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October 2013

邓郎、梁国坚:全球水危机和国际水冲突

世界上国际河流流域占全球土地的50%以上,流域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对水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在约旦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等国际河流流域, 相关国家围绕水资源分配产生利益冲突。本文作者之一邓郎博士于2000年起关注全球水危机引发的国际河流争端问题,历经十余年,作了大量的考察、调研工 作,取得了大量翔实而有珍贵价值的数据,邓郎博士认为:全球水危机下围绕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国家利益博弈的背后,是民族生存的竞争,是国家发展的竞争,只要 水危机存在,这个争夺将不可避免。因此,在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中如何确保国家利益而又尽量避免冲突升级是相关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


 全球水危机


  地球上共有13.3亿立方千米的水,约合133亿亿吨。这些水97%以上是海水,淡水不到3%,约为3600万立方千米。在淡水组成中,冰川冰占70%, 约为2400万立方千米。其它依次为:地下水30%,约1000万立方千米,淡水湖0.26%,9万立方千米,土壤含水0.05%,1.6万立方千米,大 气含水0.04%,1.3万立方千米(实时状态,每八天更新一次)。沼泽储水0.03%,1.15万立方千米,河流0.006%,2000立方千米(此为 所有河流实时水量,平均每16天更新一次),生物含水0.003%,1000立方千米。


 近几十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水污染 加剧,全球可用淡水人均占有量一降再降。1980年全球可用淡水人均占有量为9000立方米,1990年7900立方米,1999年6660立方米。同 时,全球水消耗总量由八十年代的3320立方千米,增加到九十年代4130立方千米,1999年增加到5000立方千米,人均超过800立方米,二十年内 增长了50%。年用水总量中,农业用水3259立方千米,占全部用水量的63%;工业用水1280立方千米,占用水总量的25%。居民用水441立方千 米,占9%。其它如水库耗水(蒸发,渗漏损失)等220立方千米,约占4%。


 全球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若不考虑南极,全球径流 总量为44万亿立方米。其中,亚洲占31%,南美25%,北美与中美17%,非洲10%,欧洲仅有7%。若以国家为单位统计:巴西排名第一,占21%(仅 一条亚马孙河就占了全球径流量的16%),超过第二名俄罗斯(10%)一倍以上。中国5.7%,加拿大5.6%,美国4.4%,印度3.8%,扎伊尔 2.3%,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孟加拉国和缅甸各占2%。以上十一个国家拥有全球径流总量的60%以上。


 水资源短缺可严重地制约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带来生存危机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际水文组织根据人类生存需要,将年人均水可用量在1000~2000立方米之间的国家定义为水资源紧张,若小于1000立方米以下,则为水资源匮乏。


  根据上述标准,全球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南美洲,除秘鲁水资源紧张外(1990年秘鲁人年均水可用量1790立方米),该地区其它国家都在2万立方米以 上。其次是北美,美国约为1万立方米,加拿大高达10万立方米;中美洲则除海地外都不缺水。大洋洲是地球上的另一个富水区,澳大利亚人均水可用量在2万立 方米以上。欧洲人均在2000立方米以下的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波兰和罗马尼亚;1000立方米以下的有比利时、匈牙利、马耳他和荷兰;丹 麦和英国也仅比2000立方米多一点。但是整个欧洲基本属于湿润区,所以对生产和生活影响不大。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贫水国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亚洲贫水国又集中在西亚和中亚,除土耳其外,位于西亚和中亚这两个地区的国家都缺水。东亚和南亚仅新加坡和泰国两个国家缺水。非洲情况更糟,除了少数几个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外,整个非洲都缺水。


  人均水量是按国家为单位统计的,若按地区统计,暴露出来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按国家统计的人均水量掩盖了其地区间的不平衡,中国、美国、俄国、印度、澳大利 亚人均占有量上看不缺水,却因其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而存在着广大的干旱贫水区。如中国西部,美国西部,俄国的中亚,印度中南部,澳大利亚中部等。


