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大眾傳媒全面向中國靠攏,大事如特首選舉,整張報紙可以成為候選人打手,日夜抹黑對家,小的如用字習慣,都已長驅直入。例如用「內地」一詞指
稱中國大陸,就是主流傳媒不分陣營盡皆服膺的新傳統。文匯大公如是,明報星島如是,連形象反共的《蘋果》也一樣,每一篇報道,都是用「內地」;有一些規模
的網媒如《主場新聞》,也不例外;電台、電視台則更不用說,天天廣播,一聲一聲「內地」,只是十數年的光景,「中國大陸」或「大陸」從世上消失,只剩下一
個響徹香江的「內地」巨獸。
一些形象進步的政客、社運撈家,當然也說「內地」,因為他們支持中港融合,中國自然是香港的「內地」。那些聲稱擁護一國兩制的泛民政客,也會說「內地」,語言出賣了思想,一國兩制是拿來在嘴上說漂亮話,實際上心裡早已把香港和「內地」看作水乳交融的一個大中華。
為甚麼香港傳媒政客對「內地」一詞的運用可以如此統一,像共產國家的軍演環節一樣?香港電台甚至更發生過不少受訪者口講「大陸」,但出來的字幕換上「內地」一詞的案例。為甚麼?因為這是中共規定的。
一篇在九七年前後出版的不對外流通的中國期刊文章,就清楚規定了中共官方對傳媒用字鉅細無遺的各種規定。在《正確使用涉港宣傳用語》一文中,可見如下規定:
以小見大,這不過是中共龐大宣傳機器中的一兩個片段。中共對語言的規制,涉及香港的時候,格外巨細無遺。以上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矮化香港的地位 (不能與「中國」一詞並列、將「邊界」模糊成「管理線」);二是將《中英聯合聲明》之下的「主權移交」轉化為「回歸」,這兩條語言規訓的路線,在香港主流 傳媒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除個別作者的個人稿件以外,絕大多數報紙、新聞講稿皆嚴守中共的語言規範,不越雷池一步。
中共又大量使用「括號」來指涉其不認同之事物。例如當年的反對黨民主黨,甚至「新界」這個約定俗成的地名。
語言的趨同,即是意識形態的同調。香港與中國大陸在語文上分道揚鑣,是在二十世紀初,清朝遜位於民國。嚴復出版翻譯著作《天演論》之後,社會達爾文 主義和「保種自強」的思想,成為顯學。新文化運動,移風易俗,打了城隍、反了迷信、放了小足,風風火火,也很快將革命的視線描準了語言文字。
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改用當時仍頗笨拙的白話文「我手寫我心」,有如魯迅更提出要將漢字拉丁化之類——香港卻走上另一條道路,即金文泰禮聘前清翰林賴際熙,使其任教初創的港大中文學院的一段歷史。
由官學生制度培養出來的多個香港總督,接受的中文教育,是廣東「舊社會」那一套,是粵語加上舊文體。政府在公共場所的「奉政府喻‥‥‥‥」就是隨處 可見的舊中文。金文泰在香港幾年,為香港建立了異於民國的語文傳統,與魯迅胡適等人為首的新文學新文化運動隔岸對峙。一旦長期文化迥異,之後就是政治意識 的陰陽相隔。中國在楊慕琦眼底下山河變色、麥理浩承接這個被迫自成格局的地方,加上大批在不打算回國的政治難民,香港在本質上即與中國漸行漸遠。
英國人在的時候,幫香港擋了來自中國的刀兵,阻隔了共產極左思潮。有利英人的統治,同時保存了香港人的身家性命,使其免於同化於十億人民的屍山血海,以及殘體字、工農兵粗野革命語言的荼毒。
末代港督彭定康說,要小心邊界後的野蠻人。但是英國人一走,沒人擋了,語言就馬上走向混同,中共那一套就馬上進佔。英國人復漢學,立了香港的半壁江 山,是為了對抗中國;英國人一走,香港就知道甚麼叫天人五衰。香港變成了「中國香港」、「大陸」變成了「內地」、「主權移交」變成了「回歸祖國」,「民主 黨」卻變成沒有括號的民主黨了。
剝奪、矮化香港文化,是為了充分利用香港作為改革開放的融資發電機,但又嚴防香港主體意識的再次甦醒。語言的迷陣,不知不覺間將香港人的世界觀改寫 了,將香港由「世界的香港」吸進了中華帝國的區域當中。中國時常拿「邊緣化」來恐嚇香港,但其實她絕不允許香港邊緣化——香港在鴉片戰爭之後,在帝國的版 圖被邊緣化,卻馬上成為反賊的賊窩,給外國勢力玩得出神入化,和中國並駕齊驅。
中央政權也讀史,怎會再讓香港邊緣化?他們會不斷用拿經濟來洗刷香港,用公權力和傳媒去瓦解香港文化,遲早他們要你說普通話,寫殘體字。因為香港太重要了,他們不許香港像甩掉的氣球一般自由自在。他們不會讓香港自由駕駛,而是要讓香港成為高鐵固定軌道上的一個車輪。
【伸延】[政治]台灣人對「內地」一詞的思考
一些形象進步的政客、社運撈家,當然也說「內地」,因為他們支持中港融合,中國自然是香港的「內地」。那些聲稱擁護一國兩制的泛民政客,也會說「內地」,語言出賣了思想,一國兩制是拿來在嘴上說漂亮話,實際上心裡早已把香港和「內地」看作水乳交融的一個大中華。
為甚麼香港傳媒政客對「內地」一詞的運用可以如此統一,像共產國家的軍演環節一樣?香港電台甚至更發生過不少受訪者口講「大陸」,但出來的字幕換上「內地」一詞的案例。為甚麼?因為這是中共規定的。
