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網站 2014年3月27日
現在是2014年,3月19號的凌晨,學生與公民團體佔領立法院。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希望各政黨與立法院用智慧而不是意氣解決危機。
我是個埋首研究的經濟學者,平常沒有時間關注服務業貿易協定的內容與爭議。只是新聞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想著。對於這個危機是怎麼發生的,現在卻不禁要認真想一下。讓我試圖用很白的話來講我粗淺的想法。
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是開放或保護,不是左和右的問題。是跟誰打交道的問題。因為台灣最近才跟紐西蘭跟新加坡簽了貿易協定,而且是整個包裹通過。在野黨沒興趣逐條審查。大眾與媒體也都沒興趣。
當 然,很多理念上反貿易自由化的人,很多受貿易自由化影響的人跟廠商都會反對。但WTO當年不就這麼過了。台灣現在還巴不得趕快加入TPP談判,連在野黨都 敲邊鼓。政府說,開放中國資本來台有助就業。聽起來有道理。但我總覺得缺資本的這個論點很奇怪。台灣的服務業市場其實非常飽和與競爭,如果還有任何開發的 空間,那麼台商在海外的資本自然就回來了。台灣人在本島的或許缺錢,但是海外的(特別是在中國的)台商都很有錢。
另一個可能性是說外來資 本可以帶來外來技術,比方說有些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什麼的,可以提升服務業提供服務的生產力與品質。但這個情況下,對中國以外的服務業技術其實更成熟的國家開放(如美日歐),豈不更 好?那對中國開放有什麼問題?我想問題很大。一個總統選舉,都可以讓各大企業老闆選邊表態。還沒開放以前,一個台商媒體(旺旺中時)可以肆意擴張,那這一 開放之後呢?之前三立電視台為了把偶像劇賣到中國,把大話新聞的主持人鄭弘儀給炒了,這又怎麼說呢?我們的各種視聽媒體,是不是會像香港一樣,受到各式各 樣的箝制與威脅?也許就業增加了,同時在台活動的間諜更多了。以前是在中國的台商被人掐住脖子(如奇美的許文龍有名的愛祖國宣言,以及張榮發的立場大轉 彎),現在是別人直接到你家來掐你脖子。你說這是不是危言聳聽,我說或許,但太多前例,不得不讓人擔憂。我覺得台灣是應該開放,應該自由化。但是對中國, 嗯,晚點聯絡好嗎?如果台灣的服務業市場,是一個各國有興趣的場域,那麼自由化之後,資金馬上就進來了。如果大家都沒興趣,只有中國有興趣,那其中必有 詐,不是嗎?
再來,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服務業貿易與商品貿易環環相扣,錯綜複雜,所以要開放要全體開放。而且對外國開放,也不 能遺漏中國,因為那樣外商也不想來台灣(設總部?)我覺得這說法有那麼一~~~~點點道理。但是先後順序能不能改一改?商品貿易只是貨物的流動,敏感性較 低。能不能先談台灣製造業急需的商品貿易協議,而不是服務業?能不能先跟其他經濟大國(比方說,美日歐)談,再跟中國談?這其實就是整件事情最最詭異的地 方。因為答案是:
不能!!!!
因為沒有跟中國談之前,中國不准台灣跟其他國家談。(他先允許你跟一些小國如紐西蘭、新加 坡談)就是談這個ECFA,也是把最最需要的商品貿易擺在最後,把正面影響最小、可能負面影響最大的服務業貿易擺在前面。他就是看準了你台灣人需要這個商 品貿易協議,逼你先接受服務貿易協議。如果這個不是統戰,什麼才是統戰?為什麼我說正面影響最小。因為,服務業貿易其實是一個非常詭異的詞。除了少數可以 跨境交易的服務業(像是各種電子商務,電玩,影音等文創產業),大部分的服務業有在地性質。既是為人服務,那你服務別人的人,就得在現場。所謂的服務業貿 易,是說台灣人可以去大陸開超商連鎖,可以開醫院,可以賣保險。這些嚴格說來,不叫貿易,其實是投資,是所謂的FDI(國 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一大部分是在開放製造業的FDI。但不是服務業的。現在要開放服務業,從全球跟中國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是個好 事。然而,從台灣的(自私的)觀點來說,好處很小。因為這樣的「服務業貿易」協定,明顯是造福台商,對那政府最最關心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沒有大幫助,因為當台灣本地服務業往中國擴張,這些賺得的錢,貢獻的是中國的GDP,不是台灣的,所雇用的勞工,也是中國的,不是台灣 的。這對台灣停滯了16年的薪資的受薪大眾而言,沒有直接幫助。能夠間接幫助到的,是把台灣一些服務業的管理幹部拉到大陸去,多少有降低台灣勞動供給過剩 的壓力。但一來,這些人並不多,二來把能幹的人都拉到外地去,不知道是不是好事。