 围绕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国家利益之争


 国际上把流经两个或以上国家的河流称为国际河流。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需水量日益增加。而过度的开采,气候的变化,水污染的加剧,江河水流量越来越少。因此,国际河流流域国家对水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全球流经两个以上国家的主要国际河流有215条,由两个以上国家共享的流域面积占全球领土面积的50%以上,美洲则占到60%强。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这些国家对水资源的需求日渐迫切,水资源保障已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外交、军事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旦河


  约旦河发源于黎巴嫩、叙利亚,流经以色列、约旦,注入死海,全长仅有320千米,约旦河水量很小,年平均径流量只有5亿立方米。约旦河在流入死海之前,在 中游形成一个湖,叫加力利海(SEAOFGALILEE),因为罗马时期的著名城市太巴列(TIBERIAS)就位于湖畔,所以又名太巴列湖。


  约旦河流域国家以色利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年降雨量20~500毫米,全年无降雨期长达7个多月。全国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就有2万平方千米面积严重 干旱缺水。以色列经济又相当发达,水资源自然就不够了。以色列虽然缺水,但以色列人均用水量却比周边国家高四倍,而且还以每年2亿立方米的速度增长。


 在NWC(国家调水工程)完成以前,以色列主要靠打深水井取水。其沿海地区地下水位本在海平面以上3~5米,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位已降到海平面以下,造成海水大量入侵,地下水由淡变咸。到1991年,以色列发布报告,认为已经用尽了沿海地下淡水资源。


 面对严峻的用水局势,2001年,以色列水资源部长泰尔甚至要求三年内禁止浇灌草坪,并削减10%的工业用水。为应对水资源危机,以色列大力发展水再利用和废水回收等节水技术,成效巨大,除此之外,以色列则干了些有巨大争议的事。


 约旦河虽然属于国际河流,但在1953年,以色列通过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约旦河改造工程计划,由加力利海向特拉维夫和南方输水。该工程调水量每年6亿立方米,超过约旦河径流总量。实际用水约占约旦河总流量的55%(有年际变化),占以色列年用水总量的10~30%。


 为避免激怒周边国家,以色列每年从加力利海取多少水长期保密。但是纸包不住火,以色列的做法使约旦河几乎成了枯河,约旦河每年汇入终点死海的水减少3/4,死海水位因此下降17米,面积缩小300平方千米,死海可能干涸。


 约旦河水大部分被以色列截走,因此约旦河两岸的其它国家水资源短缺状况愈加严重。约旦每年需水43亿立方米,实际能达到10亿立方米的水平,即使约旦每年从约旦河东侧国境内截取点潜流,也只能得到1.75亿立方米。有些年度,政府不得不下令停耕2/3的农田。


  作为对策,约旦在约旦河东岸修建了一条东郭运河(EASTGHORCANAL)。该运河从位于约旦境内的约旦河下游主要支流亚穆克河取水,所以工程叫做大 亚穆克计划(GREATERYARMOUKPROJECT)。大亚穆克计划由于以色列的干扰,取水量从未达到设计能力。以色列的NWC完成后,阿拉伯邻国 深感不安。首先,他们认为NWC抢走了所有流出加力利海的水;第二,他们担心以色列利用这些水资源以接纳更多的移民,从而改变阿以之间的人口对比。作为反 制措施之一,1964年,阿拉伯国家共同发起约旦河水源调水计划HDP。该计划可将以色列的NWC调水量减少一半。以色列迅急作出反应,宣称HDP是对其 国家主权的直接威胁,是不可接受的。同时不断派兵干扰,使工程难以实施。其后双方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


  战争最后,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控制了约旦河的两条主要支流,黎巴嫩南部大哈斯巴尼河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上的巴尼亚斯河,并完全控制了这里的地 下水资源。目前,以色列全部供水量的四分之一来自约旦河西岸的地下水。据估计以色列抽取了约旦河西岸83%的地下水。以色列全年用水约22亿立方米(仅仅 是北京市年用水量的一半),比约旦(8亿立方米)多出一倍。