一篇在九七年前後出版的不對外流通的中國期刊文章,就清楚規定了中共官方對傳媒用字鉅細無遺的各種規定。在《正確使用涉港宣傳用語》一文中,可見如下規定:
* 不能稱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可說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等等,詳細見此:(文章一),(文章二)
* 不能把香港回歸,說成是「宗主國的更換」,更不能說「中國是香港的新宗主國」
* 不能稱中國對香港「收回主權」,「主權回歸」及「主權交換」,應稱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收回香港」及「政權交換」。
* 香港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在使用稱謂時,香港不能和中國並列,不能使用「中港兩地」、「中港合資」、「中港交流」一類的提法。
* 如涉及一些香港當地的名稱無法避開,可加引號,如「中港經貿商會」等。
* 在香港與一些國名並列時,務必稱「國家和地區」,如「包括德國、法國、香港在內的國家地區參加了這次會議」
* 在涉及深圳與香港的地界時,不能稱為「邊界線」,而應稱為「管理線」。
* 對香港一些右派政治團體名稱,引用時要加上引號,如「民主派」、「民主黨」、「支聯會」等。
以小見大,這不過是中共龐大宣傳機器中的一兩個片段。中共對語言的規制,涉及香港的時候,格外巨細無遺。以上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矮化香港的地位 (不能與「中國」一詞並列、將「邊界」模糊成「管理線」);二是將《中英聯合聲明》之下的「主權移交」轉化為「回歸」,這兩條語言規訓的路線,在香港主流 傳媒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除個別作者的個人稿件以外,絕大多數報紙、新聞講稿皆嚴守中共的語言規範,不越雷池一步。
中共又大量使用「括號」來指涉其不認同之事物。例如當年的反對黨民主黨,甚至「新界」這個約定俗成的地名。
語言的趨同,即是意識形態的同調。香港與中國大陸在語文上分道揚鑣,是在二十世紀初,清朝遜位於民國。嚴復出版翻譯著作《天演論》之後,社會達爾文 主義和「保種自強」的思想,成為顯學。新文化運動,移風易俗,打了城隍、反了迷信、放了小足,風風火火,也很快將革命的視線描準了語言文字。
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改用當時仍頗笨拙的白話文「我手寫我心」,有如魯迅更提出要將漢字拉丁化之類——香港卻走上另一條道路,即金文泰禮聘前清翰林賴際熙,使其任教初創的港大中文學院的一段歷史。
由官學生制度培養出來的多個香港總督,接受的中文教育,是廣東「舊社會」那一套,是粵語加上舊文體。政府在公共場所的「奉政府喻‥‥‥‥」就是隨處 可見的舊中文。金文泰在香港幾年,為香港建立了異於民國的語文傳統,與魯迅胡適等人為首的新文學新文化運動隔岸對峙。一旦長期文化迥異,之後就是政治意識 的陰陽相隔。中國在楊慕琦眼底下山河變色、麥理浩承接這個被迫自成格局的地方,加上大批在不打算回國的政治難民,香港在本質上即與中國漸行漸遠。
英國人在的時候,幫香港擋了來自中國的刀兵,阻隔了共產極左思潮。有利英人的統治,同時保存了香港人的身家性命,使其免於同化於十億人民的屍山血海,以及殘體字、工農兵粗野革命語言的荼毒。
末代港督彭定康說,要小心邊界後的野蠻人。但是英國人一走,沒人擋了,語言就馬上走向混同,中共那一套就馬上進佔。英國人復漢學,立了香港的半壁江 山,是為了對抗中國;英國人一走,香港就知道甚麼叫天人五衰。香港變成了「中國香港」、「大陸」變成了「內地」、「主權移交」變成了「回歸祖國」,「民主 黨」卻變成沒有括號的民主黨了。
剝奪、矮化香港文化,是為了充分利用香港作為改革開放的融資發電機,但又嚴防香港主體意識的再次甦醒。語言的迷陣,不知不覺間將香港人的世界觀改寫 了,將香港由「世界的香港」吸進了中華帝國的區域當中。中國時常拿「邊緣化」來恐嚇香港,但其實她絕不允許香港邊緣化——香港在鴉片戰爭之後,在帝國的版 圖被邊緣化,卻馬上成為反賊的賊窩,給外國勢力玩得出神入化,和中國並駕齊驅。
中央政權也讀史,怎會再讓香港邊緣化?他們會不斷用拿經濟來洗刷香港,用公權力和傳媒去瓦解香港文化,遲早他們要你說普通話,寫殘體字。因為香港太重要了,他們不許香港像甩掉的氣球一般自由自在。他們不會讓香港自由駕駛,而是要讓香港成為高鐵固定軌道上的一個車輪。
【伸延】[政治]台灣人對「內地」一詞的思考
from 無待堂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4/03/colonial-word/