這個就是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當製造業大量出走中國跟東 南亞,我們的勞動需求大量下降,導致實質工資不增反降的困境。很多失業的原製造業的勞工跟幹部,沒出國的,只好往服務業移動。台灣人往服務業鑽已經很久 了。二十年前,你聽不到7-11那種不知道該說是溫馨還是噁心的「歡迎光臨」,二十年後的現在,這樣的歡迎光臨已經遍佈各行各業。我很多中國朋友說台灣人 說話嗲。我現在發現這其實就是服務業高度競爭的結果。馬英九說台灣是「生活大國」,這反應出來的是眾多五花八門、美輪美奐又充滿創意的民宿。這些在二十年 前都是很稀有的,但這其實沒什麼好驕傲的。服務業,早已是台灣人的全民運動,卻是不得已之下的生存之道。台灣的服務業已經非常飽和且不缺資金。台灣需要 的,是持續在高端的製造業做研發,是往能作跨境交易的服務業發展。服務業貿易協議也應該往這個方向限縮,才能夠讓本地勞動力享受這些貿易協議的好處。
回 歸基本的貿易理論來說,如果中國服務業相對於台灣服務業有許多比較利益,那對台灣消費者是有利的。但我在這點上面還滿懷疑的,因為台灣的服務業在很多方面 是走在比較前面的。不過,中國最近的發展,最驚人的其實是某些大企業規模的擴張(特別是集中在國營企業)。規模擴張,或許有規模經濟,在生產力與品質上或 許有過人之處,來台灣的話,對台灣的消費者也是好的。但是,話又說回來,這些跟「規模」相伴的好處,因著大企業與國營企業的高度相關,不就都是統戰疑慮最 大的嗎?
還有,貿易理論裡講的都是靜態模型,經常忽略人們在從事一個行業之前和之間,所投下的時間精力與成本。貿易自由化衝擊到某一部份 的人,然而,這些人被衝擊到,是他的一生,他那不可回復的青春,然後使其未來從彩色變黑白。所謂衝擊可以這樣理解,保護主義亦如是。關於這些,政府不能視 而不見。
不過,我還是覺得台灣有很多落後的法規,也有太多的保護主義。台灣民主化之後的民粹政治是造就這困境的原因之一。但最大的問題其 實是現行政治體制下,兩黨惡鬥的政治結構,導致立法院空轉,法案堆積如山。於是改革的速度非常慢。我希望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破除這些困境。我也相信所謂的 自經區有這樣的能量。但是服務業貿易協定內容包山包海,深入生活各個層面,我覺得明顯是個披著糖衣的毒藥。
讓我大膽做一個假設。求證就能 靠那遙不可及但無所不在的中南海。有名的人類學家Benedict Anderson寫過一本「想像的共同體」一書。其中一個要點是說,國族主義的形成,很大的原因是一個大眾透過傳播媒介(從十七世紀的書寫、印刷、報紙到 現在的各種電子媒體乃至網路)所互相彼此想像的一個共同體。我們在台灣生活的人,不論統獨立場為何,都知道並大致認同在台灣運轉著的制度與生活方式。從統 戰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就是介入這種傳播媒介,並介入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生活的樣式跟傳播的訊息內容,來消弭台灣這種已經存續數十年(乃至百年,可以說早 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的)的共同體想像與和中國的區別。雖說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是個專制的政權,但他的政府升遷體系嚴格殘酷的篩選,在上位的頭腦、才幹跟能 力,不是我們的鹿耳毛總統和沒有行政歷練的、打零工的博士內閣可以比的啊。你要靠他救經濟,他還要謝謝你給他統戰的工具。服務業各式各樣深入生活的統戰工具,當然是要的。至於你要拿來救經濟的商品貿易,就是那個餌。人家早就說了以商逼政,現在是在精準地執行啊!