 因为位于干旱区,以色列建国之日起,争夺水源就成为其争夺生存空间 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兵戎相见并非长久之策,合作双赢则是人类生存的趋势。1995年,在相关国家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由加力利海向东郭运河的引水工 程,该工程每年向约旦输入5千万立方米水。在约旦河流域,人们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一种是从尼罗河引水,一种是从巴尔干地区船运, 最有可能的一种是从土耳其调水。这些方案无论哪种,都必须基于流域各国的友好合作。


 第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第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发源于土耳其东南部的罗斯山脉,第格里斯河纵贯伊拉克,在下游库尔纳与幼发拉底汇合后入波斯湾。第格里斯河上游年流量约370亿 立方米。幼发拉底上游年流量达330亿立方米。其中98%的水来自土耳其。两河年合计入海水量仅为460亿立方米,这说明在两河入海前已有33%的水被沿 岸国家用掉了。伊拉克对两河流量没有任何贡献,但对两河的依赖程度上远高于土耳其和叙利亚两国。


 80年代开始,土耳其搞了一个 庞大的水利工程-大安纳托利亚项目GAP。GAP计划修建21座大坝,用于灌溉和发电,建成后可浇灌近400万亩农田,主工程阿塔图克水坝已于1990年 完工,这一工程对叙利亚和伊拉克这两个下游国家影响很大。1990年1~2月期间,土耳其给水坝蓄水,致使幼发拉底河断流整整一个月。GAP完成后会使叙 利亚失去幼发拉底河河水的40%,伊拉克的情况将更糟糕,将减少90%。


 在幼发拉底河用水分配问题上,叙利亚与伊拉克之间曾有 过协议:叙利亚只截取流经其境内水量的42%,余下的全部归伊拉克。土耳其则许诺保证幼发拉底河500立方米/秒(约160亿立方米/年)的水给叙利亚, 即使GAP启动以后也不改变。对于土耳其的许诺,叙、伊两国忧心忡忡,叙利亚认为,500立方米/秒的水根本不够,至少要700立方米/秒(约220亿立 方米/年)。伊拉克则表示,伊拉克对该河的用水权利已经有6000年之久,土耳其无权无节制地攫取幼发拉底河的水资源,而导致下游国家干渴无助。


 土耳其则将水资源问题与政治联系起来进行反击,多次指责叙、伊两国暗中支持其内部分裂势力库尔德工人党PKK。时任总理欧扎尔在任期内甚至威胁说,叙、伊两国若不停止对PKK的支持,土耳其就让幼发拉底河断流。在这里,水的威力不亚于核弹。欧扎尔当选总统后也说过诸如土耳其绝不用水来威胁、控制邻国之类的话。但土政府一些高官就多次表示,在两河水的使用上土耳其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这表明,在幼发拉底河问题上相关国家很难有大的妥协。


 叙利亚也属高度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仅67立方米,叙利亚人口年增长率为3.7%,对叙利亚而言,土耳其GAP计划的实施,完全是雪上加霜。


 伊拉克除了依靠第格里斯河,在幼发拉底河上也是“滴水必争”。1974年,叙利亚在幼发拉底河建设ATH-THAWRAH水坝时,伊拉克曾陈兵边境,威胁要炸掉大坝。


 下游国家不仅关心水量,同样还关心水质。如果上游来水污染,人畜饮用就会引起疾病。两河流域国家虽不至于像约旦河流域国家那样兵戎相见,但随着人口增加,水资源日趋紧张,围绕水资源的利益之争只会愈演愈烈。


  近几年,土耳其推出了“和平输水管”计划(PEACEPIPELINEPROJECT)。拟从其南部的CEYHAN和SEYHAN向科威特、叙利亚、约 旦、沙特、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调水。该计划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有关各国表现的并不那么热心,疑心这里面有某种阴谋。首先,担心一旦加入PPP,就会受制 于土耳其。其次,长距离输水管易遭恐怖袭击、人为破坏。各国间因调配不均引起的问题也不是轻易解决的,再加上PPP投资不菲,所以除土耳其表现积极外,其 它国家目前只是处在观望阶段。


 尼罗河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800千米,流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流域人口超过三亿,流量3100立方米/秒,不及长江的十分之一。


