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8 June 2014

觀察:中英貿易是東風壓倒西風嗎?

白墨
BBC 中文網記者

英國市場對中國是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無。「京鎊」炙手可熱,也可能是燙手山芋。
中國總理亮出的大訂單英國人都看到了,140億英鎊。晃眼。
已經簽署了備忘錄的生意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2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協議。
英國的MAP 公司與中國金壇正信公司的4億英鎊的光伏產品訂單。
倫敦證券交易所與中國銀行還簽署了雙方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倫敦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建設。
另外,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還對直接投資英國高鐵HS2與新一代核電站項目表示了強烈的興趣。

「收購不列顛」

中國人的「財大氣粗」,英國人的「低聲下氣」,在英國的媒體上有不少議論。《泰晤士報》報料說,中國總理李克強要求「破格」見英國女王,而英國方面不得不「破例」予以安排,被作為最新的例證。
而對英國媒體拿女王「說事」,中國官方媒體充滿了鄙夷。
《環球時報》發表社論說:「這輪炒作折射出英媒乃至整個英國的小家子氣,當年的大英帝國,如今要靠這種小動作彰顯自己的驕傲了。」
「中國作為崛起大國,應體諒一個老牌帝國衰落的尷尬,以及它為掩飾尷尬所做出的一些古怪動作。英國總體上還是很值得中國人欣賞的,無論英國人「多不懂事」,我們都可以讓他們知道中國人對他們的這份欣賞。 」
李克強來訪前夕,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說,中國已經不再把英國看作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德國、法國都排在英國之前。話說得雖然比《環球時報》含蓄,但是一個意思,敲打一下英國,讓英國有點「自知之明」。
英國市場對中國真的是可有可無、中國對英國真已是「隨便賞幾個小錢」的恩主了嗎?

誰需要誰

借李克強到訪之機,英國和中國的部分商界領袖和經貿專家在倫敦舉辦了一個「中英經貿論壇」。
《機遇中國》的總編菲爾·沃爾德對BBC中文網表示,中國媒體表現出得「氣粗」和「鄙夷」,他已經有所領教了。
沃爾德說:「我看了中國媒體對去年12月初卡梅倫訪問中國的評論。他顯得有些卑躬屈膝,看起來讓人感到有點難為情。」
沃爾德認為,這對英國是一個教訓——「我們必須讓別人看到,我們給中國帶來了中國需要的東西。」
對英國能給予中國的不可或缺的東西,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英國首席代表林寧看的很清楚。

英國優勢

林寧對BBC中文網分析說,英國有幾個「獨特的優勢」中國非常看重,比如英語語言本身、技術優勢和研發實力。
而且,「中國企業如果和英國合作,可以去英聯邦國家和任何其它地方發展。」
林寧實際上是一語道破了英國、乃至更大範圍的歐洲對中國擴展投資和釋放「軟實力」的獨特吸引力。
中國近年來在非洲的投資引起的非議甚至反彈有目共睹。就政治環境、投資環境和社會環境而言,歐洲市場與非洲大陸相比顯然優勢明顯。
純粹從做生意的角度,英國市場對經濟持續放緩的中國也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或缺。
當然,「京鎊」中國人敢給,英國人敢不敢接、如何接也是一個問題。
英國首相卡梅倫去年12月訪華時,中國總理李克強當面提出幫英國建高鐵,頗令唐寧街10號意外。
這次李克強來,投資英國高鐵從意向進入實質談判階段。
能源、交通、電訊等可能影響到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行業該不該向中國投資企業開放、開放到什麼程度,在英國政界、商界和社會上是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英國和中國可能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但從長遠來看,中國投資深入英國經濟的程度,根本取決於英中的互信程度。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6/140618_china_uk_investmen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