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 August 2013

垃圾的政治 不便的真相

(信報7月31日評論版)

假設一幢大廈日久失修,火災了,消防隊趕到開水龍頭灌救。住在樓下的你,這時候會不會跑出來阻止,說:『不准灑水!否則我的名貴傢俬就沒了!失火是因為樓上的人抽煙,他們沒有防火意識,業主立案法團又沒有弄好防火裝置。先讓他們把這些問題都糾正了,你們再來吧!』

朋友,肯定你們沒人會提出這種違背常識的建議。可是類似想法在香港的政治與政策討論卻是非常風行,在我們的媒體當中大量複製,在公開論壇佔據了道德高地,在朋友間的私下對話,也成了隔岸觀火的談資。

由於本年度立法會期已過,七月中被中止的擴建堆填區撥款申請,最快要等十月後再提出,屆時政治局面大概只是在醜聞聲中繼續僵持,而將軍澳堆填區卻會在2015年爆滿,我們很快將要開垃圾車把港島南區的垃圾,送到沙頭角邊界的新界東北堆填區。

在這救火關頭,卻有一種流行意見認為:我們垃圾太多,是因為政府推動源頭減廢不力,支持回收再造力度不足;既然如此,你一日不搞好這兩件事,我就一日抵制你的堆填區、焚化爐!更不要說這會影響我的居住環境與樓價。

試問這種意見,不是跟上面救火的例子,一樣可笑嗎?然而,這種意見卻得到很多人支持:
一、地區勢力,包括新界鄉紳、民選區議員等;不論是採用堆填還是焚化,他們都會反對。地區人物,關注的自然是地區問題,立場簡單,可以理解。
二、立法會,本來應該是從全港角度考慮問題,原則上無人敢反對處理垃圾,卻也無人拿得出全面、具體而可行的方案。對於政府的方案,功能組別純粹從狹隘行業利益出發而反對,直選議員則看民情隨風擺柳,但因為通過政府方案只能是有辱無榮,所以不會為了長遠社會利益而干犯眾怒。
三、傳媒,本來應該是最有能力、最無包袱,可以向公眾講出真相甚至移風易俗的力量;但因為長期以來譁眾取寵的市場定位、誇張片面的報導文化,把垃圾的問題簡化為政府的問題,甚至是黃錦星的個人問題,而無視垃圾乃七百萬市民共同製造的基本事實。無它,這種『論述』把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都清洗得很乾淨,在日漸墮落、問題益增的香港,還有什麼比『自我良好』的感覺來得重要?更能討好人民?

三股力量匯流,加上環保署官員向來過於技術層面的解說,結果讓市民覺得,廢物沒有解決,純粹是因為官僚的無知無能,政府從來沒有通盤方案,只是慣性把廢物推向堆填區和焚化爐這兩個最容易的地方。甚至懷疑政府高層是否陰謀堵塞源頭減廢、循環再造的正道。

官僚機構素有慣性思維的問題。但是堆填區與焚化爐,真的是容易的出路(easy way out)嗎?現代焚化技術上要嚴格監控多種有毒氣體排放,操作不會簡單,否則官員烏紗不保;政治上,也很難向公眾推銷,所以歷經二十年而不果。至於堆填區,上屆政府擴建堆填區的行政命令,給立法會廢掉,現任局長的要求也給否決,可見堆填也不是想當然的那麼容易。

真正容易的方案,反而是用公帑直接大規模津貼回收業,或者施行垃圾徵費。一句話,把垃圾的處理成本交還每一個污染者——也就是我們自己。

這麼淺顯的道理,為什麼做不到?是環保署的官員真的不懂?其實早在1994年初——差不多二十年前,環保署已經意識到,香港產生廢物的速度遠超預期,開始研究減少廢物的方法。末代港督彭定康在1996年的施政報告中(第26段),便宣告名為『減少廢物計劃』的政策將會出台,解釋社區在減廢方面能做的事。

回歸前兩個月,政府就政策初稿咨詢公眾。文件提出減少廢物、延長現有堆填區壽命、降低運輸處理廢物成本的目標;並且確立了依次為下的優先次序:減少製造、回收再造、壓縮棄置。具體措施有目前已經部分落實的堆填區收費、生產者責任計劃等等。『污染者自付』原則也明確在案,和目前咨詢公眾的垃圾徵費,一脈相承。特區政府在回歸後一個月,向臨時立法會匯報了此事,並在1998年11月,由當時的梁寶榮局長宣告展開以此為基礎的《減少廢物綱要計劃》。

必須強調的是,當時的公開文件已經建議,為了要減少廢物體積,計劃研究將先進的廢物焚化發電技術,引進香港,這樣能減少最終棄置於堆填區廢物的份量。因此,多年來部分議員及傳媒所謂政府在焚化爐一事上,缺乏公眾咨詢,完全是百分之一百的廢話、謊言。

基本上,此後歷屆環保局長任內,雖然都有檢討減少廢物的政策,但是大方向沿襲不變。例如2005年,當時的局長廖秀東公佈了《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便增訂了三項較具體的工作目標。

換句話,減廢、回收的大方向,以及堆填區快將飽滿,香港急切需要現代化焚化設施等等政策,早在回歸前的殖民地政府便已確立,並在過度後為特區政府繼承,歷經三屆政府,橫跨五任局長(梁寶榮、蕭炯柱、任關佩英、廖秀冬、邱騰華)而至今。

如果以上的政策錯誤,立法議員已經有二十年的時間去思考、提出替代方案、教育公眾問題之迫切,卻為何至今還是糾纏不清?縱然個別議員早已退休,他們所屬的政黨,代表的界別,都一直存在,卻為何對堆積二十年的垃圾視而不見?嗅而不覺?在堆填區快要爆滿的一刻,忽然間鼻子變的那麼靈敏,跳出來反對擴建?

也許你覺得梁振英不濟,也許回歸以後的人物都不濟,但這卻也是港英政府的政策啊!我們不一定喜歡某某人當特首或者出任局長,但如果因為兩三人的緣故,要把二十年來整個政府與社會上上下下很多人,致力推動的政策方針都打掉,實屬無理,而且不智。

(完)
from Just say it http://dare-say.blogspot.com/2013/07/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