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November 2015

分析:巴黎峰會上的中國任務

川江
BBC中文網記者

氣候變化國際峰會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開。會議舉行正值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新興經濟體努力謀求轉型發展之際。地球村中的主要政治人物再次風雲際會,作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中國和其所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備受關注。
大會即將開幕之際,BBC中文網連續推出兩篇分析文章,題目分別為《巴黎峰會上的中國角色》以及《巴黎峰會上的中國任務》。今天刊出第二篇。
隨著角色的變化,面對新一輪的氣候變化多邊談判,中國的政治意願不再欠缺。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多次走上前台,在多個國際國內重要場合就應對氣候變化和加強環境保護做出承諾。
但在轉變角色和做出種種承諾之後,中國能完成這些新任務嗎?
挑戰一:國內霧霾與經濟形勢
工業時代帶來的大氣污染已成為中國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
2015年11月初,中國東北地區持續出現大範圍重污染天氣,成為霧霾重災區。11月6日到8日,該區域空氣質量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一度從10個擴大到21個。其中,遼寧瀋陽自8日凌晨3點開始到9日凌晨1點,空氣質量連續22小時「爆表」,峰值曾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約為最嚴重的六級空氣污染標凖的4倍,「歷史罕見」。遼寧省環保廳發佈的數據顯示,同期遼寧省14個地級市中,9個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瀋陽、鞍山、遼陽、鐵嶺等地空氣質量指數超過500,達到爆表級別。
但是,瀋陽市環保局接受中國澎湃新聞採訪時卻表示,霧霾和供暖並無直接關係。環保局還強調,自2013年以來,「瀋陽已累計完成了200餘台共1100餘蒸噸生產經營用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改造」。
5天之後,中國環保部通報東北地區重污染天氣督查情況,稱督查發現國電瀋陽熱電有限公司等企業未按要求落實應急預案措施。100多家小企業無任何治理設施,生產廢氣直接排放,大氣污染嚴重。有的環保設備只是擺設,根本沒有投入運行。其結論是,「部分企業大氣環境問題仍然較多,特別是部分小型企業和供熱小鍋爐問題突出」。被點名的污染源,大多與供熱有關。
此起彼伏的霧霾天受到民眾詬病,各級政府對於霧霾的原因卻各執一詞。這正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時面臨的殘酷現實。
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說,電廠脫硫脫硝添置設備、日常運行都要付出成本。這更加要求決策者有決心,社會也睜大眼睛,對這些行為零容忍。
吳昌華認為,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因為沒有資金方面的制約,環保政策的實施會更順利。現在中國經濟下滑,企業第一目標是生存而不是解決碳排放。這可能是中國實現節能減排的一個阻力。
「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問題密集出現,經濟雖然不景氣,但中國有了更多中產階級,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必須下決心去解決環境問題」。吳昌華表示。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能源、環境與資源項目研究總監羅伯·貝利(Rob Bailey)說,這種矛盾不僅針對中國,也讓全世界轉型中的國家頭疼。
「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強調了新增長點,力圖壯大環保產業。但應該設立什麼樣的激勵機制?怎麼讓企業願意去轉型?」他說。
挑戰二:技術與市場
即將啟程前往巴黎參加氣候大會的中國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彪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對於企業和市場來講,「生態」和「生意」必須結合。他認為中國對環境治理體系的探索應該遵循市場原則,既讓企業能賺錢,也能把環境治理好。
億利資源集團是一家在中國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從事綜合開發的企業,涉及產業包括生態農業、建材、旅遊、新能源等。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京津冀三大風沙源之一。王文彪稱,經過20多年的努力,治理沙漠已超過1萬平方公里。
「按照國際標凖,我們建設了300多兆瓦的光能發電裝置,替代了煤電,同時通過在沙漠種樹等方式實現碳儲增量減排價值約合人民幣43.97億元。」王文彪表示,中國政府打算在未來通過南南合作等平台推廣這種中國特色的環境治理方式。
同樣即將啟程前往巴黎的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則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在新的市場機制探索方面,中國已有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實現了上線交易。他通路,中國在探索一個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的機制,還在考慮立法,出台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這一過程要吸取歐盟在碳市場方面的經驗教訓,爭取把市場做得更規範、更好。
但他指責發達國家應該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急需的低碳節能環保技術,他認為「現在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解振華說,如果依靠傳統的技術,各自封閉地應對氣候變化,要想提高(節能減排)力度是很難的。所以,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提供技術支持、技術轉讓是提高力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能源、環境與資源項目研究總監貝利則認為,技術本身已不是問題。已經有足夠的技術工具去控制排放。如果有足夠時間,這些技術會更加便宜。
他認為,中國的投資驅動發展模式向新常態轉變的關鍵點和難點之一在於,考慮到綠色和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將在投資模式、銀行負債率、股市融資方式、銀行貸款方式等方面面臨全面政治挑戰
「如果經濟金融向低碳產業傾斜,就可能導致重工業、高污染行業比如煤炭等行業出現虧損,進而威脅就業。這種挑戰對地方政府特別是依賴重工業和煤炭產業的地方政府更加明顯。」貝利說,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的政府需要找到轉變之路。
挑戰三:國際合作
巴黎峰會揭幕在即,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要任務顯然還應該包括推進國際合作。
解振華認為,首先必須建立政治上的互信。各國已經作出的承諾必須兌現,這是建立政治互信非常重要的基礎和表現。
資金和技術合作方面,解振華呼籲發達國家落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到2020年之前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金的資金支持、建立技術轉讓機制。「現在距離這個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他說。
機制方面,中國已在綠色氣候基金之外另起爐灶建立了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在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方重申了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表示將「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認為,這一平台未來會在國際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幫助其他國家開展氣候應急預案、應對極端天氣等方面的培訓。
中國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彪也表示,中國計劃就庫布其沙漠綜合開發治理建設一個全球生態能力建設中心,結合具體案例幫助相關國家進行培訓。
解振華這樣解釋中國推進國際合作平台建設的嘗試,「過去3年中國已經在南南合作方面採取了很多行動,一共拿出了4.1億元人民幣,幫助20多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資金問題上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的責任和義務性質是不同的」。

(責編:蕭爾)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1/151128_ana_climate_change_china_challe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