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鈎者誅,竊國者侯」這一成語,我們經常聽到,當中的諷喻大多時候都清楚明白。但尷尬在於,當人們回到了現實裏頭,很容易就會將成語忘掉。於是嚴責小偷,寬容竊國大賊,令人噓唏。
例如,當眾人大談上星期五的新界東北示威有多「暴力」之際,卻甚少同時說說政府和議會本身,實質是一種遠為巨大的「政冶暴力」。
當晚的年輕人不過就是雞蛋撞牆,而官民之間也根本實力懸殊,最後,年輕人不是被抬離現場,就是被捕;反之,這個政府一直以來並沒有好好解答民間的疑
慮,但卻又堅持霸王硬上弓,那到底誰更暴力呢(質疑包括破壞鄉土社區、陳茂波「囤地」、不使用鄰近高爾夫球場,以及中港融合、官商勾結等)?
雖不如衝擊行動般的震撼眼球,但立法會本身絕對是一種無形的暴力,而那些並未獲人民授權的議員,或許該正名為「竊國會者」,因他們總是躲於高牆之內當建制的舉手機器,民眾亦無從追究。
因而上星期的衝擊,縱然燈蛾撲火,但其實也不過是及早揭示出,隱藏在那座立會背後的暴力性格,相對照下,人民的聲音還是多麼脆弱。不難預料,今日東北,明日政改,他日網絡23條,相類似的「暴力」,只會浪接浪。
但為何人們總是看不到高牆的暴力呢?村上春樹不是早已說過誓站雞蛋一方的道理麼?或許麻煩在於,我們看不見,是因為對於高牆的冰冷和暴力,早已麻木,甚而倒過來怪責雞蛋太衝動,撞到一地蛋殼,好不邋遢。什麼牆與蛋的道理,也老早忘了。
對「竊國會者」的視而不見,倒讓我想起一個關於偷竊的笑話。話說,某工廠為了防止偷竊,每當工人推着手推車離開時,守衛都會小心檢查,但卻找不到什麼,因為車子總是空的。
最後,故事的謎底就在於:工人偷去的正是手推車;而立法會,正是香港人被偷掉的手推車。
此文原刊於《明報》觀點版。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