 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埃及人口的95%(约6400万)住在距尼罗河20千米以内的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上。埃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尼罗河领域有九个国家,埃及是最后一个。1989年埃外交部长曾在美国国会介绍说,埃及的国家安全掌握在另外八个尼罗河上游国家手里。1982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在与以色列签定了和平协议后说过:“从此以后,唯一能把埃及拖入战争的,只有水”。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尼罗河上下游关系不难处理,因为都属英国殖民地。尼罗河流域第一个水量分配协定是在英国主持下于1929年达成。1959年,由 于修建阿斯旺水坝,埃及和苏丹两国将条约做了修改,埃及改为555亿立方米/年,苏丹得185亿立方米/年,还有185亿立方米是纳赛尔水库的蒸发损耗, 埃及付给苏丹1500万英镑,作为纳赛尔水库淹没其土地的赔偿费。该条约沿用至今。


 但这仅是埃及与苏丹之间的双边协议,没有考 虑其它国家的利益,为此引起了上游国家埃塞俄比亚的强烈不满,埃塞俄比亚曾想在国内自行筑坝蓄水,但受制于国内政治动乱和经济窘境未成。1990年埃塞俄 比亚向非洲发展银行贷款以谋求重新考虑运作该方案,但由于埃及暗中作梗,贷款未获批准。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埃及的主要问 题是,国内水资源日趋紧张。目前,埃及的年需求量已超过700亿立方米,很快会达到800亿立方米,尼罗河一年555亿立方米已远不够用。上游任何截水行 为都会导致下游流量减少,何况尼罗河流量又很不稳定。1984~1985年度入埃及流量竟减少到380亿立方米。埃及中、短期水缺口300亿立方米。


  尼罗河用水的出路在于上下游国家的合作。大坝若建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可使其灌溉面积增加好几倍,而对苏丹、埃及的用水没有太多影响,而且上游蒸发和损耗也 少。如果埃及、苏丹与埃塞俄比亚合作进行全流域用水综合治理,开发效果要更好一些。但上游国家任何控水的举措都永远是下游国家的一大心病。白尼罗河在苏丹 境内形成一大片沼泽,叫做苏德沼泽。该沼泽耗用了白尼罗河60%的水,大部分损失于蒸发。埃及、苏丹曾决定合修一条运河,给白尼罗河裁弯取直,绕过苏德沼 泽。该工程若建成,可望从沼泽中取水80亿立方米,可惜由于苏丹内乱,加上苏丹人民解放军的反对而于1983年终止。


  印度河


  印度河(INDU)起源于西藏阿里,经印度、巴基斯坦流入阿拉伯海,全长2900千米,流域面积90万平方千米,流量约1780亿立方米/年,为尼罗河的 两倍。该河流经的旁遮普是南亚最富庶的地区,也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自印、巴于1947年分治后,两国在印度河用水问题上屡起争端,印度位于印度河上游, 下游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集中着巴基斯坦人口的65%。1948年4月上游的印度对印度河截流,巴基斯坦总理立即致电印度总理,印度河的断流关 系到100万公顷土地灌溉,数百万人用水,影响极大。西旁遮普的水供应决不能以任何理由终止。印度则威胁,除非巴基斯坦放弃对这些水的所有权,否则印度不 会恢复供水。


 最后在世界银行调解下,双方于1960年签定了《印度河用水条约》。但由于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恒河水分配问题,以及南亚次大陆的核武竞赛上分歧严重,未来形势仍不容乐观。


 恒河


  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经印度入孟加拉国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即雅鲁藏布江)汇流后入孟加拉国湾,全长2500千米,流域面积112万平方千米。其中约 19万平方千米在中国和尼泊尔境内,孟加拉国约占7万平方千米,其余86万平方千米在印度境内。流域总人口3亿。年流量接近密西西比河,为长江的一半,在 全世界排在前15名以内。恒河在下游分为两支,分流小的一支叫胡夫里河,流经印度最大城市加尔各答入海,是加尔各答港的基础,其意义相当于中国的黄浦江于 上海港的关系。恒河下游的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由于丰水期和枯水期水量相差极大,所以恒河下游地区经常是在旱涝之间徘徊。


