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關生
台獨!暴力!流血!佔中!動亂!港獨!
這個星期,從行政會議成員、立 法會議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幫港出聲」的教授、名嘴,到北京《人民日報》、《環球時報》、本地左派報紙的社評、專欄,鋪天蓋地、全面圍剿佔中行動。 以民建聯為首的四十名立法會建制派議員更簽署聯合聲明,指摘佔中發起人朱耀明、工黨議員李卓人、真普選聯盟召集人鄭宇碩教授三人赴台,與民進黨前主席施明 德會面,是試圖借助「台獨」理念推動「佔中」,走向暴力對抗,將香港推向危險境地。
這股有組織、有計劃的輿論攻勢,信息清晰、直接、嚇人。只可惜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水平奇低,看得令人有點煩厭。不過,謊言歪理講一百遍,也會成為真理,何還是這麼多權威、大人物!
來勢洶洶的口誅筆伐,除了可以抹黑佔中行動、真普選聯盟,還可以轉移視線,圍魏救趙,救一救在電視台發牌問題上與民為敵的梁振英政府。可謂連消帶打,一舉數得。
筆者只是路人甲,與什麼台獨、佔中、泛民沒有半毛錢關係,眼見不平,插幾句嘴,擺擺事實,講講道理。
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倒扁運動」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
香港人對施明德的認識,大多來 自他在二○○六年八月發起的「百萬人倒扁運動」。百萬紅衫軍「天下圍攻」總統府,台北市片片紅海,蔚為奇觀。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持續了一個多月,雖然未能 即時迫使陳水扁總統下台,卻為兩年後民進黨的落敗埋下了伏筆,最終把貪腐的陳水扁送進了監獄。早已脫離民進黨的施明德此一壯舉,獲得台灣社會普遍肯定,大 陸的媒體更是一片喝彩。
官方的《中國新聞周刊》讚揚「百萬人倒扁運動」「堪稱台灣史上第一個不由政黨發動、全然民間自發、大規模而非暴力的群運動」。
該刊引述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 員楊錦麟說,「上班族、退休人士、家庭主婦、年輕辣妹、公職人員、中學生,甚至是帶小孩的母親——這些台灣社會中最溫和的人,正在以自發、自覺、和平、守 法的方式,呈現公民社會最積極的性格」。(〈台灣「倒扁」:理性與激情〉,《中國新聞周刊》二○○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福建警察學院政教系副教授吳仲 柱寫道:「標榜走『和平、理性、非暴力』路線的『百萬人倒扁運動』誠然是島內民眾抗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重大突破和創新轉型。倒扁決策層既沒有政黨或社運 團體作為組織後援,靠道德感召力的勸說、傳授非暴力運動的經驗和訓練組織維持秩序的糾察隊,使運動鮮見暴力和暴民。……其所宣揚的理念、所採取的手段與方 式,都將深刻地影響到趨向成熟的台灣街頭運動。」(〈論戰後台灣街頭運動的演化及成因〉,《福建警察學院學報》二○○八年第三期)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王茹寫道:「『倒扁運動』的紅衫軍中,有六成以上是女性。她們帶幼童,冒被執政當局、執政黨及其支持者指控為『破壞秩序、擾亂社會穩定、暴民』等污名,以 非暴力的抗爭自執,且持續時間長,在台灣前所未有,而且在所謂的政治轉型的國家和地區的民主運動實踐中,也鮮有先例。」
王茹還指出,以施明德為首的決 策層在準備期間,就訓練民眾的非暴力抵抗技巧。「組織了數千志願者組成的秩序維護隊伍……傳授領導民眾進行街頭和平運動的技巧、控制場面的能力和應對意外 發生的方法,而且非常重視對普通參與者講解非暴力的意義。制定行動守則:對過激行動不參與。對挑釁行動不圍觀,不造成衝突……」(〈試析「倒扁運動」中的 女性政治參與〉,《台灣研究集刊》二○○七年第一期)
