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 時敘利亞的難民數目已達二百多萬,境內難民(IDP,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近四百萬,難民當中近半為孩子。由於黎凡特地區的歷史親緣性,收容敘利亞難民最多的國家是國土面積較小的黎巴嫩,而約旦﹑土耳其等地與敘 利亞接壤的邊境地區,也設立了不少難民營。早前在香港電台節目「十萬八千里」的專訪中談及敘利亞內戰蔓延至黎巴嫩的情況,也談及各地難民面對歧視﹑失業甚至三餐不繼的困境,大家有興趣可以重溫。
中 東地區因歷史緣由,難民人口眾多,很多巴勒斯坦難民甚至一生從未踏出過難民營半步,叫人思考國家權力是否真的是公民自由與權利的源頭。在現實層面,設立難 民營也不見得是安置難民的最佳辦法。在收容敘利亞難民的國家中,土耳其政府的做法頗值得國際社會借鏡--土耳其收容了五十多萬名敘利亞難民,除了設立難民 營,在土耳其東南部有頗多寄養家庭(Host)靠政府資助收容難民婦孺,容許難民過相對正常的生活;敘利亞難民在難民營出入也相對自如,下圖就是土敘邊境 哈蘭(Harran)難民營的大門檢查站。
難民營稱為「Container City」,因為難民的住屋確實是獨立貨櫃 |
敘利亞內戰曠日持久,不管是從現實角度,還是基於人道理由,都應該將敘國難民接納為本土公民。當中不免困難重重:中東收容難民的國家大多經濟低迷,失業率高,對於「搶飯碗」的難民自然生出排外情緒。 這種情況甚至波及孩子,很多敘國難民孩子都因語言問題(例如敘國孩子用阿拉伯語接受教育,而黎巴嫩學校用英文和法文施教)被指控「拖累進度」,受盡歧視。 然而難民回家的路仍然漫漫,將他們鎖在難民營之中,長期剝削生而為人的權利和自由,對於收容國和難民而言皆不可能是最佳辦法。
而 敘利亞的巴勒斯坦難民的處境則更為嚴峻。由於取得難民身份的先決條件是一國的公民身份,無籍的巴勒斯坦人即使逃難到了鄰國邊境,也不時被拒絕收容,在邊境 的槍林彈雨中直接遣返,而此舉無異於送死。這種雙重難民身份,不禁叫人思考國家與民族的正當性,甚或是應然性。在中東邊旅行邊採訪,遇上的敘利亞難民總是 急不及待的掏出護照,不斷重覆說著「阿勒坡」(Aleppo)或是「大馬士革」(Damascus)--他們的老家。他們的流離不知何日終結,唯願國際社 會能夠正視難民問題,重新思考難民問題「區域化」(由該區國家完全承擔)的弊端,共同扛起作為人類的道德責任。
延伸閱讀:
明報星期日生活:一無所有的生命--戰火之際說人權
UNHCR Fact & Figures : Syrian Refugees
from 期望日出如同期望無盡的路 http://www.sherrychan.net/2013/10/blog-action-day-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