這 是我粗淺的看法。相信很多經濟學同行或許也不認同。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幾年來發生的香港的種種對媒體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傷害視而不見,如果你對香港近幾年來內 部矛盾激化也視而不見(或者根本拒絕去看),然後心裡面只有「自由化」的種種好處,那我覺得那是一種偏執。作為一個學者,需要聽不同意見者說的話,但最重 要的是要凝視事實。
作者為新加坡管理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許文泰 - 對於公民社會與服務貿易協議的一些建議
現在是2014年,3月19號的凌晨,學生與公民團體佔領立法院。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希望各政黨與立法院用智慧而不是意氣解決危機。
我是個埋首研究的經濟學者,平常沒有時間關注服務業貿易協定的內容與爭議。只是新聞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想著。對於這個危機是怎麼發生的,現在卻不禁要認真想一下。讓我試圖用很白的話來講我粗淺的想法。
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是開放或保護,不是左和右的問題。是跟誰打交道的問題。因為台灣最近才跟紐西蘭跟新加坡簽了貿易協定,而且是整個包裹通過。在野黨沒興趣逐條審查。大眾與媒體也都沒興趣。
當 然,很多理念上反貿易自由化的人,很多受貿易自由化影響的人跟廠商都會反對。但WTO當年不就這麼過了。台灣現在還巴不得趕快加入TPP談判,連在野黨都 敲邊鼓。政府說,開放中國資本來台有助就業。聽起來有道理。但我總覺得缺資本的這個論點很奇怪。台灣的服務業市場其實非常飽和與競爭,如果還有任何開發的 空間,那麼台商在海外的資本自然就回來了。台灣人在本島的或許缺錢,但是海外的(特別是在中國的)台商都很有錢。
另一個可能性是說外來資 本可以帶來外來技術,比方說有些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什麼的,可以提升服務業提供服務的生產力與品質。但這個情況下,對中國以外的服務業技術其實更成熟的國家開放(如美日歐),豈不更 好?那對中國開放有什麼問題?我想問題很大。一個總統選舉,都可以讓各大企業老闆選邊表態。還沒開放以前,一個台商媒體(旺旺中時)可以肆意擴張,那這一 開放之後呢?之前三立電視台為了把偶像劇賣到中國,把大話新聞的主持人鄭弘儀給炒了,這又怎麼說呢?我們的各種視聽媒體,是不是會像香港一樣,受到各式各 樣的箝制與威脅?也許就業增加了,同時在台活動的間諜更多了。以前是在中國的台商被人掐住脖子(如奇美的許文龍有名的愛祖國宣言,以及張榮發的立場大轉 彎),現在是別人直接到你家來掐你脖子。你說這是不是危言聳聽,我說或許,但太多前例,不得不讓人擔憂。我覺得台灣是應該開放,應該自由化。但是對中國, 嗯,晚點聯絡好嗎?如果台灣的服務業市場,是一個各國有興趣的場域,那麼自由化之後,資金馬上就進來了。如果大家都沒興趣,只有中國有興趣,那其中必有 詐,不是嗎?
再來,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服務業貿易與商品貿易環環相扣,錯綜複雜,所以要開放要全體開放。而且對外國開放,也不 能遺漏中國,因為那樣外商也不想來台灣(設總部?)我覺得這說法有那麼一~~~~點點道理。但是先後順序能不能改一改?商品貿易只是貨物的流動,敏感性較 低。能不能先談台灣製造業急需的商品貿易協議,而不是服務業?能不能先跟其他經濟大國(比方說,美日歐)談,再跟中國談?這其實就是整件事情最最詭異的地 方。因為答案是:
不能!!!!
因為沒有跟中國談之前,中國不准台灣跟其他國家談。(他先允許你跟一些小國如紐西蘭、新加 坡談)就是談這個ECFA,也是把最最需要的商品貿易擺在最後,把正面影響最小、可能負面影響最大的服務業貿易擺在前面。他就是看準了你台灣人需要這個商 品貿易協議,逼你先接受服務貿易協議。如果這個不是統戰,什麼才是統戰?為什麼我說正面影響最小。因為,服務業貿易其實是一個非常詭異的詞。除了少數可以 跨境交易的服務業(像是各種電子商務,電玩,影音等文創產業),大部分的服務業有在地性質。既是為人服務,那你服務別人的人,就得在現場。所謂的服務業貿 易,是說台灣人可以去大陸開超商連鎖,可以開醫院,可以賣保險。這些嚴格說來,不叫貿易,其實是投資,是所謂的FDI(國 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一大部分是在開放製造業的FDI。但不是服務業的。現在要開放服務業,從全球跟中國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是個好 事。然而,從台灣的(自私的)觀點來說,好處很小。因為這樣的「服務業貿易」協定,明顯是造福台商,對那政府最最關心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沒有大幫助,因為當台灣本地服務業往中國擴張,這些賺得的錢,貢獻的是中國的GDP,不是台灣的,所雇用的勞工,也是中國的,不是台灣 的。這對台灣停滯了16年的薪資的受薪大眾而言,沒有直接幫助。能夠間接幫助到的,是把台灣一些服務業的管理幹部拉到大陸去,多少有降低台灣勞動供給過剩 的壓力。但一來,這些人並不多,二來把能幹的人都拉到外地去,不知道是不是好事。