北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 辦的《統一論壇》指摘陳水扁政府,「除了極力抹紅、抹黑、抹黃施明德外,把『倒扁』運動歪曲成『泛藍奪權』、『中國指使』,還挑動『倒扁』、『挺扁』雙方 支持者的暴力衝突,降低『倒扁』的合法性,迎合中間選民。」(〈「倒扁」運動對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影響重大〉,《統一論壇》二○○六年第五期)
「仁勇之魅」施明德
由廣州《南方人物周刊》、新浪網等媒體舉辦、網民投票的「二○○六中國魅力榜」,施明德以「仁勇之魅」,壓倒其餘四十九人,榮登榜首。《南方人物周刊》在贊文中給予至高無上的評價:「我們可以猜測,他將是明年諾貝爾和平獎最無爭議的獲獎者之一。
作為台灣黨外運動的領袖,施明 德的起伏人生,無疑是台灣民主自由史上的一個傳奇。早年因反對蔣氏政權,他兩度以叛亂罪被捕,一共被囚禁二十五年……他二十三歲就被士兵用槍托撞斷所有牙 齒,多次面臨死刑的威脅,甚至妻離女散、家破人亡、財產盡失。但他出獄後,竟沒有一絲恨意,他向正翹首以待的公眾說的第一句話是:『忍耐是不夠的,還必須 寬恕。』
今年八月,對陳水扁貪瀆政權極 度失望的他發起了百萬紅衫軍『倒扁大行動』,他的口號仍然是:愛與和平。『要發動百萬人上街頭是很難的,更難的是百萬人上街頭沒有發生暴動,這更了不 起。』他的和平請願運動,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曼德拉的南非種族和解有共同的精神源流,更為華人世界的民主實踐與和平轉型確立了一座豐碑。」 (《南方人物周刊》二○○六年第三十二期)
二○○九年,紅衫軍運動三周年,施明德撰寫的《總指揮的告白》出版,詳細交代了他頂住權力的誘惑,堅持和平、非暴力,沒有仗百萬紅衫軍的「兵力」攻進總統府,避免台灣流血衝突、民主倒退的心路歷程。
筆者不厭其煩地羅列以上資料,意在說明:施明德領導的「百萬人倒扁運動」是和平、非暴力,與統獨無關,當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值得兩岸三地民間,甚至執政當局參考。佔中發起人向施明德討教和平、非暴力的抗爭經驗,何罪之有?
中大政治行政系退休教授、前台灣陸委會諮詢委員鄭赤琰說,施明德以民進黨爭取台獨的手法介入、甚至主導佔中,會演變為「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那樣的流血衝突。
發生在一九四七年和一九七九年的兩起事件,都是國民黨官方殘酷鎮壓造成的。為什麼鄭教授不說清楚呢?至於二○○六年的「百萬人倒扁運動」是一場和平、非暴力的運動,只有少數挺扁群眾和倒扁群眾發生零星衝突,為什麼鄭教授提都不提呢?
敢問抨擊施明德的袞袞諸公:你們認為施明德領導的「百萬人倒扁運動」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
施明德是用台獨理念去「暴力對抗」台獨總統陳水扁嗎?
你們當時是維護「台灣之恥」陳水扁,還是支持「仁勇之魅」施明德?看了以上引述的內地官方刊物,你們有什麼感想?
施明德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過去二十年的台灣民調顯示,台 灣人有八成以上贊成維持現狀。當中包括國民黨主張的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和「三不」(不統、不獨、不武),即「獨台」,也包括提倡台灣主權獨立的民進黨,即 「台獨」。台灣商人不入於獨台,即入於台獨。與台灣有生意來往的香港富商巨賈、大陸國有、民營企業,豈不是有資「獨」之嫌?
香港人一向聞「獨」色變。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麼多台灣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去爭取台灣獨立呢?有沒有嘗試去了解一下台灣的歷史呢?
