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1 December 2017

孙立平:通往荒谬的梯子是如何搭造起来的?

一大早醒来,就看到这条消息:《新华社:我国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一开始以为是看错了,再仔细看看,没错。再一想,是不是谁编的用来黑新华社的,这样的事情过去不是没有过。查了一下,很多主流媒体都转载了,不是编的。

揉揉眼睛,擦把脸。不是做梦啊。昨晚睡觉前还没听说周围的谁谁有家庭医生呢,怎么一觉醒来就都有了呢?睡觉真耽误事啊。于是,在群里喊了一声:都谁有家庭医生了?只有一个朋友回:岳父是老中医,算吗?看来,周围的人也没有。稍微放下了心。

但心里始终还是疑惑:怎么就出来这么一条新闻呢?虽然中国现在是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但不至于发展得这么快啊?

于是,找来新闻认真看,原文是这样的: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侠克)记者从17日举行的“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新闻接着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分级诊疗制度的一项重点内容。”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巡视员刘立群说,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起居民和家庭医生团队稳定的服务关系,对于应对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构建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越看,越觉得说得好像也有点道理,有点根据了。不是吗?都已经签约了啊,都已经填表了啊,而且是制度的一部分了啊。这样一来,说“我国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好像也说得过去。于是,刚看到这则消息时的那种荒谬感,便渐渐消失了。

接着,就想到,当初那种荒谬感,是哪来的呢?其实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思想太僵硬,死抱着过时的“家庭医生”概念不放造成的。

度娘一下:家庭医生,即私人医生,是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外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如(持有医疗保险的一部分)美国人看病先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果需要,由家庭医生安排病人住院或联系专科医生继续为病人服务。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负责经过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

看来,这样的词条真的是过时了,它让我们误以为家庭医生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的起的,至少是一部分中产阶层才能用的起的。这是多么陈腐的概念啊。本来填个表,签个约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却用那么高的门槛吓唬我们。关键不就是一个概念的定义问题吗?

一事通万事通。有了这种思维,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比如,我在转发这篇消息的时候,有网友在评论中发来一张旧报纸的截图,题目是: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斤。后来人们觉得这很荒谬 ,始作俑者也觉得理屈词穷,亩产怎么也不会这样高啊。

但如果换个思路呢?认为这样的产量不可能的人,实际上固守的是1公斤=1000克、1市斤=500克这样陈旧的换算关系,但如果我们把1市斤定义为5克呢?你再重新算算,可能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将私人司机定义为出租司机,将凡是坐过出租车的都定义为拥有私人司机。这没有说不通的吧?不就是个定义的问题吗?那么,我们现在宣布我国有10亿人拥有私人司机,你觉得不对吗?

某教授曾专门论述过“语言腐败”的问题。所谓语言腐败,指一些拥有话语权的人为了相关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偷换语言的概念,将一些词汇的含义做一些完全相反的解释。比如那什么什么,还有那什么什么等等。我和这位教授也算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但我还是要批评他,怎么就看不到对一些重要词义的改变,可以让我们做到用常规的方式做不到的事情呢?

要看到,要意识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似乎正在形成:先有口号,然后宣传落实这个口号,再逐步改变口号的原意,按照新的语义编造数字,层层填表,最终实现口号的目标。于是,一件工作或任务就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完成了。

有人会说,世界上其他地方不是这样的啊。这又是糊涂话,难道我们不应当为他们提供我们的什么什么吗?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7/12/%e5%ad%99%e7%ab%8b%e5%b9%b3%ef%bc%9a%e9%80%9a%e5%be%80%e8%8d%92%e8%b0%ac%e7%9a%84%e6%a2%af%e5%ad%90%e6%98%af%e5%a6%82%e4%bd%95%e6%90%ad%e9%80%a0%e8%b5%b7%e6%9d%a5%e7%9a%84%ef%bc%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