  1975年印度在距离印孟边境18千米的法拉卡修坝开始拦水,截下的水通过一条运河导入胡夫里河,用以冲刷淤积的泥沙,疏浚加尔各答港。此举令孟加拉国极 为恼火。因为印度只是在旱季(11月~5月)进行截流,此时恒河流量最小,仅有1000立方米/秒。截流后,流入孟加拉国的恒河水急剧减少,无法满足农业 灌溉的需求,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孟加拉国把官司打到联合国。


 印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从布拉马普特拉河中部修一条横贯孟加拉国、 印度的运河,把水从布拉马普特拉河引入恒河,以解决恒河枯水期缺水的问题。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即将入海前才与恒河汇流,无助于恒河枯水期的水资源短缺。按照 印度的设计,运河长322千米,宽800米,深9米,年调水量达850亿立方米。


 孟加拉国对该方案评估后认为,这条运河穿过自 己三分之一领土,使孟加拉国损失大片的农田并移民250万,造价高昂。孟加拉国不愿接受的另一原因是,运河的两头都在印度境内,主动权掌握在印度手中,孟 加拉国完全没有发言权。修建这样一条的运河去接济恒河,主要受益是印度。况且这样一来,就等于承认了印度在法拉卡的水坝的合法性,运河还可为印度向北部边 境(印中、印缅)进行军事部署提供很大便利,这一点尤其让孟加拉国警觉。为此,孟加拉国一再声称,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的任何工程计划决策,都不应缺少上游 国家中国的参与,该提议被认为是孟加拉国向印度反击的一个重要筹码。


 在与印度的谈判中,尼泊尔最大的筹码就是水资源。尼泊尔人 均年拥有量达8800立方米,由于境内河流落差大,尼泊尔水电资源也极为丰富。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尼泊尔开始在卡纳里(KARNALI,为恒河主要支流 之一)的茶色盘尼(CHISAPANI)峡谷修建水电站,计划投资60亿美元,该电站建成后,发电能力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巴西巴拉圭边境帕拉纳 (PARANA)河上的ITAIPU电站。尼泊尔国内对电的需求量不大,茶色盘尼电站发出的则主要对外出口,茶色盘尼电站的建成将使尼泊尔成为南亚最大电 力输出国。


 南亚所有的水资源的纠纷中,每一次都是由印度挑起事端。


 直到1977年强硬的甘地夫人在大 选中落败后,印、孟两国才于该年11月就法拉卡问题达成协议,要求印度设法增加恒河在枯水期的流量,枯水期的流量以1948~1973年的平均流量的 75%为可用水量标准,保证孟加拉国的入水量不低于其应得份额的80%。协议期为5年,两国成立联席委员会监督执行。


 1996 年12月12日,印、孟两国政府总理在两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水条约上签字,条约全名为《印度共和国政府与孟加拉国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恒河在法拉卡的用水分配 条约》,“条约”立即生效,有效期为30年。条约对法拉卡的可利用水量定为1949~1988年平均流量的100%(枯水期),取水量每五年重新核定一 次,与1977年协议相比,条约对法拉卡的可用水量高估了10%。在如何增加枯水期的流量这一关键问题上,条约未置一词。恒河水量年际与季节间有极大的差 异,实在不是一个条约所能预期和应对的。


 虽然条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印、孟条约却在两国合作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方面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先例,而且印、孟条约是类似国际条约中对水的使用规定最细致的一个,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布拉马普特拉河


  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是雅鲁藏布江,全长2900千米,流域面积6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达6000亿立方米(长江的60%),超过密西西比河,列世界前 五名,为世界流量最大河流之一。流域的48%在中国,30%在印度,22%在孟加拉国。布拉马普特拉河穿越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印度东北部 地区(年均降水量4000毫米),此河在旱季的最低流量也达4000立方米/秒,为恒河的四倍多。布拉马普特拉河每年有两次洪峰,第一次是在三四月,由于 青藏高原冰雪融水,此时恒河处枯水期;第二次是在七八月,由西南季风降水引起,这一次适逢恒河丰水期。奔涌的河水与恒河水汇流后势不可挡,动辄在孟加拉国 国境内形成汪洋,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最大的问题不是缺水,而是经常性的洪水泛滥,解决这一隐患的方法需要全流域治理,最好的办法是在上游的雅鲁藏布江筑坝拦水调节,这需要中、印、孟三国的通力协作。