施明德接受大陸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訪問時,談到兩岸關係:「大陸和台灣是兄 弟,大陸是長兄。兩岸要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大陸人民應當了解台灣人民所經歷的歷史磨難:從一六四二年荷蘭佔領台灣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到國民黨政府取 而代之,在將近四百年的時間裏,台灣的主權五次更替,沒有一次在事先徵求台灣人民的同意,沒有一次在事後得到台灣人民的追認。台灣人民的這種無奈的感受,葉先生,你在上海沒有設身處地過,往往是很難理解的。」(〈訪台灣倒扁領袖——百萬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名人傳記》二○○八年第三期)
在施明德看來,「根據台灣人民的共識,以及國際法、國際外交史、現代史及台灣與台灣海峽兩岸半世紀以來的實,中華民國一直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如果撇開台獨的話題,施明德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其實相當理性務實。
他祝賀中國富起來了,但指出離「富而好禮」還有一段距離。
他歡迎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認為雙方「竟然談出了一個結束兩岸六十年衝突的正式法律文件,值得恭喜!」「讓政治權謀離ECFA愈遠,ECFA愈能替兩岸人民謀求更大福澤!」
對於會引起中國強烈反應的「台獨公投」,他表示反對,覺得沒有必要。
他認為兩岸領袖及人民應該向「歐盟」學習。「誰敢想像德法幾百年的世仇,歐洲各國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會走到今天的『歐盟』」?(施明德:《常識——一個台灣人最好知道的事》,財團法人施明德講座基金會,二○一一年八月,十四頁、一二七頁、一三○頁、一三四頁、一三七頁)
筆者最後一次到台灣採訪,是在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不久……
原屬統派的立法委員林正杰說:「天安門事件令香港人傷透了心,嚇怕了,台灣人也是同樣的情。」他表示要站在台灣兩千萬人的利益來思考。
代亡夫出征、競選立法委員的民進黨人葉菊蘭說:「看到天安門事件,非常不希望哪一天中國的戰車來到台灣。」葉的丈夫鄭南榕主張建立台灣國,當年四月為抗議國民黨箝制言論自由,自焚而死,終年四十二歲。
當年七十三歲的老立委費希平直言:「國、共兩黨不必害怕台灣獨立,要反躬自問,我對老百姓做了些什麼?老百姓對我是否認同?假如經濟很發達,政治很民主,老百姓很擁護你,認同你,還怕什麼台灣獨立?」
這些台灣人的心聲,後來在《新聞透視》播出。施明德當時仍在監獄服刑,筆者無緣採訪他。
兩岸三地應當進行全方位的交流
「不要天真地以為,香港有了直 選,就萬事大吉;以為有了民主,就高枕無憂。」一些要為民主袪魅的人常常這樣告誡我們。說得對。台灣儘管從兩蔣時代的威權政治,和平過渡到民主政治時代, 沒有發生軍人政變、暴力革命、流血犧牲。但民進黨和國民黨先後輪流執政,依然跌跌撞撞,問題如山。
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就寫了一本 五百多頁的《歷史劇場——痛苦執政八年》,深刻分析了民進黨執政八年的錯亂、貪腐,以及國民黨上台之後,弄得民生凋敝、百業蕭條。林濁水本身是民進黨創黨 成員,但對扁王朝敗亡的解剖毫不留情。台灣政論家南方朔最近也狠批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十分失敗:「兩岸ECFA的簽訂,加速了台灣技術、資金和人力的向中國流出,台灣產業的空洞化、就業環境的惡化,以及薪資水準的倒退回十七年前……」
台灣的民主化經驗、處理兩岸經貿關係的成敗得失,很值得香港參考研究。兩岸三地,跳脫統獨的魔障,進行政治、經濟、文教、學術、環保等全方位的交流,共同推動大中華地區的民主民生社會建設,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大好事嗎?
如今,主張台獨的前行政院長謝 長廷堂而皇之地踏足大陸,與中國高層官員對話;美麗島事件受刑人施明德的囚友、台獨分子陳菊,更以高雄市長的身分兩度訪問大陸;特區政府高官曾俊華、曾德 成也屢次到訪台灣。以譚耀宗主席為首的民建聯代表團亦在二○○八年拜會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成員包括民建聯前主席曾鈺成、副主席葉國謙及蔣麗芸等。
滑稽諷刺的是,譚耀宗現在居然領銜立法會眾多建制派議員,聲色俱厲地抨擊佔中、泛民三人見施明德。
譚耀宗辯解說,他不是雙重標準,兩者會面的性質不同。他還認為民進黨與以往「已有些不同」。
二○一二年差點成為台灣第一位 女總統、二○一六年機會更高的蔡英文,台獨立場一向堅定清晰。二○一一年,蔡英文發表了《兩岸十年政綱》。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批評這個《政 綱》:「以『台獨』與兩岸『一邊一國』為指導思想,敵視大陸、否認『九二共識』、政治凌駕經濟、管制重於開放。」(〈蔡英文「兩岸政綱」剖析〉,《世界知 識》二○一一年第十八期。《世界知識》的主管單位是中國外交部)
民建聯訪台,與各界交流,包括會見台獨領袖,絕對是好事。令人不爽的是,為什麼只許州官防火,不准百姓點燈?你們見如日方中的蔡英文,就理直氣壯;別人見垂垂老矣的施明德,就呱呱嘈,說是勾結台獨勢力。難道說,分享「倒扁運動」和平、非暴力抗爭的經驗,也罪犯天條?