這個就是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當製造業大量出走中國跟東 南亞,我們的勞動需求大量下降,導致實質工資不增反降的困境。很多失業的原製造業的勞工跟幹部,沒出國的,只好往服務業移動。台灣人往服務業鑽已經很久 了。二十年前,你聽不到7-11那種不知道該說是溫馨還是噁心的「歡迎光臨」,二十年後的現在,這樣的歡迎光臨已經遍佈各行各業。我很多中國朋友說台灣人 說話嗲。我現在發現這其實就是服務業高度競爭的結果。馬英九說台灣是「生活大國」,這反應出來的是眾多五花八門、美輪美奐又充滿創意的民宿。這些在二十年 前都是很稀有的,但這其實沒什麼好驕傲的。服務業,早已是台灣人的全民運動,卻是不得已之下的生存之道。台灣的服務業已經非常飽和且不缺資金。台灣需要 的,是持續在高端的製造業做研發,是往能作跨境交易的服務業發展。服務業貿易協議也應該往這個方向限縮,才能夠讓本地勞動力享受這些貿易協議的好處。
回 歸基本的貿易理論來說,如果中國服務業相對於台灣服務業有許多比較利益,那對台灣消費者是有利的。但我在這點上面還滿懷疑的,因為台灣的服務業在很多方面 是走在比較前面的。不過,中國最近的發展,最驚人的其實是某些大企業規模的擴張(特別是集中在國營企業)。規模擴張,或許有規模經濟,在生產力與品質上或 許有過人之處,來台灣的話,對台灣的消費者也是好的。但是,話又說回來,這些跟「規模」相伴的好處,因著大企業與國營企業的高度相關,不就都是統戰疑慮最 大的嗎?
還有,貿易理論裡講的都是靜態模型,經常忽略人們在從事一個行業之前和之間,所投下的時間精力與成本。貿易自由化衝擊到某一部份 的人,然而,這些人被衝擊到,是他的一生,他那不可回復的青春,然後使其未來從彩色變黑白。所謂衝擊可以這樣理解,保護主義亦如是。關於這些,政府不能視 而不見。
不過,我還是覺得台灣有很多落後的法規,也有太多的保護主義。台灣民主化之後的民粹政治是造就這困境的原因之一。但最大的問題其 實是現行政治體制下,兩黨惡鬥的政治結構,導致立法院空轉,法案堆積如山。於是改革的速度非常慢。我希望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破除這些困境。我也相信所謂的 自經區有這樣的能量。但是服務業貿易協定內容包山包海,深入生活各個層面,我覺得明顯是個披著糖衣的毒藥。
讓我大膽做一個假設。求證就能 靠那遙不可及但無所不在的中南海。有名的人類學家Benedict Anderson寫過一本「想像的共同體」一書。其中一個要點是說,國族主義的形成,很大的原因是一個大眾透過傳播媒介(從十七世紀的書寫、印刷、報紙到 現在的各種電子媒體乃至網路)所互相彼此想像的一個共同體。我們在台灣生活的人,不論統獨立場為何,都知道並大致認同在台灣運轉著的制度與生活方式。從統 戰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就是介入這種傳播媒介,並介入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生活的樣式跟傳播的訊息內容,來消弭台灣這種已經存續數十年(乃至百年,可以說早 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的)的共同體想像與和中國的區別。雖說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是個專制的政權,但他的政府升遷體系嚴格殘酷的篩選,在上位的頭腦、才幹跟能 力,不是我們的鹿耳毛總統和沒有行政歷練的、打零工的博士內閣可以比的啊。你要靠他救經濟,他還要謝謝你給他統戰的工具。服務業各式各樣深入生活的統戰工具,當然是要的。至於你要拿來救經濟的商品貿易,就是那個餌。人家早就說了以商逼政,現在是在精準地執行啊!
這 是我粗淺的看法。相信很多經濟學同行或許也不認同。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幾年來發生的香港的種種對媒體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傷害視而不見,如果你對香港近幾年來內 部矛盾激化也視而不見(或者根本拒絕去看),然後心裡面只有「自由化」的種種好處,那我覺得那是一種偏執。作為一個學者,需要聽不同意見者說的話,但最重 要的是要凝視事實。
作者為新加坡管理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許文泰 - 對於公民社會與服務貿易協議的一些建議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