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6 August 2013

梁京:李克强经济学为什么不如习近平政治学


5月底到6月下旬,中国经济面临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下行压力,尤其是6月20日发生的"钱荒",让李克强再也无法回避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那就是他是否会为了阻止经济"硬著陆",出手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措施。这是李克强上任以来一直很头痛的问题,因为他原来打算以城市化名义,推出大规模城市设施投资的计划遭遇了重大阻力。有人注意到,李克强甚至连城市化也较少提了。因为地方政府的"造城运动"已经处于失控状态,"鬼城"比比皆是,继续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风险显然非常之大。

而且,"钱荒"的出现让决策层大吃一惊,因为这表明继续放松银根也未必刺激增长,而很可能让影子银行套利的行为更加疯狂。于是,决策层中一直就存在的一种声音越来越强烈:乾脆主动刺破泡沫,即不出台经济刺激,让经济减速的压力倒逼制度改革,激活市场配置资源。李克强越来越顶不住这种声音的压力,这不仅是因为这个主张符合他学过的经济学理论,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理由,那就是某种程度的硬著陆可以让温家宝制造的问题"水落石出"。当年朱熔基就是用这个办法立威,让地方政府知道厉害,不敢乱来。

主张这套逻辑的经济学者,看到李克强越来越上自己的路,乾脆给这个思路带上"李克强经济学"的高帽,来坚定他的信心。一时间,国际资本唱衰和做空中国经济的势头大增。新任财长楼继伟,多年来对温家宝不负责任刺激增长的政策持严厉批评态度。他在中美战略对话时的讲话,也大大增强了这样一种印象,中国决策者甚至不怕增长速度跌到7%以下。

但是,不久前习近平主持的关于经济问题的政治局会议以及他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则传出了相当不同的信息。习近平在自己亲自调查研究,并与地方大员和民主党派领导人交换意见后,并没有支持所谓的李克强经济学,而是坚持了自己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显然作出了不同于楼继伟的政治判断。他认为主动刺破泡沫,让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滑风险太大,因此不能接受。因此,要主动采取措施"稳增长"。李克强在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立即推出了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等重大投资措施。有人称此为"新4万亿计划"。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立即发表评论对习近平的这一重大决策表示支持,评论的题目就是"政府不该刺破大泡沫"。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295-56954.shtml

叶檀的逻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现在主动刺破已经非常大的泡沫,无异于自杀。这其实是一个常识判断,这个判断比鼓吹李克强经济学的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主动刺破泡沫,不会带来什么倒逼改革,激活市场的效应,此一时彼一时,中国今天的情况,与当年朱熔基上台主持经济决策已经大不相同。

那么,在存在巨大泡沫的情况下继续用增加投资来"稳增长",风险不是也很大吗?习近平自然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紧急派出审计队伍,摸底地方债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一次稳增长,北京的投资方向很明确,而且,要防止地方政府趁机扩大债务。

习近平没有被李克强经济学所惑,体现了他对中国经济的危局相当清醒。紧急派出队伍审计地方债,很可能说明他开始亲自介入经济决策,以防出现大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他的介入,尤其是他对中国经济危局的认识是否也有点太晚了?尽管习近平已经明确了他的底线,那就是他不能接受中国经济增长低于百分之七的速度,但他不可能不知道,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跌破这个底线。习近平的政治学逻辑就在于,即使中国经济一定会跌破百分之七的底线,作为中国的领导人,主动让人形成硬著陆的预期,也是一种情商不高的表现。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from 新世纪 New Century 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