誠心希望某些人,少說一些傷害台灣人民感情、分裂兩岸三地關係的話,以免成為破壞祖國統一大業的千古罪人。
外號「浪漫革命家」的施明德說,明年起要每月派十七人佔中。佔中與否,仍在商討,一切還看政改方案。一個地方的民主進程,畢竟要靠當地人的覺悟。外來力量是靠不住的。
香港人是醒目仔女,也很「惜身」。一個沒有多少香港人認識的林濁水,前來參加婦女參政論壇,說了幾句:「今年佔中、明年佔西、後年佔北。」能有多大的煽動力?為此搞得神經兮兮,好像台獨分子快要打到來。可笑不可笑?
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港獨是死路一條,不可能實現,也沒有市場。大家心知肚明,歷史不會倒流,英國殖民統治者從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就已經一去不復返,高舉龍獅旗的一小撮人只是宣泄對特區政府的不滿而已。
老是攻擊別人搞港獨,要不是錯 估形勢、謊報軍情,就是一種鬥爭手段——蓄意製造緊張、上綱上線、「砌生豬肉」,達到抹黑對手、震懾輿論的目的。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來,這種政治錯誤犯得 還少嗎?批電影《武訓傳》、批《紅樓夢研究》、肅反、批胡適、批胡風、反右、批彭德懷、批習仲勳(習近平之父)反黨、文革批走資派、批劉少奇、批鄧小平, 批孔子、批周公、四五天安門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直到今天,依然司法不彰,黨大於法,製造了多少冤假錯案……
不久前,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在中文大學發表「中國憲政之路」的演講。被問到對「佔中」有什麼看法時,他對在場的一千五百多人說:
「讓一個學法律出身的人明確地支持:通過違反某種法律的方式來實現訴求,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但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時候,人民通過違法的方式和平表達訴求,最終促進了法律的發展。
站在一個大陸人的角度,更願意強調的是,大陸的政府應該反思,為什麼會讓香港的學者不得不發起這樣一場(佔中)活動?為什麼傳統的抗議活動完全失效了?為什麼大陸政府不能表現出對民主的訴求一種極大的支持?恨不得你們香港人民早點直選、早點普選,這是最合理的制度。我們叫People'sRepublic(人 民共和國),我們如何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我們讓香港人民在前面走、探索,在七百萬人的社會裏民主試驗,過程中出現怎樣的問題?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大陸 慢慢也可以把香港作為很好的標誌,來推動大陸的民主事業發展。為什麼總是讓香港許多人民感覺到大陸政府就是抵制民主、反民主,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印象?這是 特別特別遺憾的。」(賀衛方的精彩演講,中文大學已上載到YouTube和內地的Youku優酷網)
話音剛落,會心的笑聲和掌聲交疊。
賀衛方還笑言,一九八九年他也佔領過北京的二環、三環,游說和阻擋進城的軍車……
十幾天後,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在同一個圓形廣場演說。三千多名師生對梁振英政府拒絕發出牌照給香港電視,舉手表示憤怒。
從電視選擇權、普選權到民主憲政,從一九八九年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安營紮寨、二○○六年台北紅衫軍包圍總統府,到戴耀廷教授等人仍在醞釀的佔領中環,當中潛藏一條極度敏感的神經線。
冬天來了,左風呼嘯。讀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寫的《常識》:「示弱,是強者的美德。只會咆哮的『強者』,絕不會是真正的強者。」想到連日來留守在政府總部的香港電視員工,令人感慨不已。
原標題:左風呼嘯﹕見施明德,罪犯天條?!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