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昂山素季所在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公開的選舉中贏的壓倒性的勝利。在那個「歷史終結」的年代,這一結果鼓舞了許多觀察人士。然而,緬甸軍方即將這一「人民的選擇」作廢,並將昂山素季軟禁15年。
過去的20多年,緬甸受到西方制裁,國內大學教育被毀,社會運動此起彼伏,經濟與外交上與西方隔絕。但2011年的政治改革決定出人意料,甚至被一些媒體稱為「緬甸之春」。「我很自信地認為,我們已經將歷史翻頁,」脫下軍裝擔任總統的吳登盛(Thein Sein)兩年前在倫敦如是說。確實,從新聞報道上來看,緬甸在2011年宣佈改革後,取消黨禁報禁,釋放政治犯,似乎向民主邁出了一大步。
軍方仍在,修憲是關鍵
然而,緬甸政客們對政治改革的話語,和其實踐的現實似乎並不匹配。換而言之,軍方掌控政治的時代尚未結束。西方在2012年解除部分制裁後,緬甸的經濟開始有了起色,但政治改革停滯不前。這讓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年底罕見表態:「緬甸民主化停滯了。」緬甸周日(11月8日)的選舉是其變革進程中的重要一步。民主投票之舉值得讚賞,但這並不表明緬甸已經成為民主國家。這次選舉最多只能稱為在軍方掌控之下的「民主」選舉。
與2010年遭國際社會譴責的選舉相比,軍方可能並不會在這次選舉中明目張膽地作假。軍方在選後的勢力已經通過2008年的憲法得以保障。根據這部憲法,議會中將有至少四分之一的議員由軍方指派;而被許多媒體看好的昂山素季也因其兒子擁有英國國籍,無法成為總統。
觀 察人士此前希望這一憲法得以改革,但進展不盡如人意。「這次選舉可能是近幾十年中最自由的一次,」英國皇家國際關係研究院(Chatham House)亞洲項目研究員威廉姆斯勛爵(Michael C. Williams)在年初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但選舉前憲法改革的機會似乎已經失去了。」
這確實令人遺憾。一部公平、神聖且不可侵犯的憲法是任何國家政治與社會轉型的保障。無論誰成為緬甸的下一任總統,憲法的改革應當成為外界關注緬甸政治轉型是否成功的重要風向標。
國家建設任重道遠
除憲法之外,緬甸選後的社會與經濟治理將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緬甸自宣佈改革以來,國內經濟增長飛速,外國投資紛紛湧入,但許多跨國企業在三年多前最初的興奮後,紛紛對前軍人掌握的官僚機構十分失望。「過去四年,確實有許多國際企業想來緬甸投資,但他們並不能夠真正地開始在這裏開始,」緬甸工商總會秘書長Moe Myint Kyaw本周在仰光對BBC中文網記者說,破敗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腐敗與不確定的商業與政治環境,正讓外國企業望而卻步。
另 外,緬甸是一個多宗教和族群的國家,多方勢力各自為政,且內戰頻繁。目前,緬甸政府已於10月15日與8個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簽署停火協議。但最大的武裝力 量佤邦聯合軍(UWSA),以及控制著克欽邦東北部大片地區的克欽獨立組織(KIO)等都還未與政府達成共識。無論最終誰主導緬甸的政治進程,全國共識必 不可少,只有穩定的國家才能保持發展。
經濟建設與教育改革也是當務之急。目前,緬甸經濟仍然以農業為主,許多緬甸人朝不保夕。哪怕是在仰光這樣的大都市,水電供應仍然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軍方長期嚴格控制的媒體與教育,讓看中緬甸經濟前景的投資者找不到良好的工人。
若緬甸想要搭上亞洲增長的這列快車,其自身的工業化無法避免。亞洲不僅是下一個全球增長點,也是巨大的消費和勞動力市場。對緬甸而言,參與其中,不僅需要改革國內的經濟政策,還要重建國家的教育體制,提高普通百姓的技能水平。
無論哪個黨派在周日的大選中勝出,執政黨不僅將面臨外界對緬甸民主的新期待,也需要處理上述這些軍方過去長達半個世紀給這個國家留下的問題。曾經人們熱議的「緬甸之春」並不是一支浪漫曲,這次大選只是多艱前路的起點。
(責編:羅玲)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indepth/2015/11/151108_ana_myanmar_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