多瑙河


  多瑙河(DANUBE)是欧洲第二长河(第一为伏尔加河),西欧第一长河,全长2900千米,流域面积80万平方千米,多瑙河源于德国西南部阿尔卑斯山北 侧,源头距离欧洲另一大河莱茵河直线距离不超过20千米。多瑙河由西向东横贯欧洲全境,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中途流经九个国家,流域包括16个欧洲国家, 是涉及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多瑙河年径流量高达2000亿立方米,是黄河的三倍半,尼罗河的两倍半。流经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在600~750毫米左右,且有 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所以水资源不存在问题。但是,随着这些地区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水能源短缺和污染等问题日益严 重,导致国家间利益纠纷,冲突时有发生。


 1856年沿河国家在巴黎签订《巴黎条约》,该条约第15款规定,成立一个“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旨在协调航运问题,使该河成为不受任何一国主权限制的自由航行的河道。


冷战时期,位于多瑙河中游的国家在东西阵营之间饱受夹板气。1948年斯大林和铁托翻脸造成多瑙河航运中断。斯大林去世后,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通过和平谈判于1954年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的问题。


  多瑙河流域的一个争端发生在奥地利与斯洛伐克之间,事件的起因是奥地利政府打算在莱茵-多瑙河之间开挖运河,北海、黑海、地中海经由莱茵、多瑙两河间的运 河由此与欧洲腹地全部连通,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问题是,由于一些河段河水较浅,影响正常的航运,所以奥地利政府计划在上游修建一系列水坝进行蓄水,水 坝蓄水,流到下游斯洛伐克的水自然减少,但运河完成后,斯洛伐克也有好处,所以遇到的阻力并不大。后来奥地利绿党的介入,把事情复杂化。绿党以维护环境为 由,坚决反对政府在多瑙河上游新建两个大电站的计划。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与匈牙利签约,计划在多瑙河上修建一系列水坝和电 站,以增加发电、灌溉和航运能力,这就是著名的戈比沃-纳及马克计划。由此发生的纠缠,最后成乱麻,戈比沃-纳及马克水利计划在颠覆了一个政府(匈牙 利),分裂了一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恶化了两国关系(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后,最终仍是不了了之。


 科罗拉多河与格兰德河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源头在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附近的落基山国家公园,向西南穿过犹他、亚利桑那、内华达、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最后入 墨西哥境内的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330千米,年径流量约160亿立方米。这条河是穿越美国整个干旱的西南部的唯一一条大河,理所当然地就成了西南地区的 生命河。沿河两岸用水耗光了所有的流水,最后入海量几乎为零。


 美国最大的两座水库都建在科罗拉多河上。胡佛水坝后的米德湖和格兰峡谷水坝后面的鲍威尔湖,容量均超过300亿立方米,比三峡水库大50%以上,两个水库加在一起可以容纳科罗拉多河四年径流量的总和。


著名的亚利桑那大峡谷,就是该河切割科罗拉多高原的杰作。


  科罗拉多河进入墨西哥前,河上矗立着第六座,也是最后一座水坝帝国水坝,拦水以供应全美运河(AllAmericanCanal)。全美运河为全球最大灌 溉运河,灌溉系统包括2300千米长的运河,1800千米长的输水管道。运河由东向西,紧靠美墨边境。主干渠全长130千米,横穿沙漠,设计年输水能力 200亿立方米,灌溉加州最南部帝国谷地近400万亩的土地,农业年产值超过10亿美元,是美国冬季水果和蔬菜的最重要产地。


