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0 April 2014

叶檀:高铁地铁钱从何来?

2014/4/8 解放日报

中国需要高铁与地铁,但没有钱。修建地铁用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如众所知,地铁几乎难以赢利,因此这些贷款没有清偿的一天。不成为坏帐,就是展期。

    正因为如此,地铁规划的科学,因地铁而带动的沿线商业与实体公司,格外重要。媒体报道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21世纪经济报道》在愚人节当头刊登一则新闻,指出中国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地铁线路超过70条,城市达28个。地铁造价是每平方公里5亿到9亿元。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的描述,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500多公里,81.7%为地铁,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以最低的每平方公里5亿计,已投入1.02万亿,未来还将投资1万亿以上。这些资金里面包括30%40%的城市资金,还有约70%的贷款,贷款就有6%以上的利息,万亿元以上的银行贷款是否会转嫁给储户与民众,用通胀方式化解风险,这样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
   
这位地铁权威专家厌恶地铁建设中的长官意志,无度浪费,以及规划朝令夕改。除了换乘、节能等诸多技术问题,中国地铁 也面临一些更深层次的挑战,其中很多并非地铁系统自身所能克服。比如地铁建设需要追赶、配合经常变动、深浸长官意志的城市规划,由此显得凌乱而疲惫。他特 别提出规划滞后,点名上海人民广场换乘不便,北京西单站疏导不便,北京CBD东移,导致原有的轨交规划跟不上城市的变化。当然也有值得称赞的例子,“沈阳修了近60公里有轨电车,只花了一年半时间,投资是58个亿,平均一公里不到1亿,又便宜又快”。

领导失去制约,轨交将会怎样?

基本上会想方设法融资建成漂亮体面的地铁网,与大城市的面子相配,同时将高铁等车站建在荒野之处,以便用最低的成本在短时间内,依托轨道交通建设一个新城,用土地解决资金难题。

中国情况有些不同,人流更多,城市如新生儿扩张更快,如南京高铁站几乎建在一片未开发的荒地之上,两年时间,周边高 楼林立,人流穿梭,成为名符其实的新区。让空城变实,让鬼城变活,也是地方经济吸引力的体现。普通的三四线城市就没有这等幸运,高铁建在所谓的新区,两三 年之后还是空空荡荡。

有时候拍脑袋会造成难以想像的浪费,如笔者居住城市的火车南站,隶属寸土寸金之地,如今少有火车到达,原先的配套设施直达车站的高架桥、长途车站、公交车站,兀然独立,冷清到让人不忍直视。

城市群的轨道交通追求的是便利、快捷、低成本,如纽约的百年铁路站在市中心,直接连接四通八达的地铁,疏导到城市各 个角落。百年地铁站并不光鲜,却从无堵塞现象,无论是纽约大学的知名教授,华尔街日进斗金的基金经理,还是普通的蓝领工人,共同点是,坐着咣当咣当的地铁 上班去。

在通往四郊的交通节点上,主要是轻轨交通,以便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运送人流。到过东京的人想必对日本的地铁印象深 刻,人流如织,上下班高峰时间有专职人员推送客流上车,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郊区的上班族通常先坐的是“电车”也就是我们这里的轻轨,而后换乘电车或者地 铁到工作场所,市区出行每走十几分钟左右必有一个地铁站。还记得蜡笔小新悲催的工薪族爸爸吗?早上7点半啃上一个面包,急匆匆赶往电车站,坐一个半小时的轨道交通到办公室,这几乎是日本多数工薪族的缩影。

大城市一切以效率、最高运输量为首要目的,面子是次要的,现代文明体现在骨子里。325日,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中国: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的报告,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表示,“如果广州的人口密度与韩国首尔看齐,还可以再多容纳400万—500万人”,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可以让城市密度更高,在现有土地上实现更多的经济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轨道交通实现科学规划。

让拍板的政府官员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进行资金使用效率审计,让人大审批,让规划者独立规划,让信用中介为债务评级,各方划清责权利边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轨道交通的效率才能提升。否则为了一个大面子,城市负债迟早会压垮城市,贻害后代。

from 叶檀的博客 http://yet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7566974020143851738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