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鄰國的經濟數據在中文互聯網引發討論。越南海關總局公布數據顯示,3月份越南出口迎來創紀錄大漲,環比增長48.2%,達到347.1億美元;也使越南一季度的出口總額為885.8億美元,同比上升12.9%。
與此同時,中國深圳海關的數據顯示,第一季度,該市出口4076.6億元人民幣,相當於608.3億美元,同比下降2.6%,其中,3月份出口額只有1200億元左右,同比下降14%。
這意味著,越南一季度出口總額超出深圳多達277.5億美元。其中3月份的數據差距更大,幾乎是深圳的兩倍, 達346.2億美元。
雖然不少分析指出,越南是人口近億的國家,深圳則是常住人口1750萬人的沿海城市,但深圳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科技創新和製造業基地,是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領頭羊,並在近30年來傲居中國內地城市外貿額的首位。
實際上,在2018年全年來看,越南出口總額就已超過深圳,但今年3月此消彼長下達到深圳的兩倍,令網絡輿論驚訝之餘,也在討論中國防疫的代價。
三類觀點
在中文社交媒體微博上,「越南3月出口額超過深圳」的話題,閲讀達到186.3萬次。主要觀點分為三類:
有網民認為,深圳此前封城,訂單轉移,此消彼長下造成現狀。比如,「別人髮展經濟我們抗疫,老百姓贏麻了」;「全國每天在這事上(指防疫)的物力人力要花掉多少財政,難以想像,還有各種無法統計的經濟損失」。
再比如,「不是蠢才弱智都能看出來了,別人充滿希望,我們這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夜郎自大剛愎自用,只是可惜了全天下最溫順的老百姓。」
還有,「看來越南比中國更有潛力,中國在今年人口開始下跌,即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已經沒未來了。」
但有不少網民認為,越南超越深圳不足為奇。比如,「一個國家超過一個城市,有什麼好慌的?」;「越南,一個國家,深圳,一個城市。根本沒有可比性啊。再說了,為啥越南就不可以發展好?」
再比如,「不用慌,他出口他的,我們做我們的世界第一。」
也有一些網民分析稱,這是「珠三角外溢的結果」。以及「中越在產業鏈上並非單純競爭,更多是互補。越南因勞動力低廉等,承接了紡織、組裝等產業輸出,從中國進口原料或零部件組裝出口。去年中國對越出口同比增長21%,順差456億美元。」
越南與深圳,確實具備一定可比性。
1986年,越南開始借鑒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彼時,深圳特區已成立六年,發展方興未艾。這一年,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越南的出口額為17.4億美元;根據深圳市統計年鑒,這一年,深圳的出口額為7.2億美元,不足越南的一半。
但之後多年越南出口規模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增長緩慢。1988年甚至還縮水到10億美元,深圳則大幅上漲到18.4億美元。1988年開始,深圳的出口額超過越南,並在此後20多年持續領先。
1990年,深圳出口開啟「狂飆」模式,一年時間漲了近四倍。從1989年的21.7億美元,漲到81.5億美元。越南僅從15億美元漲到23億美元。兩地出口規模拉開差距。
1995年,深圳出口額突破200億美元;越南出口則在2003年才站上200億美元這一台階。
此後,越南開始追趕。2005年,深圳全年出口超過一千億美元;越南則晚了6年,在2011年達成這一目標。
2013年,深圳出口額超過3000億美元後,結束暴增模式,出口額甚至出現萎縮,2017年收縮到2440多億美元。而這幾年越南並沒有停下增長的腳步,反而在2017年實現18%的大幅增長,達到2273億美元,與深圳已經相差無幾。
2018年,美國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跨國公司為了規避越中美之間的貿易壁壘,把不少產能轉移到越南,深圳出口額不再增長,進入停滯期。也是在這一年,越南出口2595億美元(世界銀行)相比深圳2460億美元(深圳統計年鑒),首次反超。
從1988年被深圳超過,再到反超深圳,正好過去30年。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越南還是深圳,都取得舉世矚目的超高增長。
此消彼長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快速發展的歷程在對於中文讀者來說,耳熟能詳。
越南崛起的原因也不難理解。越南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利用更低的勞動力成本,從中國承接製衣、制鞋、電子等產能,再加上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更促使一批企業加快向越南轉移。
越南也有意識地放大自身這一優勢——200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先後和世界多國簽署自貿協定,包括《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PP)、《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越南與英國自由貿易協定》(UKVFTA),以及最近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等,使其成為簽署自貿協定最多的國家之一。
越南工貿部進出口局副局長陳清海就表示,越南出口的最大機遇在於各項自由貿易協定,實現越南出口增長的最大動力就是發揮好自貿協定的作用。
多年前就已發生了越南出口額超越深圳,但之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引發討論,重要的背景是,深圳3月經歷了因疫情帶來的封城,雖然時長不及上海,但對出口打擊明顯,出現兩位數下跌。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宋錚與幾位學者進行聯合研究,用按月更新的城際卡車流量變化來推算各個城市的實際收入變化,重點分析了武漢疫情結束後內地的16次封城。研究估計,如果對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一個特大城市實施封城兩周,對當月全中國GDP的影響大致在2個百分點左右(根據去年數據測算,約為1900億元),其中約有7%是來自於當地封城對其他城市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此消彼長下,讓越南和深圳出口之間的差距更大,也因此引發關注。
