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November 2015

南中國海糾紛能靠多邊對話解決嗎?

2015年 11月 24日

英國《每日電訊報》今天刊登倫敦國王學院的戴維·瓊斯和M.L.R 史密斯的文章,對上周末結束的第27屆東盟國家峰會的成果進行了分析。
文章說,周末在吉隆坡舉行的峰會上,東道主馬來西亞給東盟10國領導人以及來自中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和俄國的代表穿上馬來西亞傳統民族服裝,宣稱峰會「很煎熬」但也很「成功」。
但是,東盟領導人不得不取消預定的簽署一項地區安全共同聲明的儀式,凸顯了分歧與不悅。
中美角力 東盟旁觀
《每日電訊報》的文章說,政策制定者們繼續言之鑿鑿地稱,東盟的對話機制仍然是解決南中國海糾紛的最有效手段。
文章引述2014年6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哈格爾的話說,「這個地區性組織可以幫助找到解決共同的挑戰的辦法,建設強大持久的東盟安全群體,讓集體、多邊的努力成為常態,而不是特例」。
事實是,東盟的角色越來越邊緣化。
中國把南中國海視為內陸湖,美國不買賬,遂派驅逐艦進入「12海里」。南中國海緊張驟然升級,也凸顯了東盟內部的分歧分化。
文章說,在菲律賓、特別是越南越來越尋求美國的支持對抗中國時,東盟的多邊外交的弱點暴露無遺。
《每日電訊報》的文章說,東盟夾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左右為難,東盟國家軟弱的多邊談判政策只能把水攪得更渾。
美國海軍在南海
《金融時報》也就南中國海的對峙發表了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國際安全計劃主任尤安•格雷厄姆為該報撰寫的文章:美國海軍在南海做了什麼?
文章說, 今年10月下旬,當一艘美國海軍驅逐艦駛過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 Islands,中國稱南沙群島)時,美國給中國的「沙長城」劃了一條界線,宣示美國能夠在南中國海按照自己的意願展開行動。美國的行動讓亞洲的大部分國家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文章說:「自那以來,釋懷變成了困惑。隨著相關細節浮出水面,人們對美國海軍「拉森號」做了什麼和沒做什麼產生疑惑。美國被指責傳遞含混不清的信號。而奧巴馬政府對行動細節保持緘默對此沒有幫助。」
在上周美國與東盟的峰會上,奧巴馬總統重覆了「中止在南中國海的有爭議地區從事進一步填海造島、新建工事和軍事化」的承諾,但文章認為,「拉森號的行動默認了中國新建人工島之一周圍的領海,或許實際上加強了北京方面的法律主張。」
文章說,「如果說拉森號的穿越行為在行動上的謹慎存在某種戰略邏輯,那麼這種邏輯要麼是試探中方的回應,要麼是精心拿捏行動尺度,以求在平息美國國內鷹派的同時,確保中美關係在東亞峰會季節不至於脫軌...抑或這麼做是為中國提供一個台階,讓其放下強硬姿態,澄清其對有 爭議的「九段線」主權聲索的性質。"
但無論美國的真正意圖是什麼,文章的得出的結論是,美國軍艦出現在南海,「未能驅散圍繞美國意圖的含糊性。」

(編譯:白墨 責編:歐陽成)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5/11/151124_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