过去。他们认为实际的经济活动可能在第三季度进一步放缓。
这 意味着中央必须不断推出经济刺激措施,这令市场派人士们担忧,若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微刺激”很有可能演变成2008年那样的“强刺激”。2008 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中国出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政府救助计划。朱振鑫认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虽然拉动中国经济迅速回升,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 症,即产能过剩、债务高企。
不过“微刺激”被普遍认为不是对以往大规模刺激政策的重复。朱振鑫说:“目前看,微刺激更注重在稳增长的同时调 结构,操作较为精细。”而李克强在今年博鳌论坛上也说:“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一种更加激烈的观点认为,“微刺激”组合拳与“四万亿”并无本质不同。中国一位独立财经评论人宋清辉最近在财经网上撰稿认为,为对冲中国经济下行,本届政府高层打出的“微刺激”组合拳其实与“四万亿”并无二致,因为“微刺激” 不会让市场认可中国经济增速会就此提高。
他说:“若高层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观察到‘微刺激’发挥出的功效,经济持续降温超出高层的承受力,必然会适度地调整政策力度,未来高层狠踩‘微刺激’油门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有些迹象表明中国存在进一步刺激经济的风险。根据《经济参考报》6月13日的报道,在这一轮改革中,钢铁、水泥、船舶等项目审批权有望下放,业内人士担心这会加剧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而 2012年创造了“李克强经济学”一词的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似乎正在受到嘲笑,巴克莱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就是不刺激经济。但在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而持续出台“微刺激”政策的背景下, 巴克莱显得一厢情愿。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6月10日在财经网撰稿称,刺激或不刺激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形势变化而定,不刺激绝非"李克强 经济学"的要义。
显然,中国再次对经济进行2008年那样的强烈刺激并不可行。朱振鑫说:“如果继续对经济进行强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会恶化产能过剩、加剧资源浪费,并可能引爆债务风险。”
但对于一直习惯了依靠行政手段强力介入经济调控的中国政府来说,如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很难保证“微刺激”不变成“强刺激”。
中 国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8.8%,增幅略微高于4月份的8.7%;此外,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物流采购联合会联合公布的 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8,连续三个月上升,创5个月最高位。4月,这一指数为50.4。而较早前,汇丰中国发布的中国5月制 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7,也创5个月最高位。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各项官方数据中,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3%,高于4月的 4.6%,同比增幅亦较4月高0.7个百分点;而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5月份,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1831万吨,回暖迹象明显;与此同 时,5月新增信贷规模大幅超出市场一致预期,新增信贷达8708亿元,创10年来单月信贷数据的新高。以上三个数据指标是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早在辽宁省任 省委书记时用于评估GDP增长的主要指标。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认为这主要受惠于中国的微刺激政策。但巴克莱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持审慎态度,该投行认为,5月份经济活动数据只是“略微改善”。
与 去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普遍偏紧不同,进入2014年以来,中国宏观政策开始呈现逐渐放松的迹象。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政策研究员朱振鑫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采 访时认为,这与年初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直接原因,他说:“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大,中央担心,不放松政策经济会失速,甚至可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虽然李克强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力图表现出与上届政府不同的风格,并不断强调市场手段的作用,但经济增长仍是国务院的重要目标。当中国经济失去动力之时,政府就会伸出援手。
早 在去年,中国制造业就表现出了疲弱态势。去年7月,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一些小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人民币2万元的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简化出口商的行政审批程序;支持铁路建设融资。中国国务院称,这些刺激举措在规模和范围上都 很有限。这些措施被公布后,英国《金融时报》就把这些最新举措总结为“微刺激”。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去年7月的一篇分析报告中也称,中国政 府目前不愿采取类似于此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所实施的大规模刺激计划。若再推出类似近年来实施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将导致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加剧。惠誉认为, 去年中国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的举措表明习近平和李克强领导的新一届政府有意进行结构性改革。
今年4月2日,国务院还宣布了一项财政支出计划,内容包括加快铁路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等。这个一揽子计划意在让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接近7.5%的目标水平。而在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前宣布这些“微刺激”政策,凸显了中国决策层对于当前经济的担忧。
两周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7.4%,创24年来的新低。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此 后,北京当局开始加大“微刺激”的力度。4月末,在推出了一项意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80个重点项目计划后,中国开始定向降低除国有大型银行之外的城 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还警告这些银行因“降准”而释放出来的资金(这些资金预计在千亿元以上)不能投放到房地产等相关行业,而应 该用于农业和实体经济。
中央还催促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基建工程及其资金进度,否则将可能收回已经拨给地方的预算经费。中国财政部称,5月份政府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4.6%。
6月初,国家发改委决定把《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的再次修订由2015年提前至今年,将有更多项目的投资开建不再需要政府核准。而根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国将进一步取消和下放200项行政审批项目。行政审批一直被批评为是逆市场化行为。
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初步改观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而根据民生证券研究院一份最新的政策预测,今年下半年的政策宽松力度很可能超预期。该研究机构注意到,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最近访问英国时明确中国经济增长下限为7.5%。
但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行业滑坡。民生证券研究院在上述政策预测中也认为,形势确实紧迫,5月份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下半年仍有下行空间。
虽然中央银行已经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为首套购房者放宽贷款业务,有些地方正试图放开限购政策,但是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最糟糕的时期尚未过去。他们认为实际的经济活动可能在第三季度进一步放缓。
这 意味着中央必须不断推出经济刺激措施,这令市场派人士们担忧,若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微刺激”很有可能演变成2008年那样的“强刺激”。2008 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中国出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政府救助计划。朱振鑫认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虽然拉动中国经济迅速回升,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 症,即产能过剩、债务高企。
不过“微刺激”被普遍认为不是对以往大规模刺激政策的重复。朱振鑫说:“目前看,微刺激更注重在稳增长的同时调 结构,操作较为精细。”而李克强在今年博鳌论坛上也说:“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一种更加激烈的观点认为,“微刺激”组合拳与“四万亿”并无本质不同。中国一位独立财经评论人宋清辉最近在财经网上撰稿认为,为对冲中国经济下行,本届政府高层打出的“微刺激”组合拳其实与“四万亿”并无二致,因为“微刺激” 不会让市场认可中国经济增速会就此提高。
他说:“若高层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观察到‘微刺激’发挥出的功效,经济持续降温超出高层的承受力,必然会适度地调整政策力度,未来高层狠踩‘微刺激’油门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有些迹象表明中国存在进一步刺激经济的风险。根据《经济参考报》6月13日的报道,在这一轮改革中,钢铁、水泥、船舶等项目审批权有望下放,业内人士担心这会加剧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而 2012年创造了“李克强经济学”一词的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似乎正在受到嘲笑,巴克莱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就是不刺激经济。但在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而持续出台“微刺激”政策的背景下, 巴克莱显得一厢情愿。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6月10日在财经网撰稿称,刺激或不刺激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形势变化而定,不刺激绝非"李克强 经济学"的要义。
显然,中国再次对经济进行2008年那样的强烈刺激并不可行。朱振鑫说:“如果继续对经济进行强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会恶化产能过剩、加剧资源浪费,并可能引爆债务风险。”
但对于一直习惯了依靠行政手段强力介入经济调控的中国政府来说,如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很难保证“微刺激”不变成“强刺激”。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40624/cc24wang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