事態反轉
然而,把視角放在中越兩國之間,在奧密克戎襲擊中國內地之前,事態恰好相反。
過去兩年,中國作為整體,享受了超強的替代效應。換言之,由於疫情控制差異導致中國的供給能力要遠高於國外,出口產生了明顯的替代效應。
「中國防疫措施嚴格,供應鏈在疫情期間表現出很強的穩定性。」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分析師徐天辰向BBC中文介紹,同時中國政府將營商和信貸政策向製造業傾斜,填補產業鏈中的弱項和短板,以圖保持並提高製造業水平。
這些原因使跨國企業們做出最符合利益的決策——讓訂單回到已經全面復工的中國。
於是2020年下半年,中國的外貿形勢止跌轉漲,甚至在2020年12月以美元計價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8.1%,遠超預期。2020年全年進出口、出口總值雙雙創歷史新高,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在如此高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中國外貿繼續高歌猛進——全年出口21.73萬億元,增長21.2%。
至此,中國外貿進出口已連續6個季度實現正增長。貿易戰三年及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後,中國貿易規模在全球的佔比反而達到了歷史峰值。
反觀越南,去年10月,在因新冠疫情嚴格實施封控措施三個月後,越南政府宣佈解除封鎖。越南不得以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使關乎經濟命脈的制鞋、製衣、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可以重回正軌。
但出乎意料的是,10月解封後,數以萬計的進城務工人員擔心感染新冠而選擇逃離南部工業區,回到鄉村,出城的隊伍蔚為壯觀。根據越南政府統計,離開城市的務工人員達到210萬人。
在封鎖期間,越南歐盟商會透露,18%在越南的歐盟企業已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另有16%正在考慮這樣做。去年10月開始的「用工荒」可能使這種轉移加劇,而中國是最可能的目的地之一。
越南官方統計顯示,第三季度該國GDP同比下降6.17%,為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下降。
2022年初,奧密克戎襲擊中國,深圳、上海先後封城,使中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僅增長4.8%,相比全年5.5%的增長目標還有差距。即便如此,對中國而言,更艱難的或許是二季度。徐天辰向BBC中文說,一季度數據並未完全反映出新冠疫情導致經濟上脆弱,因為3月底上海才開封城,多個城市封城的經濟成本對中國來說可能更加困難,消費需求仍會疲軟,中國國內供應鏈則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同期,越南2022年一季度,越南GDP實現921.75億美元,同比增長5.03%,高於中國同期增長。而且,越南在去年付出防疫不利的代價後,已經轉向了"與疫情共存"新常態。今年更是進一步放開,3月15日甚至重啟國際旅遊,迎來的首批海外遊客,經濟進入全面復蘇的軌道。
越南的未來會怎樣?
經歷了去年四季度的低迷,以及今年一季度的高漲,越南經濟的未來會如何?
」翻翻你T恤上的標籤,你會發現中國造的反而不多了,」一位多年在東南亞地區從事農機貿易的福建籍貿易人士向BBC中文介紹。 他說, 中國的產能向越南轉移早已在很多年前就啟動,並且持續進行,反而是疫情期間,因為交通不便,一些建廠計劃反而擱置,不過估計很快會繼續。
徐天辰則對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業優勢表達樂觀。他認為,從中長期看,中國製造業已經形成規模且在地區層面形成了產業集群,仍具有絶對的競爭力,也將仍然是主要的製造業樞紐,目前多國將供應鏈多元化的嘗試更多是應急和補充手段,尚無法對中國製造業構成替代。
換言之,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是幾十年來增長的結果,這意味著產業鏈上中國之外的部分,已經圍繞中國工廠充分優化,以獲取更高利潤。製造業轉移到中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要離開它,也非短短幾年時間可以辦到。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施展對越南進行調研後撰文稱,製造業從中國向越南的所謂「轉移」,實際上是中國供應鏈的「溢出」,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反而會同中國的供應鏈形成一種相互嵌套的關係。
「供應鏈環節向東南亞溢出,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網絡規模變得更大了。」施展認為,因此在沒有出現實質性技術躍遷的前提下,中低端製造業向中國的轉移是終局性的。
上述貿易人士則提醒,身在越南時經常想起30年前的中國,興起的行業,優勢、短板都很像,只不過當時中國承接的對象是日韓,當前越南承接的對象是中國,甚至連樓市暴漲的很類似。
至於未來的越南會怎麼樣?他反問: 「中國不也是幹髒活、累活,然後慢慢累積和轉型,建立自己的產業鏈,最終實現崛起的嗎?為什麼越南不行?」
越南崛起的速度確實與中國如出一轍,過去的20年,越南加大了開放的力度,吸引了全球外資進駐,從紡織業到電子業,越南的加工貿易實現跨越式發展。近20年間,越南的進出口額長了17倍。來越南投資的公司,逐漸從耐克、阿迪達斯,變成三星、英特爾、戴爾、LG,僅三星在越南投資的8間工廠,對越南GDP的貢獻率約為20%。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613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