  全美运河于1930年代建成,水深流急(水深2~15米),宽达210米,最窄处也有46米。运河上搞梯级开发,建有数座小型水电站,年发电能力达五千万 度,全部用于提水和灌溉。因为穿过沙漠地区,每年渗漏损失超过8000万立方米,而这一渗漏成了隔壁墨西哥农民最重要的地下水灌溉补给,所以墨西哥政府极 力反对美国一方旨在减少渗漏的任何工程和措施,双方官司已经打了多年,至今没有结论。帝国谷地年用水量达60亿立方米,占科罗拉多河的三分之一以上,美国 内务部要求该地区努力节约用水,用水量争取减少15亿立方米/年,最多不能超过54亿立方米/年。


 格兰德河属大西洋水系,发源于科罗拉多州,最后注入墨西哥湾,全长达3000千米,是北美第四长河。其中一半为美(得克萨斯州)墨边境线,流量不及科罗拉多河的十分之一,仅为13亿立方米/年,流域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


1944年的美墨签订的合作用水条约将两条河的用水分配绑定在一起。条约规定:墨西哥的六条格兰德河支流要供给美国得克萨斯州每年约4.2亿立方米的水。 差不多是这些支流全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作为补偿,墨西哥可从科罗拉多河获得18亿立方米的水(几乎完全做不到,作为补偿,美国向墨西哥边境城市墨西加里 提供价格低廉的电力)。在过去60余年里,美国人认为墨西哥没有很好地遵守条约,墨西哥人无视下游美国耕地的极度缺水的情况,在其境内修建了很多水库,累 计截留了至少12亿立方米本该属于得克萨斯的水来供给本国农民使用。2004年美国17个灌溉区与农户联合起来起诉墨西哥政府。他们通过实地调查并对航空 影像分析后认为,墨西哥在其境内“囤积”了15亿立方米以上应该给予美国的水,为此他们在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框架下向墨西哥政府索赔五亿美元。



 咸海的教训


 前面所述都是因为争夺水源而发生冲突,却还没有导致重大生态后果的案例。而苏联时期的咸海,则对人类是一个重大的生态教训。


 咸海曾经是全球第四大内陆湖,位于干旱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之间,其水源主要来自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与西天山的锡尔河。


 1960年代到1970年代,苏联将这汇入咸海的两条河水截留用于棉花水稻等农耕项目,还有中亚的工业发展。从1960年到2000年,从阿姆河和锡尔河抽出用于灌溉的水量增加一倍,棉花产量也增加了一倍。


咸海的补充水量长期少于蒸发量,加上19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咸海的面积在20世纪后期快速萎缩。根据测绘,相比多年前基本稳定的常态水量,咸海水量如今已“缩水”90%。


 事实上,苏联及后来相关的独联体国家,看到负面影响后,曾计划修建引水渠把相对邻近的西伯利亚水系的水引进咸海。结果这个工程太过浩大,资金难筹集而不了了之。


  现在干涸的咸海成了一个大盐库。中亚的大风把这些盐粉吹到毗邻地区,严重污染农田。而且高含盐量的空气也对周围居民健康产生灾难性影响,很多人因此患了各 种癌症和肺病。咸海渔业消失而导致上十万人失业。还有研究认为,水面积的缩小已经严重改变当地的气候,让当地的夏天更干热,冬季更长更冷。


 现在哈萨克斯坦政府在采取行动,致力于拯救分隔为两部分的咸海之北咸海。哈国政府重修了锡尔河的水渠,以减少水流的浪费。2003年,该国政府又修建了大坝,它阻断了咸海两部分的流通,以保护北咸海。


 阿姆河、锡尔河引水项目与咸海的遭遇,说明的是,未经深思熟虑的引水,只能导致短期的受益而产生长期甚至半永久或永久的生态灾难。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两年曾乘直升机视察咸海状况。他随后表示说,“显而易见,这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灾难之一,我很震惊。”


 联合国敦促中亚国家共同致力于拯救咸海、恢复咸海生态环境,同时也承诺联合国将给予相应支持。


 (邓郎,地理学博士,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居于美国爱荷华州;梁国坚,高级气象工程师,居于山东肥城市。)


共识网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qgc/article_2013102894346.html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